分享

“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浅谈唐朝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

 北极熊788 2023-06-09 发布于浙江

引言

“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佛教自古便与茶有密切联系。唐朝时经济繁荣,万国来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统治者的推崇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温床,佛教空前发展。“茶兴于唐,盛于宋。”得益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唐朝时茶文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于是此时期,佛教与茶文化间的联系大大加深,禅茶渐成一味。由寺院僧人掀起的饮茶之风席卷全国,直接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茶艺的进步和茶诗文化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茶“这一中华文化意象,对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佛教与禅茶

佛教与茶的渊源由来已久,开始有密切联系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晋朝。

文章图片1

敦煌文献《茶酒论》有记载,“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将茶视为极为纯净的供佛之物。

佛教的饮食观强调“切戒食肉“,“勿食荤腥,不得饮酒”,“过午不食”,可僧侣又需要长时间打坐参禅,不免身体疲劳,精神不济。而茶叶可以振奋精神,祛乏醒脑,还具有生津止渴的效果,于是备受僧侣推崇。再加之佛教讲求清新安逸,远离俗世喧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追求精神超脱自如,这恰与茶清幽雅致,恬静淡然的意蕴契合,于是佛教与茶一相逢,便密不可分了。

为了饮茶,寺院僧人便种植茶树,自发采摘,用以献佛,施茶,饮用等,这就是禅茶。有句话说:“茶禅同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茶在公元前八世纪就作为本土饮料出现了,而佛教作为汉朝时才传入的外来宗教,二者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一开始,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内核并不相同,前者强调接纳苦涩,积极生活,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因果轮回,苦修业障。

文章图片2

但茶水的淡涩口感和清香后味与佛教禅宗信奉的苦修淡泊有异曲同工之趣,而在制茶饮茶过程细致的品味和冥想也适合禅宗入静心修行的意旨,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的机遇中,殊途同归,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汇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茶禅同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区别于世界茶文化的独特存在,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世界文化花园的一大瑰宝。

二、佛教兴盛提高茶品质。

佛教寺院主张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崇尚饮茶的同时也会自行种植。而唐朝统治者极为推崇佛教,为佛教寺院占用的土地免去了税收负担,于是寺院种茶愈发普遍。常言道:“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唐朝时佛教寺院追求远离俗世喧嚣,大多分布在群山连绵处,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气候湿润,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料和屏障。不少名茶就出自寺院,如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杭州古刹法净寺的“法净禅茶”,新昌大佛寺的“大佛龙井茶”,浙江舟市佛教圣地普陀山的“普陀佛茶”。这些名茶享誉天下之时虽不是唐朝,但也是在唐朝之后,究其源头,也是受唐朝时蔚然成风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佛教兴盛推动茶学著作发展。唐代的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他所写的传世经典《茶经》在我国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茶经》中不仅仅记载了全面的茶叶品种和茶艺艺术,另一方面也向后人展示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思想理念和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打破了中国茶文化长久以来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局面,实现了茶文化的理论化系统化,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成熟的标志。

文章图片3

《茶经》中揭示的哲学思想如“万事和为贵”,“精行俭德”,与佛家“正心”、“正行”的思想一致。这一成就与陆羽的经历也密不可分,他出身佛家,热忱茶道,因机缘立身茶乡湖州时在这一带调查实践,掌握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信息,切实的劳作也让他对茶的体味更深刻,为他随后创作《茶经》奠定了实践基础。

这一时期陆羽结识了皎然,对方既是诗僧,又是茶僧,皎然有关佛理、茶道的深刻见解和独具风格的诗词造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陆羽的茶理认同,这在《茶经》中也有体现。这期间陆羽也与不少茶乡诗人结缘。于是天时地利人和,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山水的滋养,构成他后来《茶经》中恬淡静谧的茶学意境。陆羽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给予了唐朝茶文化划时代的发展意义

文章图片4

佛教兴盛推动茶艺丰富成熟。僧人习惯饮茶,也热衷品茶。而当时寺院不乏一些有一定文化的僧人,他们以茶著诗,以茶赋词,以茶作画,以茶会友,期间探索了不少饮茶之法,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促进了茶艺发展。寺院本就爱茶,为了饮茶便利,还置办了不少设施。设置茶鼓召集僧侣饮茶,安排专门僧人作为“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的方法并施惠茶水。唐朝百丈山的怀海禅师还编写《百丈清规》,其中规定了行茶之礼。

由于唐朝时举国崇尚佛教文化,到寺院辩论佛理,寻求觉悟的信徒也不在少数,寺院便会设立茶堂来招待施主,有时寺院也会举行茶宴进行斗茶活动,并延伸发明了“点茶法”。这些品茶饮茶的礼仪活动传至民间,尤其受文人墨客推崇,他们将对茶的热爱和对茶道的追求糅合进了品茶游戏之中,使茶艺进入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文章图片5

宋人叶涛是王安石弟弟王安国的女婿,他曾经写过一首试茶诗:“碾成天上龙兼凤,煮出人间蟹鱼虾。”好事者讥笑叶涛说:“此非试茶,乃碾玉匠尝南食也。”

