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回归】 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名词解释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0 发布于甘肃

高中生物新课标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叶肉细胞。

2.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植物:栅栏组织、海绵组织、韧皮部组织。

3.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4.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6.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7.原核细胞:把细胞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称为:

8.大量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元素,称为大量元素。

9.微量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如Zn、 Fe、B(硼)、Cu、Mo(钼)Mn等,称为微量元素。

10.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5%。特点:流动性强、易蒸发、加压可分离,可参与物质代谢。

11.结合水:细胞中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作结合水。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特点:不流动、不蒸发、不能分离。

12.单糖:指不能水解的糖,叫作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

13.二糖:指由两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如:乳糖、麦芽糖、蔗糖等。

14.多糖:由两个以上单糖聚合而成。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C6H10O5)n]的形式存在。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如: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纤维素、淀粉、几丁质。

15.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作脱水缩合。

16.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7.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中,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8.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9.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20.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作自由扩散。

21.协助扩散:指借助膜上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

2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23.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4.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外,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25.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6.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果更高。

28.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9.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

30.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存ATP的过程。

3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2.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

33.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

34.细胞增殖: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叫作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36.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37.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38.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作干细胞。

39.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作细胞凋亡。

40.性状分离: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41.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

42.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

43.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5.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46.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作同源染色体。

47.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

48.四分体:联会后的没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49.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50.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堆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资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2.伴性遗传:决定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相比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53.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54.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55.转录: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

56.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57.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58.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异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59.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60.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61.染色体变异: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

62.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

63.二倍体: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

64.多倍体: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多倍体。

65.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66.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67.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68.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69.隔离: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统称为隔离。

70.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7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72.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73.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4.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75.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7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如神经冲动的发放、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甚至动物的狂叫等。

77.非条件反射:人和高等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就有的反射。由脑干、脊髓控制。

特点:低级的、先天的、永久固定、简单。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尝梅止渴、缩手反射等。

78.条件反射:人和高等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大脑控制。特点:高级的、暂时、易变、易消退。如:狗听到铃声流口水、人听到叫声回头、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老马识途等。

79.神经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调节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细胞群。分别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在脑内位于白质,在脊髓内位于灰质。

80.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8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8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83.分级调节: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84.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5.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86.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可分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87.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

89.体液免疫:是指抗原(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这种机制是在体液中进行的,所以叫体液免疫。

90.疫苗:通常是同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91.器官移植: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92.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作向光性。

9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生产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94.极性运输: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95.生长素:指主要在植物的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的,给细胞传递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植物激素。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96.赤霉素:指在植物的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的。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主要作用的一种植物激素。

97.细胞分裂素:指主要在植物根尖合成的,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等主要作用的一种植物激素。

98.乙烯:是指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的,具有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等主要作用的一种植物激素。

99.脱落酸:是指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处合成的,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主要作用的一种植物激素。

100.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01.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改变,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10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03.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通常以a%表示。

104.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105.迁入率或迁出率: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106.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07.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108.种群的“J”形增长: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109.种群的“S”形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110.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

111.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度。

11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1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114.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土上进行的演替。

115.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16.食物网: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11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1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9.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120.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使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121.化学信息: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

122.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行为信息。

123.信息传递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群落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2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其特征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125.负反馈调节: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收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2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127.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

128.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料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129.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产所需的生存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30.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13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鼎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32.异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133.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活综合工艺过程。

134.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合适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135.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136.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或孢子。

137.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38.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它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

139.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操作,有目的地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或其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的生物工程。

140.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141.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新植物体的技术。

142.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再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143.原代培养:人们通常将分瓶之前的细胞培养,即动物组织经处理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144.传代培养:将分瓶后的细胞培养成为传代培养。

14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就是使两个或两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146.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147.胚胎工程:是指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然后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

148.胚胎移植:是指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149.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150.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作重组DNA技术。

151.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操作中,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就是目的基因。

152.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153.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使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154.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注:加黑部分为教材中黑体字部分,是为重中之重。

要求:每天至少完成三个名词的死记。半个月完成所有内容。

▐ 来源:本文综合来源生物考吧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