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五脏养生之五脏的关系.总结docx
2023-06-11 | 阅:  转:  |  分享 
  
五脏养生之五脏的关系(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
系。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
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
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权,慢性失血,均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而劳神思虑过度,既耗
心血,又损脾气,亦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临床常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无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等症,治之以补养心脾
的归脾汤之类。(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
两个方面。血液运行方面;心血与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而全身血液的亏虚,也主要表现为心血和肝血两虚的心肝血虚证。此外,心血瘀
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精神情志方面;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
或相互引动。前者可出现以精神恍惚、情绪抑郁为主症的心肝气郁证,后者则出现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四)心与
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
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
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
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则心肾上下交济肾阴之滋润则火炽。(五)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
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
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因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先天之精的量一般固定不变,故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水液代谢:津
液代谢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就肺脾而言,肺气宣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六
)肺与肝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
犯肺证,阴阳学说称为“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五行学说称为“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另一方面,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可伤及肝阴,致
肝阳亢逆,而出现头痛、易怒、胁肋胀痛等肺病及肝之候。(七)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
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八)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
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饮食物消化:病理上肝脾病变相互影响。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易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之候。脾失健运,也可影响肝失疏泄,导致“土壅木郁”之证。或因脾虚
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九)肝与肾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
肾属癸水,故称)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
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十)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穴位养生:内关,涌泉,足三里,太冲,大鱼际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070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