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皂荚

 四圣医苑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味辛、苦、涩(《本经》:“味辛咸温”。陈注),入手太阴肺经。降逆气而开壅塞,收痰涎而涤垢浊。善止喘咳,最通关窍。

【要义简释】

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涤瘀浊,化其黏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出。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皆其通关行滞之效也。

此可谓《金匮》治痰第一方。

其功大似射干。但“消恶疮、熏脱肛”之能,则与后者“泻肺火、润肠燥”有不同。

皂荚之能,可概为“开闭、涤痰”。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皂荚”别名有“皂角”等,乃“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或不育果实。前者称皂荚,后者称猪牙皂。”称皂荚除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溶血”等皂甙一般特性之外,尚有“祛痰、抑菌”等药理作用。并称,“在猫身上,皂荚确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该书(《中华本草》)载皂荚内服用量为1-3g。《中药大辞典》载“皂荚”别名有“皂角”等;载“皂角刺”别名有“皂荚刺”“皂刺”等。《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王玉玲用皂角(一寸,去皮弦),合炙麻黄3g、杏仁、苏子、葶苈子、半夏各10g,治5岁童痰哮,吐涎后喘平。常与麻黄、葶苈子配伍以宣降肺气。肥城矿业中心医院副主任护师网上答疑称,“皂角的日用水煎煮量是5-10g,研末吞服量为0.2-0.5g。”《北方医话》(夏洪生)载胡慧明用皂角刺90g于配伍中,取其消散之力。胡氏引《外科正宗》言称,“皂刺消散之力亦甚大,大概用皂刺不过五六分至二三钱而止,便是托药;用至四两是消药。”并称该药不宜用于怀孕期乳痈,以其有催生作用之故。《本经逢原》认为,“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