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篇问题论文、276位专家评审意见,指出了专硕学位论文的哪些典型问题?

 geoallan 2023-06-09 发布于四川

本研究资料来源为2014年Y市62篇“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276位专家的文字评审意见,分布于综合类、财经类、师范类、理工类、政法类和农林类六类院校,包含金融、教育、出版、工程、资产评估、社会工作、农业推广、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10个专业学位类别,共计十万余字,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典型问题及矫正



(一)选题与综述



1.论文选题偏移与回归
在硕士生教育层面,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有着不同的问题指向。与学术硕士论文相异,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强化应用导向,选题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选题偏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文选题与所学专业不符合,不仅难以反映本领域、本行业的现实需求,而且作者可能也并不具备论文写作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例如,一位专家在评审意见中提到:“该论文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与申请学位的所在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关系不大,且相关导师也不具备指导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课题的知识与经验,所以这样的论文不应该授予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二是论文选题范围太宽泛,随意增加副标题,文不对题。例如,一篇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中,作者只是对风险社会的概念简单援引其来源,而未能在论文中切实从此视角展开研究,导致题目与内容“两张皮”,而且由于违背了“小切口,深入走”的选题原则,使得论文研究泛泛而谈,流于一般。

选题在学位论文中具有极端重要性,一个好的选题不仅需要作者对专业领域内的现实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应具备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克服和避免论文选题偏移的问题,不仅需要作者对本专业领域有着较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校内外导师对于选题进行严格把关,对选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程度、与本专业领域的契合性及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评判。在确定选题时,研究生与导师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在论文开题时,评审专家需要对选题进行仔细把脉,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2.文献综述失范与防范。
论文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首先必须明晰研究现状如何,既有研究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存在哪些不足,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查漏补缺,避免低水平重复,发现研究空间,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之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专家们对研究综述质量的评价却普遍较低,认为部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综述“不能够把握本专业领域现状及发展情况”、“回顾梳理不完整不系统”。规范的研究综述包括“述”和“评”两方面,既要有“述”,更要有“评”。“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条理,未按照主题分类,仅仅是个别文献的“简单堆砌”,无法服务于研究问题。“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所占篇幅比例严重不足,有些论文甚至根本没有“评”的内容。

文献综述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论文研究起点的高低。文献综述能力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功,必须加以严格训练。在进行文献综述时,以下五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文献的主次。在搜寻和研读文献时需要注意区分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对于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主要文献要进行精读,寻找文献中在研究视角、设计、方法、材料及结论等不同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空白点,并在后续研究中努力加以突破;而对于次要文献,只需做到一般性的泛读即可。

二是文献的宽窄。文献阅读面的宽窄会影响到研究的视野,此条看似虚渺,实则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是文献的难易。在搜集和研读文献时,对质量高、难度大的文献需要仔细进行考辨,特别是对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重要文献”中的关键技术、方法、流程等进行仔细推敲,不能“避难就易”。

四是文献的新旧。随着知识生产和文献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新的文献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研究者做到随时检索并了解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五是文献的述评。述评的目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从哪里出发”这一核心问题。文献述评质量的好坏更能直接体现出研究者的“功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作者论文研究质量的好坏。

(二)内容与结构



1.核心概念模糊与澄清。
核心概念是学位论文的立论之基,起提纲挈领之效。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将会导致整篇论文始终游离于边缘而无法正中主旨,甚至南辕北辙,令评审者不知所云。首先,核心概念模糊问题表现为偷换概念。例如,论文原本研究的是某某“战略”,但论述的实质却是某某“策略”。核心概念还包括学科专有词汇,在使用时更应留出专门章节予以明确阐释。其次,核心概念模糊问题表现为随意扩大或缩小核心概念范畴。题目中随意增加限定词是常见的造成核心概念模糊的原因之一。例如,某学位论文题目中有限定词“高职院校”,但在文中却并未突出该研究与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区别,并未围绕高职院校的独特性进行论述,致使整篇论文的核心概念发生变化,定位与论述重心也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文不对题。

澄清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关键概念做清晰、明确的表达,框定概念边界、内涵及外延,是一项好的研究必须明确交待的“必要工作”。核心概念的澄清需要研究者不仅要始终具备问题意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特别的,在定义一个核心概念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核心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求自己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可以通过文字表述将意思清晰和完整的传递给读者。

