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勇敢发声寻求独立与自由

 陶鹿在读书 2023-06-10 发布于上海

伦敦梅克伦堡广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五位女性作家栖身这里,伍尔夫在日记里写“如何在战争中生活下去”,希尔达开启了自传体小说创作,赛耶斯写下人生中第一本侦探小说,古典学先驱哈里森资助杂志社与流亡知识分子共事,历史学家艾琳·鲍尔召开集会,撰写广播稿。如今这个广场只挂着一块纪念H.D.的蓝色牌匾。

伍尔夫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记录自己伦敦漫步特别着迷十字路口的无名女子雕像,认为它以反叛的姿态,致敬伦敦历史上被遗忘的女性。英国知名撰稿人弗朗西斯卡·韦德的首部作品《女性如何书写历史》以伍尔夫的观点“所有史书之外的生活”开启创作,将视线从那块蓝色牌匾开始,走寻梅克伦堡广场的那五位知名女房客,从她们的生平与作品中探求她们如何摆脱时代的桎梏,为自己发声,为女性发声,在战火硝烟中记录伤痛和奋斗。广场的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伍尔夫所寻找的女性主义传统。这五位战时住在广场的女性,都拓展了学术的边界,创新了文学的形式,推动了社会规范的变革:她们拒绝受限于女性身份,致力寻找一种不同的、以自身创作活动为先的生活方式

本书女性都出生在1882年至1893年,中产阶级女性剧烈变革阶段。维多利亚时代家庭生活的压抑还充斥在公共空间里,压榨女性生存和发言空间,所以伍尔夫才会反复强调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间。这些女性已经明确知晓要想破除传统生存模式,只能自立谋生,以工作为中心。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女作家出书写作翻译,外表光鲜无比。其实当时辛苦敲开自由女性身份生存环境的她们还是努力中伴随着忧惧和绝望。因此新旧交替下为职业女性提供一个广阔天地的梅克伦堡广场成为了五位职业女性大展拳脚表达个性和凸显个人特质的舞台。

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杰出诗歌奖章的H.D.是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此殊荣的女性,很多人谈论起她,更多是她多彩的私生活,但她在接受弗洛伊德治疗引导后写出的回忆录,尤其是其中1913年至1920年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的经历如实书写下来,这是她终其一生走出男性阴影,建立起自己身份努力的开始。

十五岁与诗人庞德相恋,离开费城与弗朗西斯相爱。来到欧洲伦敦的她渴望“思想与灵魂的自由”,婚后的她开始寻找个人诗歌风格。一战爆发、孩子夭折,让她从古希腊悲剧中找到了自己悲痛情感的共鸣。丈夫奔赴战场,独自住在梅克伦堡广场44号住所的H.D.有了独属于她一个人的写作场所。她记录下一年来她所经历的战争场面与情绪波动,包括丈夫的婚外情。让出主卧室的H.D.丧失了全部自信。战争,丈夫的态度,所有世界阴暗一面都展现在她眼前,构成了她在梅克伦堡广场的主要回忆。

熟悉的读者很容易将自传小说的人物与当时的文坛著名作家伴侣们一一对号入座,H.D.用不同人物口吻叙述故事,这是她用作品直面关于写作、性别、暴力和力量的深层次问题,平息困扰她信心与身份的危机

侦探小说资深作家赛耶斯带着大学毕业后的茫然和文学梦想来到伦敦,因缘际会下她住进了H.D.三年前的居所。与家庭分崩离析忧郁的H.D.不同,赛耶斯单身正渴望着独立,她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经典的侦探角色,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她写作侦探小说的动机是:

或许是因为通过侦探小说,人可以宣泄某种情绪,涤荡心中的不安与自我怀疑

写作让她占据自己的思想,而不会去想渴望求之不得的生活。租金、爱情的受挫没有打击他一贯的乐观态度。伴侣应该“与她志趣相投、拥有共同归属,携手度过漫长岁月”,这样的观念在梅克伦堡广场发芽,支撑她的文学创作。

这些伟大的女性在她们二十多岁最青春的年纪来到梅克伦堡广场,她们在前途未卜的时候选择背离传统生活方式,苦难来袭的时刻她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人生,去面对社会的批判,战争的恐惧、爱情的背叛、事业的不顺,最终她们遵循本心,真正做自己,她们永远年轻。她们的事迹到了今天,也仍然激励着今天饱受焦虑的女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