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少数民族的百年孤独

 新用户4722GQCk 2023-06-09 发布于辽宁


1

今天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 ,看到最后泪目了,内心无比的压抑和酸楚,为这个少数民族不适应新社会新环境所呈现的困惑和痛苦的一种生活状态而难受,也为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那种人性的巨大的包容、温暖和善良而无比动容,多么希望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哭的无比压抑,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但脑海中清晰看到了作者笔下,澳大利亚悉尼火车站一对土著夫妻争吵的情景,妻子又哭又叫怒吼着,一次又一次锤打着丈夫,丈夫嘴角都流出了血,也不反抗,任她发泄,后来来了警察把他们拉开,男的蜷缩在一个柱子后面,女的哀伤的垂着头。等人群散去,土著男人拿着手里唯一的类似豆腐渣的食物一次次送到妻子面前。内心无比苦楚,却也未曾泯灭骨子里的善良和淳朴,叫我如何不动容。

文明占据了他们的家园,他们离开了森林,离开了苍茫辽阔的林地家园,来到都市,我感受到了他们无所适从,感受到了他们深深地无奈、无力和压抑。森林河流大自然让他们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给他们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能力,现代文明滚滚的车轮碾碎了他们平静、简单、质朴的生活,丧失了丰饶内心生活的人,你叫他们如何幸福?

2

很多人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与《百年孤独》很相似,很久很久之前我看过《百年孤独》好像在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因为当时太小,内容已记不清晰,感受更是少的可怜,但有一点体会是,看那本书时有一种深深的寂寞感环绕在周身。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史,在时间上真的很相似,都是百年,但感受截然不同。一开始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在读这本书,我被鄂温克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交流方式、篝火、舞蹈、歌声、森林、动物、野兽、河流……,深深的吸引着热爱着,情不自禁的想要去阅读,没有孤独寂寞感,有的是他们对同族人的爱和温暖,对外界侵入的包容和善待。

“我”,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见证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史。在这一百年里,兴衰交替,生死交叠,最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家集体搬下山来,“我”和其中一个孙子依然选择留在山上,因为我们早已是大兴安岭的一部分。我在“我”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超脱的稳和释然,“我”经历过两任丈夫相继离世,经历同一辈、子一辈、孙一辈同族人不断的离去,依然屹立不倒,固守着质朴的信念,按着自己的意愿生活,让我倍感羡慕和敬佩。

妮浩作为萨满,她一次又一次因救治别人的生命而不断失去自己的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救森林、救大家,唯一幸存的孩子,因为恐惧远离了他们。纵使她一生都活在煎熬中,但依然选择善良,依然选择坚持所作所为,也许是使命使然,但这也是这个民族爱的传承。

3

生和死将这部小说所有的人和事串联起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感受到揪心的还是死的情节。小说中作者有这样写到:“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让我想到体验,极致的去体验当下的生活,就像小说中的“我”努力生活,努力体验,努力爱……

小说中“我”的父亲林克死于山中雷电,“我”的母亲因爱而不得抑郁而死,“我”的第一任丈夫在寻找驯鹿期间因几天未睡,在马背上睡着而被冻死,“我”的第二任丈夫因救人被熊抓死,被河水冲走的,跳崖的,被蜘蛛吓死的……但无论无论哪种死法,我们都能从死的背后感受到爱。

在这个少数民族一百年的历史中,我也感受到了接纳。对于“我”和失去亲人的人而言,有太多的人走了,有的为了爱,有的因为恨,我感受到他们的单纯,爱憎分明。他们无论是死在大自然的手中,还是其他人手中,他们都未曾发出抱怨,要征服自然,也未曾说出报仇。他们热爱着这片土地,森林赋予他们生存的环境,危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悲伤,依然能选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这部小说充满真挚的情感。“我”和拉吉达爱的轰轰烈烈,“我”和瓦罗加爱的温柔缱眷,达西对杰芙琳娜的悲悯之情,让他们走到一起,最后达西因断腿自杀而亡,杰芙琳娜为其殉情,鲁尼和妮浩相互扶持经历风风雨雨的爱情,伊芙琳和玛利亚相互憎恨又不想失去彼此的友谊之情……,这些直击人心的爱和苦痛,打动了我,我相信也会打动你们柔软的心。

鄂温克人最后大部分又回到了政府建设的另一个定居点布苏,不知道会不会又会像激流乡一样成为一座落脚的客栈,而后又会回归山林。但我内心根深蒂固的意识里,中国人不一样,同化力感染力善良的特质,也许会让他们很快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

写到这里,看完这部小说之后,我觉得它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看到不同,尊重不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习惯、意识、认知等等都不相同,接纳不同,尊重不同,你会看到世界的广阔性。

·人终将都会死亡

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活在当下,淋漓尽致的度过这一生,体验觉知当下的每一天。

·爱和包容

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样事情,不管对孩子、家人还是他人,爱和包容能治愈一切不良行为和脆弱的心灵。

……

4

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它仿佛也是一座由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森林,在这座森林里,我们忙碌的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空闲时间会去或者幻想去真正的大自然里度假。看到这部小说,会突然发现我们与大自然失去了联系,甚至是失去了敬畏,大自然被越来越多的人征服,也越来越被看轻,森林中垃圾到处都是为证。

现在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去努力治理,可能这就是我们和大自然之间要走过的弯路。

文章最后“我”听到木库莲铃铛的响声,“我”知道驯鹿回来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我”仿佛又回到了百年之前快乐的时光。鄂温克族人民自然的生活并未走远……

最后:

就写到这里吧,我有点不敢回翻这本书,我仿佛陷到了故事里里,无法抽离出来,不想与故事里的人和物分离,感受着他们的爱、悲伤和苦痛,是那么的真实。

在白天的时候已经看完了,好几次情不自禁地默默流泪,怕影响儿子,把书放的远远的,借助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因为一看到书就会难过不已。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看的东野圭吾的《秘密》,看完后也是好几天情绪才稳定下来。

夜深人静的晚上,平复情绪之后,决定把对这本书的感受写出来,作为一个纪念,因为我觉得未来可能不会再碰这本书,也说不定,也许多年以后,随着岁月的洗礼,心境领会会自然不同,除了感受强烈的悲伤感,还会有别的感知吧。

当我写完,失控的情绪平和了,但为他们那种回到现代文明的不适感无力感的生活状态,依然感到难过。

记:感恩子文送我这本好书!

作者Ⅰ兰兰

书写生活,觉察自己。

影响别人,成人达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