其实,这就是当时的茶艺,所谓茶艺,即烹茶品茶的游戏。它包括斗茶、茶百戏、说茶令等等,是一种颇具雅趣的娱乐活动。

斗茶, 又称“茗战”,即品茶高手的烹茶技艺大赛,需要从茶叶的色、香、味、形来综合评判茶叶的优劣,其中有多种辨别标准,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斗茶之时,文人墨客兴致到时,自然会诗兴大发,泼文弄墨一顿挥洒,留下几多传世诗篇,是为“茶诗”。这些茶诗往往带有耐人寻味的禅意,具有恬静淡远的雅致。

如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卢祖皋的《煎茶》,徐寅的《尚书惠蜡面茶》,邱云霄的《蓝素轩遗茶谢之》……这些是茶诗的典型,鲜明体现了“禅茶一味”也有不少茶画作品。

文章图片6

《调琴啜茗图》

唐朝贵族听琴品茗——《调琴啜茗图》,展示了贵族吟诗品茶的生活。

提到茶画,就要提及“茶百戏”这项活动了。由于唐宋时期的茶汤是用茶叶的粉末烹煮成的液体,又粘又稠,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因此,那时侯的茶汤可以摆弄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甚至能用茶汤注成一句诗、一只鸟、一幅画。据五代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唐朝时茶事极盛,以茶作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静物与风俗,且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这就是茶百戏。

文章图片7

做茶戏的方法很多,除了用茶汤摆造型,还有名曰“漏影春法”的形式。漏春影法就是把雕镂出花样的纸贴在茶具上,把煮成粘稠状的茶汤倒在贴有花纸的茶盏上,然后取下花纸,茶汤构成的纹络就留在茶具上了,这些花纹就作为花的主体,再施加荔枝果肉作为茎叶增加趣味,并点缀松仁、鸭肉之类的珍品作为花蕊,最后用滚烫的开水一点一搅,就作成一杯造型优美、赏心悦目的艺术饮料。

文章图片8

说茶令,也是唐宋社会诸多饮茶游戏之一,是文人墨客以茶助兴、借茶舒情,展示才华,加深友谊的一种文字游戏。唐朝已有会茶说令的习俗,颜真卿、陆士修、张荐的《月夜啜茶连句》就是茶令的一种。令词简单,推茶换盏,言语往来,寥寥几句,就把几位志趣相近、咏茶明志、体悟禅意的文人心境,展示得一览无遗。传说南宋一对才华横溢的伉俪——李清照和赵明诚,就经常指卷赌茶,以此作强记游戏。这些不仅是茶文化的艺术表达,也是禅意在茶文化中的体现,是唐朝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大标志。

三、唐朝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

佛教在唐朝时大受欢迎,宋朝时受儒道影响,逐渐不具备思想统治地位,在民间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唐朝盛极一时的佛教,仍然对茶文化留下了深远影响。茶兴于唐,盛于宋。”如果说唐朝时期的茶文化是借助佛教影响崭露头角的话,那么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再发展,并且带着佛教的影子一并繁荣。

文章图片9

宋代时经济发展程度空前繁荣,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宋朝开国后历代帝王都对茶情有独钟,再加上各阶层对茶的广阔市场需求,朝廷非常重视茶产业发展。又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文人雅客群体庞大,对茶艺的钻研更胜于前朝:在唐代茶饼制作的采、蒸、捣、拍、焙、穿、封七步制法的基础上,宋代茶饼制作技术不断精进,发明了更为精细的茶饼制作方 法: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揉捻、再榨、研茶、压模、焙茶、 过沸汤、再焙茶、过汤出色、晾干,使茶饼制作的技艺更臻于成熟和完善。这些技艺在后世得以薪火相传,已经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脉络,使得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上都具有借鉴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茶叶功用较多,很快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居家过日的必需品之一

文章图片10

故宋人吴自牧《梦梁录》 云:“人家每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随着嗜茶、尚茶之风的盛行,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加,它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引起社会风俗礼仪的演变。所以在唐宋时期,人们治病用茶、养生用茶、婚嫁用茶、交友用茶、待客用茶,甚至是寻花问柳也要用茶,风俗礼仪出现了明显变化。

茶文化此时这般繁荣,佛教对它的影响也是如影随形。宋时的饮茶活动仍渗透着佛教的清净思想,在饮茶中开释精神,感悟禅意,已经成了一种风尚,而这种风尚代代相传,元朝时茶文化仍保持一份清雅禅意,与蒙古文化实现融合;明朝时的紫砂艺术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丰碑;清朝时期器具典雅的工夫茶再为茶文化添了亮色;直至今天,我们一提到品茶,饮茶,仍会联想到禅意。将饮茶这一出发点是生理所需的活动变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感官享受,这在世界文化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足见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之深,之远,之久。

文章图片11

结语

我国历史上,佛教与茶文化的因缘由来已久,在经历唐朝这个佛教文化盛世时,顺其自然的一荣俱荣,甚至传承至今,将由唐至今的千年历史都染上了氤氲着禅意的茶香。这两者因彼此追求的内核相近而融合,又因都符合中华文化内核而经久不衰,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终成了中华文化画卷里浓墨重彩又独树一帜的一笔。这一笔,历尽千年风霜仍熠熠生辉,鲜艳了中华文化画卷,也惊艳了世界文化花园。

参考文献

《茶酒论》

《茶经》

《宋史·食货志》

《梦梁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