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沙与中国式现代化专栏(一)】谭锐:未来城市怎么建?——南沙的思考与探索

 老王abcd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535910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IPP评论“南沙与中国式现代化”专栏按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指导未来实践的总原则。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目前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必须依靠地方的多元探索和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集国家和省、市赋予的“三区一中心”重要功能,是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支点,肩负着推进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体化、实践化,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南沙自身实际情况的框架、路径和策略。

我们认为,南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可以从建设未来城市、树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区域创新系统、集聚国际高端人才、发展人本社会、营造绿美城市生态等重大领域展开。本专栏的文章集中体现了IPP研究团队在这些领域的深入思考。

导读

南沙的未来城市建设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未来三年内可以聚焦几个先行启动区展开试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场景,以未来社区建设推动探索未来城市塑造,围绕“智慧、绿色、韧性、宜居”来做文章,增强城市的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

图片

谭锐研究员 (图源:IPP图库)

★ 本文作者:

谭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片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规模巨大、速度迅猛的城市化过程,堪称世界之最。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超过64%。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流入并定居城市,因此,城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战场。

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征程中,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培育出强劲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各类群体都能从中获益?什么样的城市能够营造出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生活环境?这些面向未来的问题尚无定论,需要各地方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探索,以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关于城市发展的内容。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南沙要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运用最新科技前沿成果,加快南沙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南沙是一块较新的区域,在描绘未来城市的图景,打造城市文明新形态方面,拥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南沙的未来城市建设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未来三年内可以聚焦几个先行启动区展开试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场景,以未来社区建设推动探索未来城市塑造,围绕“智慧、绿色、韧性、宜居”来做文章,增强城市的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

图片

一、南沙建设未来城市的维度
图片

城市是一个承载人口、产业、空间、建筑、生态的有机体,因而未来城市建设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南沙建设未来城市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有6大维度,即空间形态、交通系统、节能建筑、资源循环、智慧互联、生态基底,南沙需要在这些维度上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谋划。

(一)空间形态

1. 形成紧凑、高效、活力空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使用功能将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规划范围内,使多种功能在小范围内聚集,提高地区的紧凑性与多样性。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的融合,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公共服务设施要做到均衡布局,保证适宜的服务半径,并在适宜的服务半径范围内相对集中布局,提高公共设施可达性与利用效率。

2. 满足交流互动的需要。塑造小街区密路网空间,控制公共功能(学校除外)和产业功能地块的街坊尺度,营造步行友好环境,实现完整居住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100%覆盖。进一步强化粤港澳融合、国际化的生活空间,契合港澳青年人群生活习惯的设施供给,提供图书馆、咖啡馆、便利零售店、小型餐饮设施、新型办公空间等功能。

3. 提高生活舒适度。针对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创新人群,进行定制化配套设施优化。增加公共开敞空间(绿地广场等)、社交场所(咖啡厅等)、文化设施(图书馆等)、休闲设施(电影院等)、体育运动设施。鼓励结合街头绿地、小广场、滨水空间等挖潜空间,建设微型、复合的设施模块,容纳咖啡、简餐、图书阅览、运动健身等。

(二)交通系统

1. 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网络,沿地面主要交通走廊设置分时段、全时段两类公交专用道,灵活利用道路空间和交通信号,建立边界完善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提升公交站点有效覆盖,合理设置公交站点的间距,提升其公交覆盖率,轨道站点出口、公交站点与道路交叉口、小区门口、公园门口等结合设置。

2. 改善慢行环境。通过风雨连廊计划增加慢行空间,在主要商业街和生活型道路,充分考虑骑楼、二层通廊、地下通廊、半地下坡道、地面遮雨步道等多种遮雨庇荫方式,构筑多类型风雨连廊。在商业街鼓励布置骑楼,呼应香港文化的同时,满足广州气候需要。道路设计充分考虑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行道树的遮荫作用,打造适合岭南气候的慢行体验。

3. 提供高效出行的设施保障。停车设施宜集中供给、统一管理,相邻地块车库设置地下通道或预留通道接口,实现车位共享,跨地块整体平衡。优化骑行设施布局,公共建筑出入口旁应设置自行车集中停车位。运用创新型交通政策,如停车位租赁、差异化停车收费等方式,合理控制私家车与非新能源汽车的出行。

(三)节能建筑

1.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鼓励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自然风、阳光、地热等),减少碳排放。合理推进建筑工业化,新建建筑推广采用装配式建筑,引导绿色建筑采用装配式装修和绿色建材。

2. 开展高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建造。以二星级及以上星级建筑设计标准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计划实现100%二星级及以上星级绿色建筑占比率;进行健康住宅设计,住宅和公寓满足健康住宅的比例应为100%;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和绿色环保建材,100%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绿色建材,建筑实现100%精装修;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设计,计划实现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25%,设置2个地块零碳建筑设计运营示范。

(四)资源循环

1. 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确定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优先级,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能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探索打造碳排放实时追踪与监测、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低碳示范,培造集数字电网、光伏、储能、集中供冷、建筑光伏一体化、绿色交通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应用示范。

2. 资源循环回收利用。整合自来水、中水、雨水等水资源一体化回收利用设施体系;推广雨水回收,减少地表径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明确垃圾分类方式和收运方式,完善废物资源利用与处置措施,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 超前布局新基建设施。发挥南沙在智慧路灯方面的领先优势,实现社区“光储充”智慧路灯100%配置。普及物联网智能电表水表燃气表安装,支撑运营阶段数据实时监测,实现物联网智能电表水表燃气表覆盖率100%。推广充电桩配建,实现住宅地块内停车位100%充电桩预留、公建地块内30%停车位安装快充设施。

