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河北黄骅发现儿童瓮棺葬群,有望揭开“徐福东渡”千古之谜

 路灯摄影 2023-06-11 发布于河北

2016 年5 月10 日,黄骅市湿地公园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庞大的瓮棺葬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黄骅市博物馆随即对该处瓮棺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

至今共发掘面积 1200 平方米,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墓葬 113 座,除7座为小型砖瓦墓外,其余均为瓮棺葬。

该瓮棺葬群以儿童葬为主,根据勘探,儿童瓮棺葬区分布范围南北200、东西90米。瓮棺葬群数量众多、分布密集,葬具组合样式丰富、类型多样,既有日常的生活用器,也有专门烧制的瓮棺葬具。

此瓮棺葬群是黄骅地区首次发现的战汉时期瓮棺葬群,也是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的瓮棺葬群之一,证实了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中原王朝对此地已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及开发。

这么大型的瓮棺葬群,而且以儿童葬为主,世所罕见!为什么有这么大一片儿童葬?它是怎么形成的?到底与“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有什么关系?这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特殊而意义深远的公众考古活动在河北黄骅郛堤城遗址公园拉开帷幕。这是一次穿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也是公众倾听黄骅古老故事的难得机会。当历史的遗迹真实呈现在眼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对黄骅这座文明之城、历史之城由衷的赞叹。

近年来,黄骅在文物考古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保护了以金代遗物为主的滨海港口遗址——海丰镇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发掘了郛堤城瓮棺葬,这为黄骅境内大量实物遗存的历史溯源到战汉时期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遗存不仅是地方历史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证明,而且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此外,黄骅的考古和文博事业也带动了各种社教活动的发展,对京津冀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对黄骅的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八个字的高度评价:“风生水起,硕果累累”。

2016年5月,在黄骅市郛堤城西北发现了大型瓮棺葬群,经抢救性发掘,发现战汉时期瓮棺葬113座,其后的勘探发现了更多的瓮棺葬分布,初步推算约有1000座。如此多的瓮棺葬群,在国内极为罕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6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9年10月7日,郛堤城遗址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城墙呈方形,四面城墙残存,东南西北各约600米,遗址西北方向200米即是发掘的全国最大的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群。郛堤城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史迹点中全国仅有的五处聚落类遗存点之一。

根据近年来郛堤城遗址及瓮棺葬的考古发现,有专家提出,如果能把郛堤城、瓮棺葬群与徐福东渡联系起来,那么黄骅在中国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或者枢纽。

结合黄骅地区沿海发现的金元时期的遗址(海丰镇),(黄骅)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海上的一个重要枢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定位都不为过。因此,郛堤城是“徐福东渡”侨居地之一,是东亚文化交流重要的实证案例

“瓮棺葬是环渤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遗存,今天我们从瓮棺葬出发研究古代东亚地区的人群移动,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不仅对全面认识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将为全面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历史的阐释和学术的支持。”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

“考古要见众生。”考古专家王巍先生如是说。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对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考古遗产要活化利用服务于大众,赓续文明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根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在这里给孩子们呈现了这样一堂行走的历史课,是希望孩子们能了解考古,体验考古。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体会历史的魅力,学到探究的方法。换一种方式来更深入的了解家乡,进而,才会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讲好家乡的故事,真正做到以故土为傲。”张宝刚深切地说。

未来,黄骅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会前往当地的各个中小学,通过举办考古专家进校园、考古展览进校园等活动,将考古文化带到孩子们的身边。同时,他们更加期望孩子们能够走进考古遗址,亲眼感受考古遗址的磅礴震撼以及考古工作的神奇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