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时候鼓励孩子,什么时候顺着孩子 || 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3-06-11 发布于江苏

面对一个厌学、生病的娃儿,什么时候鼓励一下去坚持?什么时候随顺孩子?这个尺度的确很难把握,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明明说好了第二天去上学,可是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纠结到底去还是不去?往往这时候妈妈也会纠结:要不要推一把呢,有时候推推他就去了,上学回来也挺开心的;但有的时候你一推他还会嫌你烦,跟你发脾气,索性赖在你头上,不去了。

家长不知道孩子怎么想的,说每句话都小心翼翼的,试探性的沟通,真的是不好拿捏。

除了上学,关于何时鼓励何时顺从孩子的心意,还有很多场景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比如孩子房间乱了该不该让他自己整理?

孩子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要不要催?

你辛辛苦苦做了一桌饭菜,他却想吃口味重的外卖,要不要顺遂孩子?

孩子一天闷在家里看手机玩游戏,要不要催他出门活动活动?

孩子嫌药物副作用大,吃了难受,拒绝吃药怎么办?

你想让他去做心理治疗纠正孩子的认知偏差,孩子拒绝。是继续说服孩子,还是任由他自己不去?

……

其实这些状况都是教养青春期孩子常会面临的困境,毕竟青春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爆发期,这一阶段父母确实得处理教养和自我成长间的冲突。

然而面对我们生病的孩子,这一矛盾的处理会显得无从下手。家长所有的犹豫都是基于“我这样做真的对孩子好吗?”的担忧;更担心因为自己不合适的做法,使得孩子行为偏激。

那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看这个问题是由疾病引起的,还是由青春期自我发展引起的。

图源:unsplash

判断孩子的状况

由疾病引起的矛盾冲突,首先需要共情理解,再从心理医学专业角度进行处理。如果是由青春期自我发展引起的问题,那就需要以尊重为主,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

首先看看由疾病引起的状况如何处理。

抑郁症是感觉性疾病。情感低落的时候,他的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当他情感低落得到缓解的时候,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的现象就也相应得到缓解。有时候家长想要推他但孩子动不了,这是身体状况导致的,而不是简单的心理抗拒。

精神上没有价值没有目标的空虚感,以及身体上脑能量不足引起的脑力体力疲劳都会影响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比如他会想上学没有意义,比如晨重晚轻的症状特点,当他晚上症状轻的时候答应的事情,在他早晨症状重的时候是做不到的。

抑郁的孩子都是非常善良的,孩子的心是向好的,内心对自己都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好。但是期待和能力有的时候是不匹配的,就是有心无力,身体不足以支持。这是需要家长理解孩子的一个原因。

这种精神类疾病的内在原因太复杂了,家长大多已经了解。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家长最关心最想知道的是,生活中我要怎么做,能够化繁为简的陪伴孩子。

图源:unsplash

判断孩子的状况

接下来我们从几方面来看一看,什么时候鼓励一下去坚持,什么时候随顺孩子。

1.治疗方面需要鼓励一下去坚持,不能顺着孩子。

“吃了药我恶心难受,思维迟钝,不想吃。”

“吃了这么多药一点效果都没有,这药根本就没用,我不吃了。”

“副作用这么大,还长胖50斤,不吃了。”

“我觉得现在好了,已经吃这么久了,够了,不想吃了。”

不想吃药的孩子们总是各种拒绝理由。治疗用药方面不能不能顺着孩子。可以给孩子讲用药的必要性,但是也不必夸大孩子的病情。

急性期用药能够缓解病情,所以应该按照医生嘱咐用药。鼓励孩子“药好不好先试试嘛,不好就不吃。”前1~2周可能会有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失眠,一般两周适应后就会有所缓解,所以鼓励孩子要坚持一下。等两周之后,缓解病痛带来了舒适,他就愿意用药了。

如果有效,但是药物不良反应受不了,就应该跟医生说,适当调整用药量。

如果4~6周药物不起作用,那就需要换药。

服药要足量足疗程,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不能擅自停药或者减药。尤其是减药停药,一定要按照医嘱慢慢减,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关于治疗,孩子产生的阻抗也是有各种原因的,不能简单的回答“这对你好”,而需要先理解孩子吃药中遇到的不舒服感受,然后再和孩子打商量。所有的抗拒在得到充分理解后,都会有所动摇。

图源:unsplash

2.生活方面可以顺着孩子。

家长知道孩子体力精力严重下降,许多事情想做做不动,就不要勉强他去做了。比如整理家务、洗漱卫生、活动运动等方面顺着孩子,不能用正常人的精力和体力来要求孩子。

有时候家长看见孩子总是在屋子里,就硬拖着病人出去走走,出去逛出去吃饭。如果孩子有兴趣愿意去,就顺着孩子。如果孩子体力不支、不想出去见人,也顺着孩子。

家长尽量少提醒、少要求,因为家长的提醒就会被孩子认为“被控制、你不信任我、我不够好”,导致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并不利于恢复,孩子仅有的一些精力,还要消耗在于父母的拉扯上。孩子只有在内心感受到温暖、放松、安全的情况下,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滋养内心、生发出力量来。

等到孩子治疗有了进展,表现出有多余的精力时,就可以稍微推一下孩子了。

3.学习方面可以顺着孩子。

家长们要相信,孩子的内心都想像正常人一样去上学。当一个孩子不肯上学时,是因为他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的家长会认为学习是当前头等大事,孩子一退缩,家长就着急,想方设法的推孩子去学校。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前途,这些没错。此时孩子病了,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健康,远远比关心孩子的学习更重要。

此前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抑郁而暂时不能上学,对于上学和学习形成了害怕性条件反射,一提上学就紧张,恐惧和害怕。此时家长不要着急跟孩子谈学习。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情绪平稳下来以后,孩子主动的提出“妈妈我要不要上学?”时,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用询问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进行讨论。

比如区分孩子的年龄大小。初中小孩子,父母可以主动的去推一把。高中大孩子,家长可以主动问,问的前提不是想改变他,而是引发他思考。

家长可以说“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确实想知道妈妈的想法,我觉得这个年龄去上学是好的事情,毕竟是学习的年龄。如果你想和伙伴一起,我觉得上学是个办法”。看看孩子怎么说。

图源:unsplash

有时候孩子希望大人推一把,自己可以不用担责任。如果自己主动做,做不好怕被埋怨。如果是父母推的,做不好就可以甩锅给父母。知道孩子这样的心理,父母就接着孩子甩过来的锅,多给孩子担点什么,扶着孩子走过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在一起。

有时候家长可以试试“拖后腿”这个不着急的办法。拖后腿的目的不是不让孩子去上学,而是让家长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检测一下孩子的内心动力是不是稳定、力量是不是足够。不要让孩子是冲上去的,而是做好准备、慢慢走着站上去的。如果父母拖了拖后腿,结果孩子就退下来了,说明孩子自身还没有准备好。那就不去了,避免孩子反复不成功更受挫。如果父母拖后腿没有拖住,孩子依然有信心去上学,说明孩子准备比较充分,那就让孩子上学。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与孩子是讨论,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家长是参谋是军师,给孩子提供利弊分析。孩子很大程度上会思考家长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顺着自己的意思做出决定。

以上父母为孩子赋能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父母保持静心、情绪稳定。家长情绪温和而坚定,才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否则,带着焦虑情绪,家长一做就错,孩子也是听不进去的。不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家长都能稳稳的接住。

情绪上不要和孩子起冲突,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抑郁烦躁情绪而随之变化。家庭环境越包容,人情味烟火气越浓,孩子恢复的就越快。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加油哦,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