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

 王欣荣rhdvlfqi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2023-06-11 14:19浏览量:40925

常德日报2023年06月11日第A03版

崔建湘/插画

编者按

高考,一个浓缩了一代又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名词。它不仅记录了无数学子为梦想拼搏的日子,还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自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无数青年学子通过高考圆梦,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回望那年夏天,可能你也曾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可能你的孩子也正在经历这化茧成蝶的时刻。本期,让我们品读几个高考故事,一起为高考学子祝福,祝愿他们今后的人生路越走越精彩!

先拼预考再高考

□周碧华

1980年,湖南省参加高考的考生达100多万人,而本科只录取1万余人。于是先要进行一次预考,刷掉一半人。预考指标分到了各县市,我当时在津市市第二中学文科重点班就读,而我是安乡县的一个乡下娃。根据当年的考试规则,我必须回到原籍参加预考,以免占用津市市的高考指标。

预考前,班主任通知我回安乡参加考试,我当时都快流泪了,低着头,一言不发,觉得自己是班上多余的人,感觉各科老师看我的目光都有些陌生了,因为,他们辛苦地培育我,可我是“安乡的考生”,要离开这里。那时我还不满17岁,不懂人情世故,只知整日愁眉苦脸。眼看离预考只有两天了,班主任发了善心,向学校求情允许我参加津市市的预考。结果,我的成绩名列津市市文科考生第二名。

预考后,澧水猛涨,有消息说马上要封航,我逃难似地搭乘最后一班船回了安乡。回安乡前,我第一次在别人的指导下给姐姐发了电报,为节约钱,我只写了5个字:速联系考点。

村里有位姓姜的邻居在安乡一中教书,姐姐找姜老师帮忙,姜老师让我插班到一中某个文科班参加高考。高考前三天,我在这个班里完全是个陌生人,他们发的各种备考资料我都没有,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做题。那段时间,是我最惶恐不安的时光。

高考终于开考了,1980年7月7日,那天恰是我的生日。前一天,我突发高烧,住在姨妈家,我也没吭声,大热天蒙着被子睡了一下午,流了很多汗,人差点虚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最擅长的语文科目,考试时一道题我却看走了眼,那道题标明“文科生做理科生不做”,我恰恰理解反了,白白丢了我肯定拿得下的12分。

高考后,我住在姨妈家等待填报志愿。发志愿表时,老师叫我们回家去问问家长的意见。我又一时怎么回到乡下去见父母呢?何况他们也不懂。我拿了志愿表,在县城里瞎逛了半天,然后回到学校乱填一通,当时想着只要吃上国家粮就行,所以我填的学校全是离湖南很远的省份,如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填的也是煤矿、林业等专业。

填完志愿,我回到乡下老家,然后闭门不出,就像等待判决一样。8月上旬,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录取,我都不知道读师范以后是干啥的。后来才知道,该校是与重点大学一同录取考生,原来我的分数上了重点线,而且是当年全公社(乡)考取的唯一本科生。

若干年后,安乡县一中校庆录最后一页“补白”里有这样一句话:下列学生无法确定班级。其中就有我,这段历史,想来还真是有趣。

1980年,周碧华参加高考预考时使用的准考证(那时预考没有准考证,只能用上一年的高考准考证,公章是“津市市招生办”)。(图片由本人提供)

值得纪念的时光

□王腊忠

经历过高考的人就会明白,那是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光,虽然高三的一整年,我的心情都像心电图一样,起伏不定。

不经意中我参加高考已有35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它似乎更像一本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没有欣喜只有悲伤,高考让我跳出了农门,但却远远偏离了我的梦想和期望。

在我们那个落后偏远的小山村,我读书是出了名的聪明,在我们不到2000人的村子里家喻户晓,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汉寿二中。

高中三年,我是幸运的,遇上了好班主任陈启善,陈老师是与众不同的,她的声音很柔,给人温暖,就算是发脾气的时候,声调也不高,在乡中学听惯了老师乡音大嗓门的我,突然听到标准的普通话,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的入学成绩好,开学不久我就当上了学习委员和物理科代表,那时我们的学习目的很简单,就是一定要跳出农门。但我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内向和自卑,因为我们班上有很多汉寿县城的学生,还有一些是教职工子女,我们从乡里考上来的娃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很难融入班级,陈老师看出了这一点,总是找机会表扬我、鼓励我,因为我的作文写得还不错,陈老师还暗中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点评我的作文,学校广播里偶尔还朗诵我的作文,就这样慢慢消除了我的自卑心理,我很快就找到了自信,被班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感染,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物理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可命运就是这样,不会让人永远一帆风顺。高三那年,我们换了班主任,我的成绩也开始下滑,1987年参加高考的我竟然名落孙山,班上录取了7个同学,却没有我,回家后妈妈的一句话让我至今想起来都能哭,她说:“都说你成绩好,竟然没考起。”

