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讯!刚刚绍兴文博工作斩获多项荣誉

 cxag 2023-06-11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过去的一年,绍兴锚定“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积极推动各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今天,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省文物局隆重颁发了一系列文物工作奖项,我市成绩斐然,斩获了多项荣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精品奖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

“瓷国·寻根——上虞越窑青瓷专题展览”

新昌县博物馆

“魏晋风度”展

优秀奖

绍兴博物馆

“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

图片

绍兴大湖头遗址

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地点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一楼

展出时间

2022年6月29日-2027年6月29日

VR线上展二维码

图片

上虞是成熟瓷器的诞生地,是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区。上虞博物馆越窑青瓷专题陈列立足上虞境内的越窑考古调查及发掘成果,以物证史,系统构建起“母亲瓷”——越窑的展示窗口。

图片

展览以“瓷国·寻根”为主题,以上虞越窑青瓷发展脉络为经线,以越窑青瓷制作技艺及文化影响力为纬线,提炼总结上虞越窑青瓷“源、创、盛、落、兴”的关键阶段。馆藏珍贵文物集体亮相,共展出文物展品151件/套,其中珍贵展品104件/套,透物见人,讲述文物背后所反映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带领观众在越窑青瓷的故乡,开启一场寻根之旅。

图片

其中,重点讲述了上虞越窑自东汉至北宋的灿烂发展历程,展览序章中五大镇馆之宝的独立展现,极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并浓缩式地讲述出上虞越窑的重要发展节点。

图片

展览主要分为五个单元

“由陶到瓷”——从河姆渡陶器到商周原始瓷,为东汉成熟瓷器诞生奠定基础。

“青于河滨”——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在上虞创烧,上虞成为举世公认的成熟瓷器诞生地。

“娥江窑火”——三国西晋时期,上虞是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区,全国的窑业中心。

“别开生面”——东晋至初唐,褐色点彩与莲瓣纹的流行,带来别样风韵。

“千峰翠色”——吴越国保境安民,设置官窑,进贡越瓷,远销海外,上虞越窑走向顶峰。

图片

整个展览,从文化背景到文物解读,再到文化影响,层层解析,呈现上虞越窑青瓷的千年窑火。自2022年6月开展以来,已吸引观众参观5万余人次,成为上虞博物馆对外展示的特色内容,更是上虞越窑青瓷文化的展示窗口。

五大镇馆之宝

/ 西晋越窑青釉太熙元年铭文瓷堆塑罐 /

图片
图片
  • 原上虞县驿亭五夫出土

  • 通高50.2厘米,腹径26.3厘米,底径15.8厘米

  • 一级文物

图片

器身呈腰沿罐状,口部覆盖,盖底方形,呈一组完整的亭院楼阁建筑,顶部飞檐翘角。罐体堆塑分为上下二层,上层四角各置一小罐,周围贴塑佛像和飞鸟。下层门廊建筑周围塑有吹奏、弹琴、拱手跪姿的人物形象。其间有一龟趺碑,碑上铭文有“太熙元年”字样。罐体为溜肩,弧腹,平底内凹,肩腹部戳印八圈联珠纹,联珠纹间印网格纹。肩腹处堆塑跪状熊、铺兽、骑士以及龟、蟹之类的水族纹饰。施青釉,制作精良。

/ 唐越窑青釉瓷蟠龙罂 /

图片
图片
  • 原上虞县丰惠镇庙山南坡唐乾符六年(897年)砖室墓出土

  • 通高41厘米,口径20.7厘米,底径11.3厘米

  • 一级文物

图片

器表施青黄釉,盘口、嗽叭形颈、扁圆腹。颈中部与器物的肩部贴有四个双股柄。柄上堆塑一蟠龙,龙头上长角,张牙咧嘴。四脚,脚上步三爪,脚踩祥云,云朵贴塑罂的肩部。身上戳印龙鳞,龙尾卷屈贴于罂的肩部。

