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外的“要”,皆是内在的“缺”

 凡人凡举 2023-06-12 发布于山西

我们渴望被温柔以待,但有几人想过,温柔到底是怎样的?是轻声细语吗?是软弱不堪吗?都不是。

温柔应当是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敢于接纳自己的勇气,以及能够坦然面对过往的决心,是理解和包容的品质,也是一切温暖的力量。

温柔如此,更懂得向内求,因为他们明白,向外的“要”,皆是内在的“缺”。

人生,只有当自己不再向别人产生任何要求的时候,才能谈得上内在的圆满。

但凡有点智慧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对别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内在心智欠缺的一个记号。

所以,每一天,都要努力为自己找一点点新鲜感,不一定非得从别人那里找,从自己这里发现其实更理想 ;也不一定非要从这个世界索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就很好。

人生不过几十年,除了童年懵懂的十来年,再去掉老弱的那几年,剩下的这五六十年,还得除去吃饭睡觉占用掉的时间,再除去风雨日,交际日,生病日,危难时所占用的时间,一路风风雨雨,东奔西跑,真不敢细想,好日子能有多少。

生活就是如此,不敢细算,却又该精打细算,我们该珍惜什么,又该舍弃什么,需要我们用自己智慧去衡量,而不是一把抓。

我们要欢笑,我们还需要适当地“任性”,特别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尽全力经历过,才有资格说,本人这一生不虚此行。

道理是听别人说的,也是靠自己悟的。

这个世界上不缺跟别人讲道理的人,但这样的人不见得有智慧。道理可以讲,讲到了就不要再喋喋不休,特别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非要证明别人是错的,实在谈不到聪明。

做人最好的样子:是像孩子一样真诚;像春日阳光一样温暖;像天空一样宁静。

毕竟,我们处处可见,弱者更容易被仇恨引导,而强者则往往会选择原谅,智者则是另外的选择——选择忽略。

​正所谓,睿智的人谈论思想,一般的人谈论事情,愚蠢的人谈论别人。

之所以如此,就是向内求与向外求的区别。

人生很长,我们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所以,我们不要总指望吸引别人,首先要学会的是自己吸引自己,一个人学会热爱自己,才能很好地度过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