当然妈妈也只是嘴上说说,后来她同意我去复读了,因为在他们眼里,高考是我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家里东拼西凑了学费后,我来到了县里颇有名气的高考补习学校。我无比珍惜这样的机会,拼命地学,没钱买试卷就借同学已经做过的卷子,放学后在校外的小树林里高声朗读,睡觉前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似地过一遍当天学习的内容……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读“高五”“高六”,因为家里已经债台高筑了,那年的高考预考我取得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可参加正式高考时,我却只达到了专科分数线,被录取到了衡阳医学院(现南华大学)口腔大专班。毕业后,毫无关系的我,拿着教委的一张派遣单就来到了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口腔科,工作至今。

高考后的近30年里,我经常在晚上梦见考试,梦见自己考得一塌糊涂。高考的记忆已经铭心刻骨、挥之不去,又是一年高考时,我写下这段文字是想激励高考学子们,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无论你发挥得好不好,未来都还有很多机会,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保持永久学习的能力,不断追求,永不停歇,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在哪里工作,都能小有成就。

高中时代的王腊中(图片由本人提供)

高考,让家长忐忑的坎

□童胜春

2016年6月6日深夜,我开着车,在寂静的夜色里搜寻。我在寻觅一个人,一个当天参加高考的学子,这学子是我的儿子。

按照约定,我应当在晚上十点半接到下自习的儿子。时间已过,我紧盯着学校的大门,但一直没有看到儿子的身影。要是往常,他看到我,就会径直朝我走来,钻进车里,拿起我的手机,或查询资料,或搜寻信息、浏览新闻。如果饿了,他途中还会去炒码粉馆饱餐一顿才回家。

可是现在,不见儿子的踪影。直到门可罗雀,直到阒无一人。我心里忐忑起来,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我决定开着车沿路寻找。从学校到家里,约十多分钟的车程,我反复仔细地走了两遍。街道两旁,行人稀少,没有儿子熟悉的身影,没有我急切想找到的人。

回想早上,我把儿子送到学校,当时他意气风发,有莘莘学子的青春活力。我还在学校送考的大巴车边,给他定格了一张帅气的照片。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我也早早到市一中考点等着他。儿子从人流里闪了出来,像一束阳光,晃到我眼前,和我打了招呼,情绪不错,我心里一阵宽慰。

怎么一下午不见,就出状况了吗?下午考数学,按理说,这科他一直都还比较稳定,不至于出特别大的岔子吧?我正暗自思忖,家里人打来电话,说儿子已经到家了。

回到家,感觉儿子心情沮丧,无精打采。他说是数学没考好,为了平息焦躁抑或失落的心情,自己一路走回了家。我们克制住心里的担忧和忐忑,宽慰他,不管考得怎么样,过去的就过去了,忘记考过的科目,轻装上阵,准备好明天的考试才是正理。

第二天清晨起来,明显看到儿子没有休息好,有些疲惫,情绪依然低落,似乎还在对昨天的失常发挥耿耿于怀。早餐做好了,儿子迟迟不吃,提出不准备继续考了,想要复读,他担心数学考砸了,进不了理想的学校,再考没有意义。儿子可能一个晚上内心都在挣扎和纠结。我有些心疼,也有点懵了,不知道儿子是闹情绪,还是下决心了。我们劝他,就是复读,也得要有高考成绩,把这次高考当成一次演练,考完再说。在我们“和风细雨”式的劝说下,儿子终于勉强同意再次披挂上阵,进入考场。

这天考英语和理综,他这两科平常成绩还行。但是,我没有一点奢望,不管考得如何,都平常心看待。高考成绩的好与坏,不过是一时的成败而已,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更谈不上一考定终身。

考试结束,我对考试的情况三缄其口。反正考试已经结束,一切已成定局,好奇心不仅没有意义,还可能徒增烦恼。

但是,我感觉到儿子的情绪有了好转,心里有一块小石头落了地。但是否复读的“靴子”还没有落地,“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还悬在厚厚的云层之中。

