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来谈谈“被社会边缘化”

 一荷青莲 2023-06-12 发布于陕西

在当今这个浮躁、匆忙的社会,是否活出一份清静与自在、独一无二、来去自由,乐哉悠哉为好呢?还是整日呼朋唤友,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为乐呢?

步入中年,还是喜欢独居一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泰然处之的生活为妙。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被社会边缘化的八个特征》。

1.长期没有人请你吃饭。

2.亲戚朋友圈没人联系你,甚至手机都不响。

3.除了广告和物业要管理费基本没有人给打你电话。

4.逢年过节更难收到几条祝福。

5.没人找你办事,虽然你有能力。

6.公园里没有任何熟人。

7.看见好看的段子不知道发给谁。

8.没有异性朋友,不善于和人交流。

再看看评论区内,哀声一片,大部分人都说:“我中招了。”

本身,自己对这个问题就有些许不大“感冒”,什么叫社会边缘化?难道整日三五成群、哥俩你好我好行走于江湖之中,一派热热闹闹之象,就不被社今边缘化了吗?

如果将这个问题再扩大化一些,实质上就是一个人该如何在世间行走?该如何活着的问题?

诚然,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步入社会,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去打交道,可成为朋友,互诉衷肠、知心交心,有难互相帮劝,有饭共同来吃;也可以成为同事,在业务上帮扶提携,共创佳绩,尤其是在初入职场的青年人,人脉很重要。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道,就是这个意思。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步入中年,则有可能“被社会边缘化”:昔日威风不再,锐力下减,人际关系淡漠,无职无权,求你办事的人日益巨减,哪还有什么高朋满座、迎来送往之“车马喧嚣”呢?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

步入中年,须活出一份人生的清静、独处、内求、专注,活出本自具足的“真我”才是硬道理。

远离曾经热闹的名利场,独自静静地享受生活:静心于棋琴书画、书法摄影、名山大川之中,多多和大自然去拥抱,收纳天地灵气;锻炼身体,早睡早起,戒烟戒酒,三餐规律,少油少盐,吃七分饱;多看书,看经典、读圣贤,开卷有益,让自己的内在丰盈而充实。

看淡一切,放下执着、力戒贪嗔痴,修一颗清静、安定、宁静、干净之“心”,专注于当下,智慧自超然,活出人生一份轻松与洒脱,心安则境美。

当然,无论是青年时代还是中年暮色,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乎、理会所谓的“社会边缘化”。只要每天活得充实、踏实、心实,不误时光,不负韶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和力量,为我们这个社会服好物,为广大民众尽心耕耘,默默付出,心里装着“我付出,我快乐!”之道,内心安然、安生、安逸。

故,我们在人世间做任何事,唯有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足亦。

作者 愚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