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瓷钴料发展史与鉴定实战技巧

 白鹭书院 2023-06-10 发布于河北

青花瓷简史

起始于唐代中期河南巩县窑蓝色釉,然而由于宋代对单色釉的执着和独特的朴素审美,青花瓷并没有迎来他的发展期,直到元代才迎来了他的成熟期,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在晚清时期走向没落。这些历史不作为本篇研究重点,本篇将重点从实战角度去分析青花瓷器的鉴定技巧。而谈到青花鉴定,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青花的釉料。

青花钴料的种类

石子‌青‌、平等青、回青、苏麻离青、浙料、珠明料、洋蓝。

石子青

石子青瓷器



国产青料。又称石青、无名子,俗称土青,高铁低钴,使用时间最长,近乎贯穿整个青花史。“石子青”之名来自明嘉靖年皇家赐名。石子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正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使之在明代早期的官窑制作中几乎没有单独使用石子青,只能参入到苏麻离青中,与它混合使用。到景泰、天顺时期,由于淡雅、靓丽的平等青的出现,使石子青料从此落入民间,作为民窑器物的主要青料。也就是说:到景泰、天顺时期,任何官窑都不再使用石子青料,而民间瓷器的烧造中,从明代洪武开始贯穿整个明代、清代各朝,直到民国早期,一直都在使用石子青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了这么多,我们已经明白,石子青钴料贯穿元明清三代,那么我们看到一件石子青瓷器如何从青料上初步断代呢?(瓷器断代要综合考虑,这里只是从钴料上去分析,相互佐证)。

明初明中的淘炼工艺比较落后,主要是“水洗法”,导致杂质比较多,加之石子青料本身又是高含铁料,所以在烧制后形成了黑色块状下陈斑。明末以后,随着工艺的改进,淘炼工艺又增加了“煅烧法”,使杂质得到了进一步提纯,整体青花料杂质就变少了,所以到了清代,青花钴料的料斑变成了多层线状或点状。

明 洪武


清 雍正



苏麻离青

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产自中东,低锰高铁,铁锈斑现,色泽浓翠,晕散自然,流动性好,立体性强 。聚斑晕散,点块条状。串珠凝聚,排列成行 。朦胧模糊,锯齿状淌。胎坯凹陷,聚斑吃胎。浓淡色阶,人为自然。元至明初,均用此料,明成化后,回青替代。

苏料的几个特征

一 晕散特征

由于苏麻离青在制作过程中都是把原料加工成类似于蓝玻璃的物质后,再将其磨成粉使用,这使得其中含有大量的助熔剂成分,让青花瓷在烧造过程中,其彩料比较容易熔融到釉中,并在高温下容易向釉中晕散,形成了釉色散而不收的特征,即我们俗称的晕散功效。常表现在绘画纹饰边缘蔓延不清、朦胧模糊,像墨汁滴于宣纸上洇开来一样,具有色散而不聚,流动性很强的特性。

青料晕散

二 吃胎特征

釉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凹,苏料的吃胎呈现四个特征,即:“凹陷”、“网状纹”、“ 串珠”、“锡光”。因凝聚斑是高浓度青料的聚集产物,具有高强度的晕散渗透力,会使青料浓重聚集从釉层向胎体下沉聚,出现胎坯明显凹陷的现象称之为凝聚斑下凹吃胎。下图放大仔细看可见凝聚斑和细小铁锈斑,铁锈斑随纹饰线条青料聚集处形成自然。

吃胎特征

三 铁锈斑特征

苏麻离青料青花浓重,蓝中带黑,落笔浓重处皆有铁锈斑,又称“锡光斑”。铁锈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有下凹现象,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感受到坑坑洼洼,有深入胎骨之感。真品青花瓷器上的黑斑,泛光而不刺眼,黑斑形状发散自然,其构成的连缀线和画笔的走势一致,“黑斑”和“锡光”、“下凹”贴切自然,相得益彰。一般说来,黑斑都规范地约束在青花之内。