2.研究主题偏离与扶正。

研究主题偏离也是“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突出表现为随意更换研究焦点。例如,在一篇题为“XX工业园区科技型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却将“人才流失”这一主题更换为“人才挽留”,从而导致文题不符,研究主题严重跑偏。又如,在一篇题为“XX航空公司营销战略转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并没有将研究重心聚焦于“战略转型”上,而是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探讨航空公司的营销策略,文不对题。

研究主题偏离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很多硕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忽视了聚焦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导致论文结构松散,逻辑不通,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在开题和答辩环节,研究主题偏离问题很容易被评审专家发现并指出,因此,落实好开题和答辩环节就能有效避免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偏离的问题。研究主题是否聚焦也直接影响着论文的逻辑思路是否顺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对策建议不实与充实。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的应用导向还表现在对策建议的提出要切中要害,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在抽检的“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对策建议的提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泛泛而谈,毫无针对性,未能针对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

二是未能充分考虑所提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建议虽好但难以落实,可操作性不足。例如,针对一篇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专家在评审意见中指出:“应该针对特定企业的并购个案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才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而不是按照金融学的范式来培养”。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更加强调“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性,因此,若提出的政策建议不实用则会使整篇学位论文的价值大打折扣,陷入“不顶天不立地”的窘境。避免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同样需要硕士生具有强烈的“问题解决”意识,不仅能够发现好问题,而且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好问题找寻到“好答案”。

4.逻辑思路混乱与厘清。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是一篇合格学位论文的首要准则。逻辑思路可分为顺序和层次两个维度,逻辑顺序指的是论文谋篇布局讲求一定的先后次序,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铺陈展开,行文切忌随意跳跃,不顾章法;逻辑层次指的是论文结构应详略得当,有主有次,逐层深入,步步递进。

逻辑思路混乱的典型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东拼西凑。例如,在一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作者一一列举了薪酬理论、培训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但仅仅是简单的阐述和介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导致理论和调查部分完全割裂,理论沦为“零星和简单的装饰品”。

其二,论文框架不合理。表现为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结构松散甚至混乱。例如,专家在评审意见中明确指出:“论文框架结构不合理,思路较为混乱,章节安排混乱”。

为克服逻辑思路混乱的问题,需要研究生遵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思路进行论文研究和写作,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主题聚焦。思路混乱一方面是作者对研究的核心问题并未十分明确,另一方面则是作者的态度不端正,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差事。

(三)过程与方法



1.论文过程不足与充实。

研究过程不足表现为表层和深层两个维度。表层方面的典型表现可以归纳为:其一,格式排版不规范。格式排版问题是论文规范性的重要体现,却常常最容易被忽视。专家在文字评审意见中提及了诸多格式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包括:①英文翻译有误。英文摘要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比机器翻译的还难以理解”;“英文缩写第一次出现时需给出全称”;英文翻译不准确,“甚至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很随意”。②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有些论文“不少段落一'逗’到底”;“短语间要使用顿号,而不是逗号”。③图表编排有误。论文中出现的表格、图示等制法不标准,或是未注明资料来源。④排版格式有误。“中西文混合排版换行多处长短不一”;“正文多处首行缩进不统一”。抽检论文中甚至有一篇提交的不是最终版本而是修订版本,格式极为混乱,给论文的评审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

其二,参考文献不恰当。表现为:①误引。例如,部分论文的参考文献和研究综述无法一一对应,综述中提到的观点在参考文献部分没有体现,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条目也没有在综述中引用。②错引。例如,对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标注出处时常缺少期刊顺序号、页码或者报纸的日期、版别,格式不统一,错误百出。③缺引。就数量维而言,部分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明显不足;就质量维而言,参考文献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无”,即“无新文献”“无权威文献”“无外文文献”。

深层方面的典型表现可以归纳为:其一,不具备先进性和实用性,缺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一篇题为《XX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的原物料质量管控研究》的工程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评审专家指出:“论文不仅与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关系不大,而且题目没什么技术含量和难度。”

其二,工作量不饱满,达不到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以工程硕士为例,2013年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中,工程类占了近40%。但是从学位论文质量中,并不能体现出研究者在某一工程领域内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分析与集成方面的能力,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很大的“水分”,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必须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严格培养的各个环节。表层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加以规范,而深层次的问题则必须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对研究过程进行更多的实际指导和帮助。

