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元稿费,不如去捡垃圾?

 七七姑娘 2023-06-10 发布于湖南
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一个号主老师在她的作者群里发布的一篇推文,引起大家的热议。
讨论激烈时,有位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朋友评价,稿酬二三十,不如去垃圾堆里拣瓶子!”
虽然是他朋友的评价,但是他本人大概率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不知道其他作者看后,是怎样的心情,但这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久久挥之不去。
我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难道,稿酬二三十,真的还不如去捡垃圾吗?”
最终我的答案是:不。我想,能说出这样观点的人,一定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深度思考或者长远的眼光。
在《稀缺》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管窥效应”。
也就是说你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的时候,你只能看到管子视野范围内有限的景象,管子视野范围外的风景你是看不到的。
这种狭窄的视野就像那位作者的思维方式,只看到现在二三十的稿费,变现少,而没有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如果一位作者现在稿费是不多,但是坚持3年,5年,10年呢?还会是那个只能拿二三十稿费的作者吗?
当一个人写作能力不断提升,掌握了写作的底层逻辑,除了投稿,还可以打造自己的IP品牌,一份时间,多份收益,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写作本身,写作不仅仅只是经济价值的体现,更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蜕变的见证,也是一个自我治愈的过程。
作为一个小白,坚持写作一年以来,我曾经也有过许多二三十的稿费,但我始终相信,我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执著地追寻心中的目标,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接下来,就聊一聊我对这个说法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够与你产生共鸣。
1、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
写作圈里我的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常认同。
她说:“我从来不跟那些现在的写作大咖比,而是跟10年前的他们比,通过我的坚持和努力,未来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人仰慕的对象。”
很多人只看到了大咖们现在的成就和赚钱能力,却不去想他们经过了多少年的沉淀和积累,才有了如今耀眼的光芒。
也许刚开始,那些写作大咖们并没有通过写作真正地赚到钱,而是坚持不懈地在这条道路上死磕,最终才实现厚积薄发,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欣欣向荣。
所以,我的朋友无疑是理智的,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
把目光放在5年、10年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的自己,反而能够保持耐心,不再焦虑,沉下心来,专注做好当下的事。
可能,现在还看不到结果,但不代表未来没有结果。
那些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不是看到结果才选择努力,而是因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看到了结果。
我也始终相信,作为新手作者的你,虽然现在只能拿二三十的稿费,但如果一直坚持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不断精进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谁能否认未来几年,下一个10W+作者一定不会是你呢?
2、懂得复利效应,让你的财富实现增值
很多时候,我们不看好一件事,不是这件事真的没有价值,而是我们看不到全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是自己的一叶障目。
写作可以让你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的你可能只是写作投稿。
坚持下去,自媒体领域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会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性。
比如:当你掌握了写作的底层逻辑,那么,以后就可以在公域平台施展拳脚。
像小红书、头条号、百家号、抖音等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需要的写作能力是相通的。
还可以打造自己的公众号私域平台,形成个人的IP影响力。
前期可能非常艰难,经济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没有收益,但是熬过最难的初期,积累到拐点后,你将会实现飞速增长,通过复利效应产生成倍的价值。
3、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会让你收获更多
在我看来,写作投稿不仅仅是获得稿费这一项简单的收获,更是一个人内心所思所想的表达。
是向这个世界展示作者对待人生态度的一种方式,最终帮助他人,治愈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写的文章,在网络上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
如果你的文章,让人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那么你的文章就是有价值的,也就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以前脾气不好,容易生闷气,身体也已经发出信号,连续几年的体检结果,都有乳腺增生。
自从坚持读书写作一年以来,思维打开了,格局也提升了,很多以前看不惯的人和事也能看惯了,内心变得平和,活得也更加通透。
在今年的体检中,身体自行恢复了正常,写作对于身体和灵魂的双重治愈,怎能是区区二三十块钱所能衡量的呢?
写在最后
有人说:“你的目光有多长远,拥有的天地就会有多广阔。”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看不见眼前的事物,而是看见了却看不透,当你越能明白事物的真相,你的行为就越坚定。
最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毫无头绪的困境,却被渴望成长的人当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我是否还要继续写下去?”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勇敢坚定地写吧,未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