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振昭散文随笔精选(2)】参加表弟儿子的婚礼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2 发布于甘肃

载录平凡事件,叙写普通人物。

倾诉人生心语,传播世间真情。——题记

离开家乡34年,很少参加农村的婚礼。记得几年前参加过选民仁兄儿子的婚礼,由于同其儿在一个部队,还在婚礼上讲了话;后在秦镇参加了妻兄儿子的婚礼。那时已进入新世纪,加之吕家生意兴隆,婚礼已非同一般的农村人家,许多方面连城市青年也赶不上。这样,在村上或镇上办婚礼,比在城里的很多人要办得体面。但是,美中不足大多都是在门口街道上进行,遇有夏天或冬季,不是炎热便是寒冷。

表弟徐百计家住沙河西,是大姨家的老二。老大百让兄前年因病去世,徐家的重担落在了老二身上。大姨虽同老小生活在一起,但对老二看的很重。小时候随母亲去大姨家,——每年也要去两三次;后来我当兵了,就很少到大姨家。偶尔休假回来看望母亲,母亲总是想找借口带我去大姨家,并要小姨陪着,几十年里这样的情况也不过几次。现在母亲和小姨没有了,但大姨还在,有时念起来,还是常想去看看。

元旦上午十时多,自己从西安出发回牛东,约了妹子佑珍、我家老二小如、老三小卯,还有小姨的大女秋香,一同到沙河西侯家庙。车启动后,商量了礼金,几个兄弟姐妹都做了准备,我说,我在外工作多拿些咋样?他们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钱不在多少,这冷的天,这远的路,能参加已经很不错了。佑珍准备了看大姨的副食,并给百计家也准备了一份,因为钱装在身上看不见,给人感觉是空着手来了,自己不好意思,因此进门时也要先送上一份看得见的礼物。老二小如、秋香也都准备了一份副食,意思是行完礼钱后再带着这些东西去看大姨;老三小卯因在经营生意,忙乱之中只带了礼金没有带上看大姨的礼品,后来就分工由老三把我带的一箱红富士苹果拿进去。总之,我们五个人带了三包礼品、一箱水果,商量好先到百计家,后去看大姨。

如今的侯家庙与过去大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楼房多;县上建设新农村了,水泥路也打得宽。车从西面的水泥路直开到百计家搭建的迎新帐篷下,到礼台行过礼金,就被执事安排在桌子上坐下,接着就有人端来一盘凉菜和一小壶烧酒。帐篷搭在露天的路上,四面透风。天阴着,气温一直在下降,早上最低时达到零下3度,农村尤其觉得冷,不光手脚冻成了冰的,连耳朵、脸都是麻木的。小如喊冷,自己便先喝了两杯烧酒,叫大家品尝,但都没人动。手塞在衣兜里出不来,脖子也往衣领里缩,腰往下蹴着取暖。不一会儿,上来了一盆面和每人一碗臊子汤。我知道这叫'下汤',赶紧吃几大碗,因坐席还早,迎新媳妇的车子还未回来,吃酒席最早也在下午两点了。'下汤'完毕后,去见大姨,这时大姨的亲兄弟方超群、我们叫三舅,堂兄弟、我们叫大舅、二舅等长辈,以及从舅家赶来的亲戚都围坐在大姨的火炕上或房间里。长时间不见,大家都很亲热,不断询问身体情况,庄稼怎样,谁的生意做得好,一边聊天,一边就等着下午的婚礼喜宴了。

婚礼车由十六辆小轿车组成,从周至县城以西新娘家接回,路程很远,此时已快十二点了。经历了鸣礼炮、打醋坛、抱新娘下车、新娘新郎拜堂等礼仪后,最主要的是办好酒席,招待亲戚朋友。百计原准备了二十五席,结果来了三十多席的亲朋,准备不足,忙得手脚全乱了。期间,我还帮着采购了一次菜品,直到三点才开席。大家在婚篷下享受着美食'零上席'(上一个吃一个),虽然天气严寒,但也其乐融融,直到很晚才结束了'战斗'。

这些年农村的生活水平高了,婚礼习俗也有了很大改进,酒席丰盛,酒足肉厚,吃饱喝好已不成问题,唯有自然条件没有办法。我在想,农村的婚宴哪天能放在室内空调下进行呢?如果每个村都能建成一座承办村民盛大婚宴和丧葬礼仪的大礼堂,改变露天待客的状况,是否就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建成了!(2009年元月4日)

作者简介:

Image

崔振昭,笔名苍龙牛子,西安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6年2月入伍,历任解放军陆军第47集团军139师炮兵团战士、团师军政治部干事、旅政治部主任、集团军工兵团政委、碑林区人武部政委等职,上校军衔。

2003年转业后任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等职务。

参加过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西安护城河清淤工程等重大任务。曾被原兰州军区表彰为军队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
退休后为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党史专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西安睿欣教育党支部副书记,陕西省“五星级”党组织指导师。闲暇之余,写有上百篇散文随笔,被多家刊物和网站登载。

编辑:田   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