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九三六年,内蒙古临河,老外镜头下黄河上的“几”字形小城

 泊木沐 2023-06-09 发布于辽宁

这张图片是1936年在内蒙古临江一带所拍,由美国牧师皮肯斯先生所为,皮肯斯先生曾随其他牧师前往中国的西北进行文化调查,其目的是调查当地的信仰状况,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在途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摄影,以反映当地的社会状况为主题。

林河县地处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地处黄河的“几”字形弯曲之上,南部是鄂尔多斯平原,北部是阴山,东部是乌拉特大平原。临河县是以古城位于黄河北河的南部边缘而命名的,让我们跟随着皮肯斯的照片,来领略一下曾经的临江风光。

一九三六年,在黄济运河,一条只有数人的渡轮,上面居然有一只白色的骏马。根据《杭锦后旗志》的记录,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河网密布,使后套河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木筏式”运输。其中,位于黄济运河中上游的一条圆紫沟,就变成了后套河段的水上交通枢纽,在清明节之后到冬至日之间,一年内可供航运使用。

一九三六年,在黄济渠沿岸的一个港口,一些战士正在将一架大车运往轮渡。1930年代,陕西大坝已成绥西重镇,黄济渠的中下游圆紫渠的水路运输也随之兴旺起来,每逢行期,舟楫云集,可停靠二三百艘,东达包头,西达银川,对货物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九三六年,临江,一位马夫推着一辆装满木头的马车。据文献记录,此木为造桥之木。光是用牛车搬运木头,那就太慢了,光是修建这座大桥,就得花上好久。

一九三六年,林河,一条到内蒙的公路,两名平民正在河边用一块木头做地基。那个时代,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用最原始的设备来完成这条道路,这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事情。

1936年,一批移民到绥西后套村定居的农民,因无法在家乡安居乐业,只得离开家乡,带着对温饱的期望,奔赴边疆,开创新的生存空间。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一九三六年,临河区,一架大篷车在黄河上行驶。海水已经到了他的腰部,看起来有些危险。

一九三六年,在临河城一个蒙古牧区,一家三口,夫妻俩带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很小,看到摄像机时总是把脸藏在妈妈后面。看到当时的蒙古游牧民族与今天的蒙古游牧民族有何不同?

1936年,在林江边,修建了一八九六年的黄洋楼。传说中,罗马教廷在自己的领地上,将自己的领地出租出去,让外来的人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宗教,扩大自己的人口,如果不加入天主教,就不允许自己种植自己的庄稼,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教廷的残暴。

最后,谢谢各位的观看,也请各位给我的内容点个赞,我会继续保持更多的原创,各位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跟我说,我会继续提高。本文所载的所有照片均来自网络,如有涉及到您的版权,还望与我联系,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