(五)智慧互联

1. 数字技术应用。新建工程全面推广应用BIM 数字设计技术,优化设计流程,支撑不同专业间以及设计与生产、施工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广能源智慧管控系统,实施用能分类分项计量,建设能源监测管理平台,构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对市政管网进行“三维”监管。应用CIM实施精细化管理,规划建设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并与各项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和共享。

2. 智慧绿色节能社区。构建社区碳排放与能源、资源消耗管理体系,其中,纳入碳排放监测、能耗资源消耗实时监控系统的公共建筑面积和公共区域宜为100%。推广BIM-CIM系统搭接,区域内采用BIM应用,并接入CIM平台的建筑面积占区域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宜为100%。率先探索社区碳普惠制度,鼓励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提高社区的低碳发展水平。

(六)生态基底

1. 保护水乡风貌。保护原有生态水系,尽可能维持河涌原始形态,不规划暗渠,实现原有内河涌水面率不降低,水系连通度逐步提升。改善水动力和水环境,增强水系自净能力与纳污能力,改善水质,保障防洪安全。尽量保持自然岸线和近自然化设计,合理选择河道断面形式与可渗透的生态驳岸。

2. 构建公共滨水空间。增加公共空间活力,结合腹地空间的特点增加创新、创意、商业、体育、文化娱乐、文化博览、游憩等设施。强化滨水开放性,建筑底层宜设置开放底商,场地与滨河绿带一体化设计,统筹使用。合理构建公园与开敞空间体系,以现有水系为主干形成向街区内部延伸的中小微公园网络,丰富社区公园主题。

3. 构建连续的绿地空间。提高绿化连通度,构建完整的绿地网络。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绿地空间可达性,着重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碳氧平衡;推广屋顶绿化,因地制宜地布局垂直绿化。合理配置绿化,种植低成本低维护且适应南沙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与本地适生植物,提高乔木和灌木的面积,提高碳汇效率。

图片

图源:华工图片

图片

二、南沙未来城市建设策略

图片

未来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稳定、持续投入,为了快速推进,并减少失误造成的影响,南沙可以先选择少数特定区域进行试点建设,积累经验后再向更大的范围铺展。结合现有各个区块的功能定位、政策优势以及项目基础,庆盛枢纽区块和明珠湾起步区是比较合适开展未来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可以两个区块的实践经验作为争取广东省未来城市建设综合实证试点落地南沙的基础。

(一)庆盛枢纽区块

庆盛枢纽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处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交汇点,广深港高铁庆盛站到香港西九龙仅35分钟;被定位为粤港科创合作示范区、科教研发核心区、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承载区和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区;以产学研功能为主,配套居住和公共服务。

庆盛枢纽正依托港式社区打造粤港融合可持续未来城市先行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庆盛枢纽汇聚粤港两地规划标准优势,塑造“港人熟悉、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空间环境。围绕绿色低碳、健康韧性、智慧治理等理念,制定了符合未来社区低碳、生态、智慧理念的近零碳规划建设标准。区域内土地以新兴产业用地为主,鼓励地块内功能混合利用。强调TOD圈层开发理念,整体呈现由庆盛枢纽向沙湾水道圈层逐级递减态势,形成拥江向水、大疏大密的组团街区式的城市风貌。在建筑功能上,引入香港垂直混合理念,在混合功能地块里,设置混合功能的塔楼及多功能裙房,打破居住、办公、商业界限,激发社区思想交互。

当前,庆盛枢纽已经集聚许多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重点项目。其中有1个投产项目(广州人工智能全球示范中心),2个建成交付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民心港人子弟学校),2个在建项目(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湾区智谷),6个待建项目(越秀南沙穗港产学研基地、人工智能孵化器及配套工程、智慧交通产业园先导区等)。此外,还有多个在谈项目(大湾区创智天地、南沙国家级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示范区、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三期)、华工创新谷首期项目等)。这些重点项目都是庆盛枢纽构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珠湾起步区

明珠湾区位于南沙新区的中心地带,规划总面积约103平方公里,发展定位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商务区。目前,明珠湾起步区在绿色低碳、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已有诸多实践。

在绿色低碳建设方面,明珠湾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和分布式能源站。基本实现重点片区绿色建筑全覆盖,2021年全区新建建筑100%达绿色建筑标准,高星级(二、三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比为63%。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2021年全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共计273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总面积的39%。率先建成广州首座“近零能耗建筑”灵山岛尖公交站场。明珠湾起步区4号能源站,采用区域供冷方式,主要向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及周边地块提供供冷服。

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明珠湾的生态堤和海绵城市建设成绩卓然。明珠湾初步打造了长达6.8千米的“超级堤”,绿化、多级平台加宽堤岸缓冲距离,缓冲海浪冲击力,形成多层次开放滨海空间。利用“宽度换高度”原理,生态超级堤引领湾区新岸线;预留500—1000米生态空间,缓冲风暴潮导致的海水越浪对堤岸的冲击力,起到消浪效果。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示范。明珠湾践行大、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强了城市生态韧性及御灾能力;以经济效益换生态收益,灵山岛尖3平方千米土地出让完成,横沥岛正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16 平方千米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明珠湾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全面智慧化。初步构建智慧地下基础设施体系,以横沥岛尖地下空间问题为导向,从管理者、使用者等不同主体的需求出发,构建了横沥“1+2+3+N”智慧地下基础设施体系架构。智慧交通水平逐步提升,拥有南沙23路无人驾驶公交车,华南地区首条L4级无人驾驶线路;小马智行在全国首获自动驾驶出租车经营许可;全国首款无人驾驶环卫车在南沙运行。

IPP-Review 

编辑 | 李彩霞

:IPP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