/ 五代越窑青釉鸳鸯瓷砚滴 /

图片
图片
  • 原上虞县下管镇同郭村出土

  • 通高11.5厘米,长16.5厘米

  • 一级文物

器型为一只蹲伏鸣叫的鸳鸯。鸳鸯头上有冠,张开双唇,双爪伏地,背部开一“亚”字形花口,内空与喙流口贯通,矮椭圆形底足。头、翅、尾部刻划粗粗的羽毛纹,腹部刻划细密的羽毛纹,通体施青绿色釉。

北宋越窑青釉魔羯纹瓷虎枕 /

图片
图片
  • 原上虞县上浦镇昆仑村出土

  • 通高9厘米,枕面宽11.8厘米,枕面残长15.6厘米

  • 一级文物

枕面微曲,面上刻划摩羯纹。枕面下是一双头单体老虎,作卧状。两虎头对角相同,尾巴甩至腹部。虎体下是椭圆形底足。器表施青绿色釉。

/ 东汉越窑青釉水波纹四系瓷罐 /

图片
  • 原上虞县百官镇下市头百梁桥出土

  • 通高20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1.8厘米

  • 二级文物

直口,斜肩,肩有棱,鼓腹,腹下收,平底。肩置对称环形四系,肩腹部饰弦纹及水波纹。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地点

新昌县博物馆二楼

展出时间

2022年6月29日-10月23日

VR线上展二维码

“魏晋风度展”是新昌博物馆筹备五年的一个原创大展。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发轫之始,这一时期的书画、音乐、文学等艺术绚烂之极,光耀千古,是唐诗之路得以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魏晋风度展”根据这一时期的文化历史脉络,通过文物和相关场景系统地展示魏晋时期的文化盛况。

图片

展览以文物文化相融的思路,展出了来自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青州博物馆等国内二十多家博物馆的文物2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12件/套,多件文物在国内属首次亮相,精品荟萃,蔚为大观,堪称文化艺术大展。

图片

展览主要分为三个单元

“超然脱俗”——展现魏晋名士独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别具一格的生活美学,影响后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巧艺天成”——聚焦魏晋风度艺术层面,展现新美学思潮构建的魏晋名士审美观,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一段大师辈出、光耀千古的艺术传奇。

“剡地风流”——着眼新昌,高僧名士遁世隐居,骚人逸客踏歌行吟,一个个文物与传奇故事成就了新昌的首个文化高峰,绵延出一条著名的唐诗之路。

图片

展览运用元宇宙数字科技,探索多感官认知新形式,巧妙穿插文物动画、数字大佛、机器人讲解和VR线上展等一系列数字化运用成果吸引更多观众“零距离”感受魏晋风度。

图片

展览一经开幕,火爆全网,展陈期间还推出了12款25种文创产品,配套出版精美图录,社会反响强烈,累计吸引观众参观5.3万人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地点

绍兴博物馆一楼

展出时间

2022年11月30日-2023年2月28日

VR线上展二维码

图片

南北两宋,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是绍兴南宋皇陵(宋六陵)与巩义北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的首次联展,展览以两宋陵寝制度为主线,以考古时间为顺序,以文物类型作为单元标识,通过两宋皇陵371件/套考古出土文物对话式展出(北宋皇陵文物155件/套、南宋皇陵文物216件/套),系统展示了一幅宋代皇陵营建、规制、陪葬品、保护修缮的全景图。

图片

展品包括帝陵碑、十箱生、生肖石刻、铜器、陶瓷器、玉石器、建筑构建等,其中宋六陵最新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元德李皇后陵考古出土的精美瓷器,首次与公众见面。

图片

丰富的文物展品,揭开了两宋皇陵不为大众熟知的陵寝制度,从侧面反映了两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图片

展览主要分为4个部分

“规制承继”——两宋皇陵一脉相承,承接唐陵遗制而又开创了新的模式。

“刻度承合”——宋陵是宋代石雕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宝库,存留石雕和建筑构件数量巨大。

