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都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史

 明日大雪飘 2023-06-1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原标题《光阴的故事》

2023年是首都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作为首都图书馆的一分子,我衷心为她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高尔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这里可以平等自由地学习。但在一个多世纪前,中国还没有图书馆的概念。官府、书院、寺观和私人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四大藏书系统,能到这些地方看书的人非富即贵,而且这些藏书也不对外借阅,读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清道光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除了侵略外,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先进理念,这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民众读书对于振兴国家的重要性。

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䜣就在北京建立了具有现代图书馆特征的同文馆书阁。戊戌变法中,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号召下,南方各省的学会对大众开放了。学会书楼,如湖南的南学会、苏州的苏学会、桂林的圣学会、武昌的质学会、常德的明达学会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派出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使西方学习先进国家的政治经验。1906年,五大臣出洋归来,向清廷提交三道奏折,一道为军政、一道为教育、一道为建设“导民善法”的公共设施,图书馆列于其中。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于北京什刹海北岸的广化寺,虽然直到清帝逊位时,京师图书馆尚未实现开放(后于1912年8月对外开放),但这在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书馆从此代替藏书楼成为我国法定藏书机构,并且对公众开放。

图片

京师图书馆广化寺馆址|图源网络

民国初年,我国图书馆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据1916年教育部统计,全国除山西、甘肃、新疆、绥远、察哈尔外,各省均建有省立图书馆。实际上,当时除了省立图书馆外,还有通俗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等。









首都图书馆的今生

1949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了北平市立图书馆,10月14日,北平市立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市立图书馆。1953年2月,馆址由头发胡同移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也从原来的700平方米扩大到1700平方米,职工人数也增至59人。1956年,北京市立图书馆正式迁入国子监,馆舍面积扩充到7700平方米,工作人员也增为70人。同年10月,北京市立图书馆改名为首都图书馆,馆名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图片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红墙古树,房舍整齐,环境幽雅,深受读者的喜爱。漂泊半个世纪的首都图书馆,终于迎来了平稳发展阶断,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设立了图书流动车,这项服务主要面向远郊区的工厂和农村等地,图书馆将图书送至工厂、田间,从此工人和农民兄弟不出远门也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为了使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首图还开展了读书座谈会等活动,像赵树理、周立波、袁静、马烽、孔厥、徐光辉等知名作家也都应邀出席了读者见面会。后来首都图书馆的品牌活动“首图讲坛”,可以说就是当年读书座谈会的继承与发展,众多知名的学者专家都到首图登坛开讲,有原文化部部长中国知名作家王蒙、清史专家阎崇年、艺术家陈丹青、著名作家毕淑敏,等等。

1958年首都图书馆成立了特藏部——地方文献中心,这个部门主要收藏与北京相关的文献,除了常见的纸制文献外,还收藏舆图、金石拓片、老照片、戏单等特种文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首图地方文献藏书量已达600多万册,其中不乏珍品,如《(嘉靖)通州志略》,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通州方志,也是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北京地方方志出版于1924年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作者是瑞典学者喜仁龙,此书共收录照片109幅,测绘图纸50幅,这些拍摄于1920年前后的珍贵照片,为研究北京城门及城墙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近年来,文献数字化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北京地方文献也积极参与其中,现数字化资源已达200多TB。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无论是在文献收藏与利用,还是在课题研究及数字化开发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后,首都图书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1996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首都图书馆作为主要参观馆之一,第一次以市级公共图书馆代表的姿态迎接世界友人,通过这次盛会,首都图书馆正式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

图片

2001年5月,首都图书馆告别了使用45年的国子监,迁至东三南环。这对于首都图书馆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高大漂亮的馆舍内设有十几个阅览室,1600个阅览坐席,每日可接待读者近千人。办公系统也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进入了自动化与网络化,这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也为读者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如,电子检索系统,它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卡片目录,只要在电脑的检索框内输入相关主题词,便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相关图书,这不仅为读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扩大了检索范围。又如,图书数字化。这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把纸质文献变成数字文件后加以利用,这不但可以减少人为的对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献的损毁,还可加工成为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展览等数字化产品。疫情期间,电子图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很多不能到馆查找文献的读者,只需上网轻点鼠标便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所需文献。

2012年9月28日,首图二期(现称B座)也投入使用,阅览面积增至3.8万平方米,有2000个阅览坐席,馆内所有阅览区域都实行了大开放的政策,读者无须办证便可畅游于书海之中,这也再一次体现了首图“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首图二期更加注重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实现了读者管理自动化、借阅文献自助化,像自助办证机、图书自助借还机、自助复印机等设备,都让读者体会到自助的快乐。

2023年建于通州“绿心”公园内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即将开馆,首都图书馆是其主要运营单位。这座面向未来的新型公共图书馆设计感十足,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为建设理念,以银杏叶片为灵感设计的屋顶宛如森林伞般盖覆于馆舍之上。馆内的阅览空间也一改房屋式的设计,两座高达三层的“书山”分列于东西,书山的山体台阶和顶部是开架阅览区,沿阶而上,读者可以进入中文图书、中文报刊、外文图书、北京地方文献等阅览区。这座建筑面积约7.5万平米的图书馆,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充分的空间资源为展示特色资源提供了绝佳机会。

图片

首都图书馆阅览室|图源网络

首都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设立多个特色主题馆,通过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文献、古籍文献、艺术文献、少儿文献等特色资源送至读者身边。

一个多世纪前,首都图书馆从前青厂的几间屋舍发展至今日,一馆两址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风雨兼程,历经艰辛。岁月轮转,首图人初心不改,坚持以创馆之初“普及社会教育,启迪民智”为宗旨,大力开展对民众的普及教育。进入新世纪后,首都图书馆对这一宗旨进行了延续与深化,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创新务实、读者至上”的新宗旨与方针。作为北京市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首都图书馆人将砥砺前行,在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路上守正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END 


作者✎张田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马捷  

刊物编辑✎韩旭  推文编辑✎刘颖

图片

图片

小诊所里的“大国医” 妙手回春治“白肺”


图片
神路街往事——鞋底子何家
图片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北京纪事》6月刊

图片

图片

邀您共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