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逐增,慢慢地在世界面前,心气儿都收敛下来,再不愿将一时的快乐或微小的成就,一股儿全抛出来,好像多一个人看到,就能多一份快乐似的。
其实并不会,这个世界上最缺的,恰恰是人们对于悲喜的感同身受。 幸福,是件特别私人化的事情,可以微观到只关乎内心的感受。 在自己感受到快乐后,会心一笑,转念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因为那个时刻,已然成为“过去式”。
人的思维,真的是每个生命时刻都在变幻中。 以前以为,是先改变环境,创造条件,再开始经营自己,现在并不这样认为了。 唯有把自己经营好了,周围的世界才会跟着好起来,不经意间,也创造了那个可以更好地经营自我的条件。 而经营自己这件事,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大到一份工作项目,小到一个生活细节,修行无处不在。
此处的修行,也不是指那种很高深的,需要参禅悟道的境界。 而是当一个人真正面对自我,对于自己的一份内在期许,有想要改变自己的念头,暗示自己能够进一步优化——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 修行,也不一定非得去深山老林,和这个世界隔绝才可以。
若是有心,繁华深处、街巷闹市、简朴小屋里,无一不可修,无一不可行。 有意思的是,人们好像倾向于通过一些外在的东西,去判断一个人过得好不好。 比如,最常见的,从一个人的着装或从事的工作,去判断人家或贫穷或富有,过得幸福与否。 如果对于幸福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这样简单的表象,还是过于肤浅了。
若是一个人内在圆满,几十块钱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是快乐的;若是他内在贫乏空虚,即便用黄金珠玉缀满一身,幸福也并不增加一分。 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是无法通过表象去衡量的。 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外在,不过是一个壳子,无论用什么包裹,都改变不了灵魂的本相。 有人会说了,喜欢美好,追求美好,是人之常情,别人无法通过你普通的外表看到你丰富的内心。 其实别人怎么看,那都是别人的“课题”。 于自身而言,我们自己的“课题”,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该做的。 衣食住行,都只关乎自己的切实感受,而非别人认定的样子。 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他人,这可能是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善良。 高级有趣,是一种活法;普通且快乐,也是另一种活法。 但是或高级或低级,并不是通过外在去判断的。 慢慢才理解了,世间有一种更高级的活法,就是灵魂的不从众——不是大众认同的才去坚持,不是大众流行的,才符合标准。 你说,人生有什么特定标准呢? 不过是向外看的时候太多,向内回归的时刻太少,附着在身上的枷锁过重罢了。 外面什么也没有,都是自我内心的“像”。 守着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生命也自有其意义,关于这“意义”二字,不可描述,只可意会。
素履,90后女,善许光阴,素履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