仿品铁锈辨别方法:仿品会先烧成青花瓷,再烧好的青花瓷器上点氧化铁,再次烧造后,产生类似的斑痕。作假者烧不出成片的斑痕,所以从外观特点来看,这种斑痕都是细小点点的样子。此法最笨拙,也最容易辨认,用指甲刮下便可以。

四 串珠样凝聚

苏麻离青的串珠样凝聚,因其自然形成的浓重聚集性排列,不同于人为作假刻意为之,富有规律。苏料的效果没有人为的拘谨、呆滞之感,有着天然的随性、洒脱之美,增添了青花纹饰中的内涵,使其青花的呈色更加丰富别致,绚丽多彩。

五 锯齿样流淌

垂流,又称“冰挂”,是晕散的一种加重版形态。分层的线圈有下缘锯齿流淌,绘画的主图常常压过或流淌过分层的线圈,竖线超过分层线、流到分层线或过线圈,交叉时有斑痕,也可称为越压线圈。有时出现像糖葫芦似的串珠沉胎的点状斑迹。青料线绘浅淡时有飞青,显断线或模糊不清。

苏料主要使用的年代在以下四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元代中晚期,第二个时间段是洪武时期,第三个时间段是永宣时期,第四个时间段是空白期,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到了成化早期,苏料基本已经使用枯竭。

苏料青花馆藏品赏析

元青花水波云龙缠枝莲花纹大罐

尺寸33cmH:27.5cm 伦敦

明洪武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

H:52.5cm

1940年代日本关西近卫家族旧藏

元青花魚莲纹罐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重量:5270g

尺寸:高27.5cm 口径20.7cm 底径18.6cm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重量:4500g

尺寸:高42.1cm 口径5.5cm 足径14cm

明 永乐景德镇窑青花山茶纹扁壶

重量:1298g

尺寸:高24.9cm,厚12.55cm,口径3.1cm

明 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重量:2220g

尺寸:高32.5cm 口径7.3cm 足径11.8cm

明 宣德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

重量:470g

尺寸:高8cm 口径22.75cm 足径7.6cm

平等青

明成化 青花草花纹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平等青,国产青料名.发色灰蓝淡雅,稳定,基本不晕散。产江西乐平,是制釉下彩瓷工艺中所用的青花料中的一种,亦称“陂塘青”。明成化时用以描绘瓷器,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江西大志·陶书》中云:“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

平等青是一种含有钴、锰、铁、铝的矿物,其中含钴2%,明朝成化(1465—1487)后期景德镇官窑采用的青花料。清《陶说》卷三说,明朝瓷器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此青料较少或不再出现宣德青花那种黑斑,由于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在弘治(1488—1505)朝,青料仍以平等青为主。只是由于配料成分及烧成温度的不同,也仍有较浓和较淡的不同色调。已发现乐平县青花窑址有华家、匣厂和张家桥三处。出土的青花产品有粗细之分,细的青花色调清新明晰,粗的青花较淡,产品底款有“大明年造”,说明当时民窑也用陂塘青料。

平等青料最早出现在明中期景泰、天顺两朝的江西乐平地区,常使用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官窑之上,共使用年限大约70年。该青料的成分中含铁量较少,使它的色泽柔和淡雅、几乎没有晕散现象,与苏麻离青料有着本质的区别。

明成化 青花婴戏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海水龙纹碗

明弘治 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明成化 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明正德青花莲塘纹大碗-台北故宫藏

明成化青花龙纹莲花盘

明弘治青花龙纹盘

回青料

青花发色浓郁,蓝中带紫青,俗称紫药水。产自云南,另一说来自西域或新疆。“回青者,出国外。正德间,大王当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可烧窑器,用之果佳。”这种昂贵的进口青料一直为官窑所垄断,民窑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国产青料,青花色调远不如官窑浓重鲜艳,多数为蓝中偏灰或偏黑。为了获取这些珍贵的青料,民窑窑主有时也不惜花高价从御窑厂的官吏手中私买,因此嘉靖民窑中偶尔也能见到回青烧制的青花瓷。

