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凤阳县明皇陵西北侧、中都街道西南原廿营小孤庄旁,有一口砖圈的水井,老井井壁布满了青苔,井的四周是一片明显高于四周的田地,散布着众多的砖头、瓦砾、陶土炼制的生活器具碎片,有些碎片还能够分辨出古砖或生活器皿留下的纹饰,据明史专家考证,此地为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当和尚的寺庙“於皇寺遗址”。 ![]() 於皇寺始建于何年何月。不得而知,可知的历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遂被南侵的金人所毁,后又修复,宋蒙战争中再度被毁,寺中僧人四处逃亡。 元代时,一位於皇寺逃亡的僧人“宣”在於皇寺旧址重建寺庙。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濠州(今凤阳)发生瘟疫,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相继染病而亡。邻居汪母怜悯朱元璋,让其子备礼送朱元璋到於皇寺为僧。 靠着收租子维持生活的僧人们,由于濠州一带近几年连年受灾,收不到租子。长老们让僧人们有家者归家,无家者外出云游。在寺庙仅做了五十天小和尚的朱元璋,背上了包袱,告别了长老,就此朱元璋向着元末战乱的社会迈出了第一步。 朱元璋离开於皇寺在外云游漂泊了三年。朱元璋后来在 《大明皇陵碑文》中生动地记录了自己这段坎坷生涯:“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而不止,心滚滚而乎沸汤。” 云游僧人的艰苦生活,使年幼的朱元璋熟悉了南到长江北到黄河的风俗、人情、物产、地形,丰富了社会知识,认识了许多仁人志士,锻炼了意志和体力,为后来朱元璋的戎马生涯和开国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像一只孤舟,在人世的大海漂泊了三年,于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返回於皇寺。此时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起义军攻占了濠州,并焚烧了於皇寺,寺里和尚全部逃散,朱元璋为躲避战乱离开了於皇寺。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收到了濠州城里汤和的来信,信里汤和让朱元璋参加起义军。朱元璋徘徊了很久,最终他在佛像前卜上了一卦,恰巧是大吉大利之卦,最终他决定投奔起义军。就此展开了朱元璋的戎马生涯。 朱元璋即吴王位后,他在撰写《朱氏世德碑》时,已将於皇寺改名为“皇觉寺”。改名的用意,显然是指朱元璋“龙潜”寺内,由于受神佛的指点觉悟后从戎,一跃而登上皇帝的宝座。洪武十一年他写《皇陵碑》,仍把当年出家的寺庙叫於皇寺。后来在孤庄村与於皇寺相邻接的地方,设了“於皇里”。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诏见於皇寺旧僧商议重建事宜,因於皇寺旧址离皇陵太近,修葺不便,遂选择在旧址东北15里的地方重建。洪武十六年九月重建完工后,朱元璋赐名“大龙兴寺”。到了永乐年间,修纂《明太祖实录》,又称於皇寺为皇觉寺。 ![]() 如今於皇寺寺址地唯留下那口老井,这口井保存完好、清水依然,站在井边,可以清晰听得井壁不断有水滴滴落到井水里,仿佛在诉说着朱元璋不平凡的一生和大明王朝不平凡的历史,恍然已是700百年。 2015年1月,於皇寺遗址被凤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凤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源:殷兆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