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场告别

 胡洪侠 2023-06-10 发布于广东


因为晶报前些天做了几期“论坛会刊”,我得以获悉香港的潘耀明先生要来深圳参加一个“人文湾区”论坛。潘先生是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他来参加与文化大湾区有关的论坛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一两年间,他正联络各方做“大湾区文学征文奖”和“明月湾区”等活动,我和《晶报》应他的邀请也都乐于参与其中。

潘总在接受深圳报业集团媒体采访时也提到这一活动。“2022年,我们申请到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一个赞助,实施了发展文化大湾区的计划,还组织了大湾区的作家协会、文学社团、高等院校、传媒等32个文化团体,对大湾区文化进行整合。” 他介绍说,这个计划分为两部分,其中之一是在《明报·明月湾区》的文学园地,刊登来自大湾区一些作家和学生的作品。另一部分是组织“大湾区文学征文奖”活动,面向大湾区的不同作者,收集他们的作品,最终收到了近千份的作品。

“文学是文化的精灵,过去香港对原创文学一直都不够重视,香港的很多文学活动实际上都是在民间进行的,过程都比较艰苦。”潘耀明说,“新一届特区政府组建成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较为重视香港的文学发展。我希望香港可以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可是,几乎就是“话音未落”,我就收到了香港方面传来的潘耀明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告别篇》。读完之后,怅然久之。原来,因经费原因,潘先生的“明月湾区”计划无法继续做下去了。作为参与机构之一的代表,我为此深感遗憾和惋惜。

潘先生平日不怎么用微信,但是,自2022年2月起,他为了“明月湾区”计划开始频频和我联络,有时甚至“长篇大论”。除了邀请《晶报》参与,他还力邀深圳作协也加入共襄盛举的行列。我们为这个计划组过一个“深圳作家”专号,潘总都在《明月湾区》杂志上发表了,这让海外读者得以体会到不一样的“文学深圳”。

潘总也和我说起过,以长久眼光看,大湾区文化计划意义深远,利在千秋,如果能找到一家深圳大企业支持,也算是一桩美事。可惜,如今肯出几百万元支持文学事业的企业不好找了;文学生存艰难,企业生存又何尝容易。

但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告别“明月湾区”了。潘先生一定很伤心,我们也都为此闷闷不乐。有什么办法呢?潘先生于是在文章中感叹道:

“原本建構大灣區文化,是政府的本份,屬於政府行為。遺憾的是,我們努力建構的大灣區文化架構,卻要隨着這一年度「計劃」的結束瓦解,這是一樁令人痛心的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奈何!”


附:告別篇

潘耀明


這一年,因添了《明月灣區》這一爿園地,在同人努力耕耘之下,終於長出 斑斑駁駁的花卉,逐漸形成氣候。一年將盡,離收成還有一段路,已要落幕告終。

大抵兩年前某日,我與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時任主席王英偉 先生談到廣東因應國策,於二○一九年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其後出 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期刊,再後在深圳、澳門舉辦「大灣區高端文學論 壇」,蔚為盛事,香港當局對此卻無動於衷。後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明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但是,文學這一塊卻原地踏步,泛不 起微瀾。

我曾在多個場合說過,從過去港英政府到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文學一直採 取漠視的態度,套劉紹銘教授的話,香港作家一直是屬於弱勢社群。以藝發局為 例,馬會每年撥給藝發局逾兩億元,攤分給文學界的資源還不夠一個零頭,早年 先是撥給四百萬,再後是七百萬,現在是一千萬,杯水車薪,可謂不成比例。

當局的文化政策是把大部分資源放在表演藝術,舞台上的表演畢竟熱鬧得多 了,殊不知,許多電影、戲劇等表演藝術都是改編自原創學。文學是文化藝術的靈魂,香港這棵文化大樹,如果缺乏文學這一元素,肯定是蒼白的。

大抵王主席聽了我一番不是牢騷的牢騷,对我的诚意有所感動,讓我做一份「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給藝發局評審委員會參考。「計劃」提交藝發局後,擱置了近一年,後來聽說這份計劃歷經一番艱難曲折,才勉強通過,結果是資助一年。

近年香港政府官員對大灣區的建設,高唱入雲,大都是從經濟着眼,但從文化角度去建設大灣區,相對廣東、深圳、澳門等地,無疑是大大落後於形勢。

籌辦「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我們通過種種努力,邀請了大灣區三十二個文化團體、 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陣容鼎盛。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

「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共分兩部分。一是創闢「明月灣區」文學園地;二是舉辦「大灣區文學徵文獎」。

根據與藝發局簽訂的合同,「明月灣區」內容有三分之一是介紹香港文學,有三分之二是介紹除香港以外的大灣區十個城市的文學。因篇幅所限,過去一年大灣區城市我們主要介紹了廣 州、澳門、深圳、珠海、中山的文學作品,其餘城市的文學,來不及介紹,這是令人遺憾的事。

至於「大灣區文學徵文獎」,分別設立公開組、大學組、中學組,自去年七月開始徵稿,大會籌委會已收到作品四千多份,投稿踴躍,涵蓋了海內外作者。

這次徵文獎各個獎項將在香港書展揭曉,為此我們還邀請了關心大灣區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學者在書展期間舉辦大灣區文學論壇。

原本建構大灣區文化,是政府的本份,屬於政府行為。遺憾的是,我們努力建構的大灣區文化架構,卻要隨着這一年度「計劃」的結束瓦解,這是一樁令人痛心的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奈何!

這一屆特區政府,銳意勵精圖治、鼎新革故,走筆至此,藝發局已換了一波新管理層,我們殷切期望藝發局有所作為,讓人看到煥發出嶄新的氣象。

最後,我們還要感謝藝發局王英偉前主席對「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的玉成。謝謝作者、讀者這一年來對《明月灣區》、對「大灣區文學徵文獎」的熱情支持和指導。希望後會有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