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浩强|往昔岁月《沈家轶事》

 乡土蓝田 2023-06-11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五爷一生知书达理,临终前,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自古咱沈姓人的老祖先在沈家河。为首的老祖爷身边有五个儿子。

  那时,生产力低下,烂沙滩地,收获甚之有微,生活极为困苦。眼看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不说身后大事,就连吃的都常常断顿,实是让人熬煎啊!

  有一天,老祖爷把他的几个儿子叫来说,你们都大了,我也负担不起了,我想让你们出门自奔前程,在外边闯去吧,守在家里会耽悟你们的终生啊!

  老祖爷话说完哎声叹气,我也是实属无奈呀,小的们!

  这时老祖爷的三儿(咱的祖爷)开言了!'听说川南有一翟姓人到那里有好多年了,现有地、有房!日子过的还润火,咱不妨也去试试,你们不去,我给咱身先士卒’!

  老祖爷听言,喜形于色,万没想到三儿有此番胆量,当即应允,并商量如何给于支持。

  古代开荒种地,只要给政府交上相关税收,剩下就可任意随便了。

  那年寒冬,我们的三祖爷,孤独一人到咱们翟家村南,就在现在这个地方,搭起了一座毛草安,在一个冬天,足足开垦荒地五六拾亩,过了年全部下了种子,到了收秋季节,真是天道酬勤啊!五谷丰登,三祖爷一料打的粮比沈家河老家三料打的还多。

 丰收了,三祖爷当年換了瓦房,牵制了农具、牲口,二三年之后和相邻翟姓人贫富相当。

  三祖爷年青力壮,脑袋聪明,和近邻翟姓人和陸相处,亲如一家,大家团结得向一个人一样。同甘共苦,唇齿相依。

  三祖爷的勤劳智慧,被三祖奶的娘家人看在眼里,一个条件不讲的把三祖奶许配给三祖爷,并且还给了价值不菲的嫁妆礼,有青石牌一座,和一部碌碡碾盘,那时青石牌还记载着祖爷奶的婚姻纪实,时间、内容被我忘记,不知唐代还是明清,至今,青石己散落人家,仅有一个碾盘今在,碌碡不知去向。

  上世纪,沈姓人经常在老祖奶的碾盘上碾辣子、以及生活食品,自从电力普及乡村,这个碾子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老碾盘己推到村边不显眼的地方。

  勤劳勇敢的先祖,后又孕育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也独当一面,各另立门户,分东门、中门、西门。

  这三门世代上千年,东门人知识源博,有好多人在旧政府任职,家庭摡况富裕。

  中门西门人,过去有开窖场的,下江南担盐做生意的,还有解放战争流血牺牲的烈土。

  民国十八年(1928年)陕西遭旱灾,三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沈姓人和翟姓大哥,共抗灾荒,场景实为可歌可泣!

  解放后,那多年,末剿尽的土匪毛贼,利用夜间下山,胡作非为,横行乡里。

  曾记得,那时还不到下午六点钟,家家户户早关门户,狼群出没,路断人稀。平安无从谈起。

  后来,党领导人民剿尽了为首一方的恶霸,又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肃清了各地的残余势力。才达到向毛主席说的那样,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静局面。

  当今的中西门人有大学生七丶八名,也有在县政府任职的。

  沈姓人也格外团结,相互尊重,无论那一门人有事,大家一齐而上,从不论你我。

  新社会的沈姓人索性编为一个生产队,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老中青人都共分共享着社会赐给他们的福利。

  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老祖爷的开始到今天,不知走过多少艰难岁月,不知经过多少生于死的较量,也不知战胜了多少饥饿。才由他二人发展到今天几百号人的曾孙啊!五爷讲到这里,用毛巾擦干热泪后,又接着说:

  咱沈姓人的祖坟还在,(当今沈永昌后门前)每年过年、清明过节,曾孙们都量心情挂纸祭奠,怀念先祖,。

  后经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才革断了思念先祖之情,先祖的坟墓,经过多少朝年,己异为平地,但沈姓人无有一人歪想在此建房,因为谁不尊重他的老祖先啊?

  沈姓人的民风也正,大家互敬互爱,尽量避免过激行为而引起翟姓大哥的潮笑。

  那时,不论谁家过事,在外的年轻人,回来好烟拿上,给长輩们一一发到头,问寒问暖。出力的事,小伙子们都是一马当先。

  今天沈姓人正继承先祖独身立业的光荣传统,正为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家园,建设一个美丽祥和的翟家,在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故事基本属实,唯一做了文字的改编)

  於二零二三年六月

作者:沈 浩 强,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翟家村人,年轻时,曾作过写作梦,但因生活所迫,感谢新时代,让我实现写作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