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醉汉沿街走 2023-06-10 发布于甘肃

释义: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人人都有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心理基因。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释义: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四、流连忘返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释义: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或忘记了回去。


五、鸡鸣狗吠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释义: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六、事半功倍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唯此时为然。”


释义: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七、怨天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释义: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埋怨上天,责怪别人。


八、绝长补短(今天更多用“取长补短”)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释义: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九、赤子之心


出处:《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释义: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十、金声玉振


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释义: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十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十二、一曝十寒

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十三、专心致志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义:致,集中。心思很专一。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十四、以邻为壑

出处:《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释义:壑,山沟。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十五、万物皆备于我

出处:《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释义:于,表示被动。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可以为我所认识。

十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释义:“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武成》这一篇,就只取它两三点而已。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无敌的,以武王这样最具仁德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德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浮起来了呢?”

       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是被作者的思想所左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至今仍广为流传。孟子讲这句话的时候,是针对《尚书》而言的,到了现代,“书”已被人们泛指为书本。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如果完全地绝对地相信书本上的知识,轻则会变成书呆子,会被人称为“掉书袋”(含贬义);重则会形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不可尽信书的观点,这种对于权威不迷信、不盲从的读书、治学态度,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典范。

(以上摘自《四书·五经》  作者:(春秋)孔子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01

 ISBN:97875075284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