顶级的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置,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回青料的使用年限从明代正德年间一直使用至明代晚期的崇祯一朝约130年左右。

回青料馆藏赏析

明嘉靖青花三羊纹碗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

明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

明正德 青花应龙纹出戟 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青花婴戏纹碗

浙江料

明代晚期,由于政局不稳,年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景德镇御窑厂已无力继续使用昂贵的回青料。祟祯七年,御窑厂从浙江的金华、绍兴一带找到了一种比回青料便宜5倍以上的青料(起名为浙料)。又叫“浙青”是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出土的青花料,国产青花料中浙料的发色最好,色重则浓艳、色青则淡雅,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元子是最好的。明万历中期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均采用元子青花料,在历史上浙料的使用长达270年,从明晚期崇祯年间到清晚期光绪年间浙料都是官窑瓷器烧制的绝对主角。

康熙时期浙料的整体特点是:色艳、水头足,色阶丰富,而且杂质较少。到了雍正时期,这个料发色淡雅。乾隆时期正蓝,过了乾隆时期,整体发灰现象就比较严重了。业内人士习惯称浙料为蓝宝石发色。

浙青料厉代作品赏析

明崇祯浙料青花人物纹长颈瓶

明崇祯 青花山水昭君出塞笔筒

明崇祯 青花指日高升筒瓶

珠明料

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青花料之一。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珠明料的特点是:含锰量偏高,色彩稳定,颜色鲜艳,它的本色是灰中偏蓝,层次感较强。它在与其它青料混合使用时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在与石子青混合到适当比例时,在瓷器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层次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当与适当比例的浙料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更为奇特,像蓝宝石一样的效果,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翠毛蓝'’。(世人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这种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而成,即分水方法)。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北京故宫藏

最早发现使用珠明料的年代应该是崇祯晚期,该青料主要产于云南,江西和福建也有出产,但质量远不如云南,因此使用于官窑器上的青料几乎都是来自于云南的珠明料,民间青料均采用福建和江西两省的青料。另外,可能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从明崇祯到清顺治这三十几年中,官窑的生产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只有民窑有少量生产,所以世面上我们很难见到这一期间的官窑,自然更难到使用于这一时期官窑器上的珠明料了

但到清康熙时,或许是康熙皇帝特别钟爱珠明料的原因,该料得以普遍使用,几乎贯穿于整个康熙朝的制瓷业,而到雍正朝时又较少使用,到乾隆15年(即1751年)后珠明料即退出制瓷业,因此,珠明料的实际使用年限应该不足100年。

珠明料瓷器馆藏赏析

明崇祯青花罗汉尊

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康熙 青花山水长方花盆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高45.3cm,口径13.3cm,足径14.7cm

清康熙青花璎珞纹贲巴壶

高23.2cm,口径4.9cm,托径8.9cm

清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清康熙青花团花纹摇铃尊

高24.0cm,口径3.4cm,足径7.5cm

洋蓝料

清朝末年,欧洲人发明的经过工业提纯的化学氧化钴制品从日本传入中国,就是通常说的“化学颜料”这种青料与天然青料从理论上讲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天然青料经过了化学提纯,清除了一些干扰发色的其他一些金属元素,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不会留下任何化学颜料的痕迹,只是呈色因为氧化钴纯度较高形成一种新的接近海碧蓝的色调,鲜艳、活泼、偏翠色。因为是产自外国,因此对于这类不同于过去所有青料的色调俗称“洋蓝”,这种青料有两大优点,一是瓷器呈色统一、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二是颜料颗粒细小方便绘画,减少用量,特别是在制作转移印花纸时优点更为突出。

它的特点是:稳定性不强,在瓷器上表现出漂浮感;而且不能象上述六种青料(均系矿物质料)一样,能在瓷胎上深入胎骨;还有年代越久,这种料会有明显的变旧、偏黄、偏灰的现象,它不会像矿物质青料那样永不退色……

至此,关于青花钴料的介绍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助到那些走在学习路上的朋友,如果喜欢就请您点赞收藏 !谢谢!

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