接下来的时间里,儿子和同学聚会、结伴外出旅游,忙得不亦乐乎。过了一段时间,高考分数出来了,超过一本线80分,没有之前期望的那么好,也没有预料的那么差。儿子自己否决了复读的念头,琢磨着填报志愿去了。后来,他被录到一所心仪的学校,也选择了自己比较中意的专业。

我经历的儿子高考这道坎,算是在忐忑中悄然度过了。

儿子也在高考中得到了历练,遇事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他在大学里非常努力,希望继续深造读研,但最后差点与保送读研失之交臂,原本他做好了大学毕业去一家企业先工作再读研的准备,可后来,又峰回路转,他如愿以偿,被保送读研。所经历的这些波折,一点也不亚于那次高考。不同的是,儿子已经成熟了,不急不躁,心态平和,温润如玉。在高考七周年的这天,他戴上了硕士帽。此前,他申请读博,复试已获通过。

高考,对考生和家长,都是一道令人忐忑的坎。这样的坎,是路上的一个个节点。终将越过,终将释然,终将和解。

崔建湘/插画

去年六月,陪儿子高考

□李明越

六月已至,高考临近。我想起了去年此时,我陪伴儿子迎接高考的一段时光。

整个高三,一直都是儿子和我爸爸住在学校小小的出租屋里。高考前几天,儿子一定要我去,我欣然答应。晚上9点,我准时到达校园。经过洗墨池畔,我特意绕行至教学楼旁,凝望那满楼的灯火,窗前的书桌上,有半人高的书本堆积,学生的脸几乎被遮掩,能看见的只有一缕轻微移动的头发。教室里时而很安静,只听得见翻书的声音。时而书声琅琅,在夜色中回荡。我知道,儿子就在其中。虽然不能看清楚他,而这满目所见,又好似全都是他。

6月6日晚,高考前一夜,隔壁房里的床板有些旧,只要儿子一翻身,床板就会嘎吱地响。“睡不着吗?”我轻轻地问道。“妈妈,不要问,你越问我越睡不着。”我只好默不作声,睡下,可我思绪万千,越来越清醒,哪里睡得着?模模糊糊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惊醒,一看时间,才凌晨5点。儿子也醒了。他伸了一下懒腰后去洗漱,一扫脸上的倦意,之后,他背上书包出门,我心里顿时空落落的,跑上前去紧紧拥抱他,忍住盈满眼眶的泪水,我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加油!”

我头重脚轻地走下楼,心里怦怦直跳,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来到校门口,看警车开道,一辆辆送考的大巴车鱼贯而出,等候的家长们眼巴巴地望着,又非常有秩序地停留在人行道上,不敢去惊扰。见此情形,我先前忍住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流泪,在这样的场景下,唯有眼泪,才能多维度地诠释我复杂的心绪吧!

儿子在本校考试,大巴车上根本就没有他。可我依然忍不住,和家长们一起,随着车辆的移动而焦灼地张望。车窗上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有的正寻觅着父母的身影,有的还拿着复习资料,口中仍不停背诵。大巴车身的红色条幅上,赫然印有“轻松上阵,高考加油”字样。

下午5点,数学考试刚结束,网上关于“数学题目很难”的热搜一浪高过一浪,我看得心里直打鼓。晚上和儿子见面,他说:“有些同学因数学考试难都哭了。我也想哭,但忍住了,就想把卷子扔了直接跑出来。”我听后手足无措,心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不过,你不用担心,我觉得难别人肯定也觉得难。”儿子长大了,不用我绞尽脑汁去安慰,他已经具备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6月9日下午3点45分,政治考试结束。这意味着,儿子苦读了3年的高中生活已成为过去式。看着墙角边放着的饭盒,想起之前的每个学习日,我们都会准时打好饭菜,给儿子送过去,风雨无阻。高考结束,这个饭盒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不禁茫然起来。之后,我开车路过儿子学校时,总以为是去学校,直到经过了红绿灯才回过神来,儿子已经高中毕业了。

六月,因为高考,注定充满疼痛,也充满希望,正如虫蛹破茧成蝶之前,需要浴火重生。因为痛过,才会在未来不畏困苦,不惧挫折;因为痛过,才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铭记。

编辑:赖永彦
常德融媒
最新信息 权威发布
打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