“匠心承韵”——无论是宋瓷,还是玉册铜饰,处处散发着静穆无声的自然之美。

“护陵承继”——两宋皇陵设有专门的皇陵管理机构和护陵军队,明清以来对两宋皇陵的祭祀、保护、调查活动屡见不鲜。

图片

展览推出后,得到了全国各级媒体聚焦报道,荣登中国博物馆热搜榜第30期第4位,累计吸引观众参观6.2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宋韵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绍兴大湖头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介于富中大塘、若耶溪和富盛溪之间,是当时越国重要水利工程,这个村落遗址与富中大塘、西施山遗址、胜利山石室土墩墓群在地理上空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绍兴大湖头遗址遗迹丰富,出土大量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遗物,文化内涵丰富。经专家考证,这里是一处具有特殊性质的聚落,为研究绍兴的生态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和城市布局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图片

绍兴大湖头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通过对遗迹内土样浮选,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植物遗存,其中大量稻米、水稻颖壳、水稻小穗轴等碳化植物遗存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地人民的主食构成。除了水稻遗存外,还有紫苏、葫芦、甜瓜、李、梅、桃、猕猴桃、葡萄等多种植物遗存,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千年前越地百姓食谱的绘卷。

图片

此次大湖头遗址的发掘,发现千年前越人主要使用夹砂陶釜(甗)、鼎等炊器,其中陶釜底部的内壁贴有3个隔档,可以放上篦子隔水蒸。既可以当釜,也可以当甗,一器两用,体现了越人的生活小智慧。出土的盛器有泥质陶豆、盆、盘等。

图片

出土的水器有各式各样的原始瓷杯和碗,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泥质陶罐和大小不一的印纹硬陶坛、罐等。器物组合上更凸显实用性,反映了越人质朴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与春秋战国土墩墓中反映的器物组合又有一定差异,进一步丰富了考古学文化意义上越文化内涵。

图片

大湖头遗址考古发现不少千年前越人生产生活遗存,通过柱洞、残存的木桩、垫板等相关遗存,推测当时主要的建筑形式为干栏式。

图片

个别灰坑覆盖植物编织物,石锛、铜锄、铜凿、铜铚、铜刀(锯)、铜尖状器等生产工具,丰富了越人生产生活图景,而越国木桨为舟楫渡生提供了实物资料。

图片

大湖头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句鑃和原始瓷錞于是吴越文化系统中富有特色的乐器,根据省内外多地考古发掘情况,两者都与礼仪活动有关,可能是吴越地区先民和中原礼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嵊州市下方山及周边墓群系配合嵊州527国道建设中发现,路线全长19.3公里。2021年底,考古队对项目涉及的下方山、苔苔山、郯城、白塔湾4个地块进行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工作,在发掘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多件。

图片

其中,下方山地块和苔苔山地块涉及的墓葬以东汉六朝时期为主,多为砖室墓,均分布在缓坡地带,平面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少数为“凸”字形带甬道和排水沟。绝大多数砖室墓盗扰严重,保存较差,残存墓底或少量墓砖。少数墓葬发现有纪年墓砖。出土器物包括硬陶器、青瓷器、铜釜、勺、铜镜、铜钱、带钩,铁剑、铁釜等。

图片

另有少数土坑墓,多位于山顶,平面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墓葬棺椁痕迹明显,残存人骨,墓底有枕木槽或排水沟,墓外可见由板瓦和鹅卵石筑成的排水沟。随葬品中可见铜釜、铜锺、铜鼎、铜镜、带钩、印章、五铢钱币,硬陶器、铁器及琉璃耳珰等。

图片

郯城地块内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土坑墓,成片分布于山顶,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内置一棺一椁或双棺一椁,少数墓葬有排水沟。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器物以高温釉陶为主,常见器物组合为鼎、盒、瓿、壶、罐、罍、钫等,同时伴出少量泥质陶罐和印纹硬陶器等。郯城地块土坑墓的年代均为西汉时期。

图片

白塔湾地块的发现相对较少,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半数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砖室墓,汉六朝时期和宋墓的发现数量不多。

图片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信息来源:博物馆处

编辑:娄佳清 审核:陈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