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瓯海博物馆藏玉器

 寂寞红山 2023-06-11 发布于北京
瓯海博物馆馆藏特色玉器,年代横亘新石器时代至今,涵盖2003年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等瓯海辖区内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 


蝉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7.3厘米,宽1.6~2厘米,厚0.7~1.4厘米,孔径0.6~0.7厘米
青白玉,局部因土沁而呈现微细的点状褐斑。平面呈长条状。横断面呈扁方形,一端较宽厚,并逐步向另一端收窄减薄,中心有圆孔上下贯通。四面用简单的线条或宽凹线勾勒出蝉形图案。两端孔壁上可见明显的穿挂痕迹,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龙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8厘米,宽1.7~2厘米,厚0.7~1厘米,孔径0.5~0.6厘米
玉色青白相间。扁薄长条状。一端较宽较厚,并逐渐向另一端收窄减薄,中心有一小圆孔两端贯通。两平面光素无纹,两侧面用简约的线条雕琢成龙形状。龙张口翻唇,两角尖锐高凸,角上与背上均有数道凹弦纹。观察两端孔壁,均可见明显的穿挂痕迹,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柄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9.7厘米,宽2厘米,厚0.75厘米
玉呈白色较纯净。整体呈柄形。扁薄长条状,上端两侧面内收,下端近端处略有减薄收缩。光素无纹。上下端端面各钻一孔斜向通向正面,可用于穿线,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兽面纹喇叭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4.9厘米,直径2.5~3.1厘米,孔径1.6~1.8厘米
白玉。温润洁白,晶莹透亮,局部受沁呈鸡骨白。整体呈喇叭形。顶部略呈圆球形,器体向外弧敞。中心有两端对钻的大圆孔纵向贯通,两端内壁一侧均可见穿挂丝线的凹痕。与凹痕相对的另一侧的外壁,饰有两组浅浮雕式兽面纹。


管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4.6厘米,宽1.7~2.1厘米,厚1.1厘米,孔径0.5~0.6厘米
白玉,微泛青色。短管状。平面呈梯形,一头宽,另一头略窄。横断面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小圆孔纵向贯通。外壁近中段处饰有二道凸脊,宽头一侧的孔壁有明显的凹痕缺口,当系穿挂痕迹,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管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3.8厘米,宽2厘米,厚1.4厘米,孔径0.7厘米 
白玉,局部杂有青色。整体呈扁圆长方体。两面平整,两侧微有束腰状,中心有贯通两端的小圆孔。通体光素无纹。两端孔壁均呈现向两侧的凹敞痕迹,当系明显的穿挂痕,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管形玉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3.8厘米,直径2~2.4厘米,孔径1.6~1.8厘米
青白玉,晶莹光滑,散布因土沁形成的鸡骨白。圆管状,两端粗细不一。中心有圆孔纵向贯通,孔径由粗端向细端逐渐变小,两端面平整光滑。外壁之一侧有一道纵向的切割痕迹。通体光素无纹。在两端孔壁相对应的同一侧,可见明显的丝线穿挂磨擦凹痕,表明此玉件应为一种挂饰,应是组合佩的配件。


玉箍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长3.8厘米,直径3.6厘米,厚0.3厘米
青玉。呈半透明状,局部因受沁呈鸡骨白。粗短圆管形,中孔大,器壁薄。外壁两端均有两道凸弦纹,弦纹之间饰瓦棱纹。器体有一条贯通两端的纵向裂痕,裂痕一端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微细的小圆孔,应是用于对裂痕的捆扎加固。在器体另一端没有裂痕的侧面,也可见一个细小的圆孔,可用于穿线佩挂。根据器形推测,用于束发的发箍可能性较大。


有脊玉镯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6.9厘米,面宽0.7~0.9厘米
玦形镯。玉呈象牙白较纯净,土沁后表面有少量细小黑褐色斑点。镯外壁中部起凸脊,内壁平整,断面近似“凸”字形。有一缺口,端部切磨成尖头状。镯面宽度以缺口对称部位最宽,逐渐向缺口处递减,至缺口处镯面最窄。


玉镯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6.9厘米,面宽0.4~0.6厘米
玦形镯。玉呈象牙白较纯净,表面有少量细小黑褐色沁斑。镯面有宽窄变化。断面呈扁长方形,缺口略残。表面光素无纹。

玉镯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6.7厘米,面宽0.85厘米
玦形镯。玉呈象牙白较纯净,表面有少量细小黑褐色沁斑。镯面有宽窄变化。断面呈扁长方形。缺口较小,呈斜向互对。表面光素无纹。


有脊玉镯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6.8厘米,面宽0.8~1厘米 
玦形镯。玉呈象牙白较纯净,土沁后表面有少量棕黄色斑点。镯外壁中部起凸脊,内壁平整,断面近似“凸”字形。有一缺口,端部磨制平整。镯面宽度基本一致。


玉玦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4.7厘米,孔径1.8厘米,厚0.4~0.5厘米 
白玉,洁白纯净。璧形玦。器体呈扁薄圆形,制作规整,内外缘厚薄基本一致。中孔略偏于缺口一侧,孔壁整齐陡直,管钻而成。缺口平面狭窄整齐,两壁为对称的斜面,系两面切割而成。表面晶莹润亮,光素无纹。


玉玦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4厘米,孔径1.6厘米,厚0.3厘米 
青玉,一面因土沁而泛白色。璧形玦,体形较小。器体呈扁薄圆形,内外缘厚薄基本一致。中孔孔壁整齐陡直,管钻而成。缺口平面狭窄整齐,两壁为对称的斜面,系两面切割而成。表面晶莹润亮,光素无纹。


玉玦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直径7.6厘米,孔径3.7厘米,厚0.3厘米 
青玉,大部分因土沁而呈鸡骨白色。器形圆整,器体扁薄,切口较宽而规整。表面光素无纹。


绿松石串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圆管最长者长0.9厘米,直径0.3厘米
最短者长0.45厘米,直径0.2厘米
淡绿色,由二十五粒极细小的圆管组成,圆管略有粗细。出土时集中分布在一起,原应是用线串连的串饰。


绿松石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正面最大径1.6厘米,最小径1.3厘米,厚0.5厘米
天蓝色绿松石,质地坚硬,侧面有黑褐色沁斑。正面近似椭圆形,微隆,背面平整,形似纽扣。表面晶莹润亮。根据器形,推测应为镶嵌物。


绿松石饰   西周
2003年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
最大径0.7厘米,最小径0.6厘米,厚0.4厘米
淡绿色绿松石,质地坚硬。平面呈椭圆形,形似纽扣。正面微微隆起,背面有不规则的凹槽。表面光亮。根据器形推测,应为镶嵌物。


玉带扣   南宋
2015年瓯海区潘桥街道学士前村
南宋嘉煕元年(1237年)宋宗室赵希愚墓出土
长2.6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
青玉,局部受沁呈褐色、鸡骨白色。器体扁平,大致呈椭圆形。上端状似朵云,中间有一圆形穿孔。下端随器琢椭圆形孔。光素无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