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高炽登基不足一年,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dawn的图书馆 2023-06-12 发布于贵州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既苦命又好命的皇帝,苦命的是他盼皇位20年,享大宝只一载;好命的是只因“好圣孙”三个字,就托儿子的福当上了太子。

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仁宗命苦,靖难之役时独守北平,率不及敌军十一的老弱病残,艰难取胜、险丧战场;任太子20年,替父监国殚精竭虑,但是父子嫌猜、兄弟陷害,惶惶不可终日。

仁宗命好,治国方略得以实施,不足一年时间就开创了“仁宣之治”局面,带领明朝进入鼎盛时期,而被后世歌功颂德。

那么,朱高炽到底做了什么载入史册的大事,让后人对这个在位不足一年的皇帝念念不忘呢?

文章图片1

任用贤臣,解决了自古纳谏难进谏险的问题

自秦朝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裁独断,纳不纳谏都是皇帝心情好不好的问题。而朝臣的生死也是皇帝心情好不好的问题,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作保障。进谏就是在对皇帝的决策提反对意见,做“逆鳞”的事,岂不是险上加险。

所以出现了“海瑞抬棺进谏”的场面,出现了“魏征上朝前写遗书”的场景,他们为了进谏都心怀一死的决心。历史上真纳谏的皇帝寥寥,朱高炽算一个。

朱高炽当政后,一改他爹独断专行、动辄杀戮、臣不敢言的君臣相处模式,屡次颁布诏令,让大臣们直言进谏。但大臣们都保持观望姿态,害怕诏令只是新皇帝做的表面工作。直到朱高炽用行动表明自己真心纳谏的态度和决心。

文章图片2

一位大臣叫夏原吉,只因预估粮草供给不足,劝说成祖朱棣暂缓出征,就被下了监狱、抄了家产。抄家时发现,夏原吉原来是清官一个,身无分文,家无藏宝,甚至是家徒四壁。

成祖死后,朱高炽马上将夏原吉从监狱释放,重新任用。还赐给夏原吉一枚刻有“绳愆纠缪”的银章,告诉他可用此银章呈报密信,来纠正自己的决策错误。此后,大臣们意识到,朱高炽要纳谏是真心的,纷纷主动进言,君臣共议朝政的局面形成了。

一系列施政良策相继推行,比如停止郑和再下西洋、停止边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减免岁供等,转而将治国重心投入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历朝历代,开始闻谏则喜,日久面有难色,最后斥之忤逆的皇帝很多,但朱高炽始终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史上少有,为后世皇帝做了榜样。

文章图片3

重农恤民,解决了自古名薄赋实重税的问题

几乎每一个王朝都宣称要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但实际上都在变相征收,加重赋税,结果就导致耕者无余粮、种地吃不饱。

明朝也是这样的,本来朱元璋开国时规定的税率是三十税一,也执行了一些年。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出兵安南、五入漠北,又修建北京新首都,赋税早已暴涨了。结果就是民不聊生、百姓穷困、无粮充饥。

朱高炽奉命从南京前往北京途中,发现百姓在捡拾草籽,询问他们这是做什么用。当听说是充饥用时,难过良久。于是他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朱高炽即位后,针对农业生产、赋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总结起来有“三个必须”:

文章图片4

凡地方受灾,当地官员必须马上请求赈济,否则严惩重罚;凡遇饥荒年份,赋税必须减少或减免,必要时无偿救济;凡政府规定赋税,必须明确税种、税率,规定之外赋税百姓可拒不缴纳。

这些惠民助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压力,保证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打破了千百年来“名义赋税”和“真实赋税”不一致的沉疴积弊。

“救民之穷,必须如救焚拯溺,不能有半点犹豫”,朱高炽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宽刑省狱,解决了自古重人治滥用刑的问题

朱高炽自幼稳重沉静,举止得体,受母亲“女诸生”徐皇后影响,他也喜好儒家经典,喜好研究学问,形成了宅心仁厚的性格。

文章图片5

正因为这种性格,尽管朱高炽受父亲嫌弃压制20年、受两个兄弟多次诬陷迫害,始终没有过激的行为,历练出了遇事沉稳、耐心解决问题的性格。

朱高炽对父亲晚年时滥用刑法、不重法治的行为,非常不赞成,认为开明的君主要实行仁政,但他作为太子又没有办法改变,只能继续蛰伏。

等他即位后,立马完善律法,并下诏严禁各级官吏滥用刑法,要求处理问题要依据法律、依据事实,公平公开公正。诏书明确,要对以往的一些不合理刑法进行彻底摒弃。

比如,各级衙门不得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宫刑;比如,除非是谋反之罪,其他罪责一律不得株连家人;再比如,皇帝也不例外,不能滥用刑法,如果滥用,法司或大臣可联名上奏五次进行劝阻,直到收回成命。

文章图片6

这些规定让整个官场清明了、治国理政公正了。此外,朱高炽还多次赦免建文帝的心腹大臣,推翻了父亲朱棣对建文帝旧臣的刑罚定罪。

一系列宽刑省狱的政策,让世人发现,用峻法酷刑镇压下级、压迫百姓的做法,并不是皇权统治唯一的办法。仁政治国、仁义治世也是不错的选择。

改革科举,解决了自古南北人才不均的问题

成祖朱棣最终决意定都北京,既有故地情结的因素,更是向世人宣告定都边境守护国家的决心。朱高炽在北京建城时,最先带人进驻,帮助父亲监理国家。他监国期间就发现,北方由于长年战乱,人才培养上很落后。同时,相比于北方人的野蛮蒙昧,南方人更聪明更刻苦。

所以,明朝执政以来,科举高中之人多是南方人。

文章图片7

朱高炽与北方人相处下来,发现北方人性格朴实,更加忠厚,这类人是官员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会影响整个官场风气和官场性格。因此,他首次改革了科举制度,对南北考生考取进士的比例进行了限定,按照“南六十、北四十”录取。

这一举措改变了自古以来教育不公平、人才选拔不公平的状况,进一步形成了五湖四海、任人为贤的格局。

综上所述,在位长短与贡献大小有时并不成正比,在位仅一年就因病去世的朱高炽,并没有因为执政时间短,而被历史遗忘,反而因为正确的施政方略而名垂青史。

文章图片8

他任用贤臣、重农恤民、宽刑省狱、改革科举,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都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举措,解决了许多封建帝制下的顽症痼疾,为后世探索了仁义治国的方法。

虽然他治国只有一年,但他儿子宣宗朱瞻基继承了他的传统,开创了大明盛世的“仁宣之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