2.研究方法失当与改进。
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得出某种结论所采取的工具和路径,既是逻辑推理的需要,也是结果验证的需要。适切的方法是开展研究的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研究方法失当的问题表现为随意罗列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倾向于简单罗列各种所谓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诸如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但实际上论文并未采用这些方法。其次,研究方法失当的问题还表现为采取不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边界缺乏深入了解。例如,有专家针对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审意见中指出:“SWOT方法适用于分析微观个体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用于分析宏观行业发展战略是不恰当的”。另外,“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应体现学科特色和培养要求,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不能仅仅只是理论分析”。客观而言,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研究的问题取决于研究方法。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相比,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因形式各异(例如案例分析、产品设计、解决方案、调研报告等),其在实际研究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将更加多种多样。因此,采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而言将更加重要。与此同时,不同专业领域研究方法的成熟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更加凸显了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专门针对研究方法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3.论证材料随意与严谨。
论证材料既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收集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材料,也包括各种各样的非数据材料。论证材料是学位论文观点提出的依据和支撑,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位论文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论证材料随意首先表现为数据陈旧。例如,在一篇关于“温州模式”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者使用的是10年前的数据,根本不能反映和说明“温州模式”近年来最新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次,论证材料随意的问题还表现为随意获取资料,未加以考辨和核对。例如,一位评审专家写到:“作者在引用数据时,随意性很大,且都是网络上的数据,未与官方统计进行核对”,导致数据资料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最后,论证材料随意的问题还表现为证据不当或缺失。论文部分章节的分析论证“仅仅是简单的主观泛泛而谈,缺乏相关量化数据的支撑”,或者引用了若干数据资料,但所引用的与所研究的问题基本关联不大,并不能深化相关的分析论证,引用毫无价值。

导致随意引用论证材料的问题既与研究者学术态度不端正、不重视学位论文写作有关,也与平时未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关。因此,各培养单位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对硕士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例如,在学校或院系层面可以开设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范畴。导师应给研究生传授更多的获取研究材料的方法、途径及必要技能。而最根本的则是需要硕士生本人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高度重视学位论文撰写和研究工作。

(四)能力与态度



1.专业知识欠缺与补充。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明确规定,也是学位授予标准的必然要求。但部分抽检论文“所体现出的专业知识仅停留于本科水平,体现于教材学习和应用,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潜力或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知识欠缺的背后反映的是能力不足,即不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生产方式已经由“模式1”转向“模式2”,更加注重应用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这也与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因此,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单纯地回归书本,而是在此基础上凝练升华,“所学”以“所用”为落脚点,切实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硕士生层面,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促使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课题组的一项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的最新调查中发现,目前硕士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周文辉等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硕士研究生会出现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专业型硕士生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抄袭作假严重与防范。
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事关学术诚信,是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需要共同恪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学术底线。从Y市“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审意见来看,抄袭作假现象比较严重,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例如,在工程硕士专业“存在问题”的10篇抽检学位论文中,多个评审专家均明确指出论文涉嫌抄袭或者多方抄袭,并给出详细的抄袭证据。经过分析,发现这10篇学位论文中的核心关键词均涉及到“XXXX的设计和实现”或者“XXXX的实现”。而且出现重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抄袭普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事件,单此即可管窥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之严重性。此外,“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中还出现包括篡改数据资料、合成表格图片等作假行为。正如一位评审专家所言:“一个学生如果尽力做了,但做的不理想、不完善,我们总是会尽量去理解。但如果没有起码的端正态度和重视程度,评阅人难以有基本的认可”。遗憾的是,此次不少抽检论文作者“从摘要开始就陷入了抄袭的泥潭”,题目、框架、图表、章节内容等都存在“裁剪拼接”,沦为“论文剪刀手”,“而在层层评审把关之下,仍发生此类事情,令人深思”。

对于研究生抄袭作假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联合防治”。首先,各培养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诚信教育工作,作为基层培养单位的院系(研究所/中心)及研究生导师必须严格把控,强化责任意识。其次,在学位论文预开题、开题、写作、预答辩及答辩等不同环节实施严格的“节点监控”。最后,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尽快在各省(市)实施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对培养单位、院系及导师(组)形成“倒逼效应”,对于不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培养单位进行“质量约谈”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