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氏与孟氏之二子的启示——漫谈高考志愿的填写

 古蔺同乡会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随笔】

施氏与孟氏之二子的启示

——漫谈高考志愿的填写

永宁翁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结束了,按理说,经过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考生们应该轻松了。其实未必,不仅考生们不轻松,就连家长们脑子里的那根弦儿也蹦的邦邦紧,那就是“填志愿”。若是在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填,可能还觉得相对好把握一些,如果是在成绩没公布之前填志愿的话,可能就觉得难把握一些。
其实,无论啥时候填,家长和孩子都感觉很难决策、很难下决定。填高了,既怕孩子的成绩达不到,又怕报考的人多相互打挤;填低了,又觉得心有不甘。再加上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家长认为合适的,孩子又不喜欢,孩子喜欢的,家长又觉得心里不踏实。再加上一些孩子早就潜意识地排除了一些学校或专业,造成了选择面更窄……凡此种种,致使其在填写志愿时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更有甚者,还造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也常有朋友在孩子高考后与我谈起填写志愿这个话题。于是,我想起了曾经读到过的《列子》里的一篇短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之。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大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译成白话即:鲁国一施姓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习文,一个习武。习文者求职于齐国,齐王聘他为太子师。习武者去了楚国,楚王聘他为军中的执法官。兄弟二人的俸禄使得家庭富裕起来了,他们的地位也使其亲戚们感到了荣耀。
他们有一姓孟的邻居,同样也有两个儿子,其爱好与职业也与施家的两个儿子相同,然而却很贫穷,所以很羡慕施家。于是就到施家去请教他们求职、致富的办法。施家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两个儿子的求职、就业的经过与现状告诉了孟家。
孟家回去后,习文的那个儿子去了秦国,秦王说:当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应该重视的是练兵备战,如果用礼仪和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将是一种使我灭亡的学术。于是就将他阉割之后才放走。那个习武的儿子则去了卫国,卫国国王说:我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存。对于大国,我只能服从、听命于它。对于小国,我尽量友善地安抚、相待他们,这才是我求得安稳的办法。如果我想凭借武力和权术,那只能是自取灭亡。我虽然不能录用你,但我也不能就这样放你走,因为你若是投奔到了其它大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不小的隐患。我得废了你才能让你走。于是就把他的膝盖骨切去后遣反回鲁国。
这孟家两个儿子受到这样的遭遇后,一家人气得捶胸、顿足,父子一齐找上门去找施家给个说法。
这施家的人听了他们的诉说后,也只能深表同情地说道:凡事都是要顺应时势者才能昌盛,凡是违背或失去时势者都会失败。虽说你们的兴趣、爱好、技能都与我们相同,但是你们去求职的时机与所去的国度却与我们不同,这并非是你们所掌握的技能的错误。况且这普天下的任何道理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此一时彼一时也。今天所学习、掌握和运用的东西,到了明天不一定就有用。反之,今天不学习、不需要、或放弃的东西,他日也许就还能用上、还很需要。这有用或没用,永远都没有正确的判定标准。聪明、机智的人,他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准确地分析、把握市场的需求。否则,即使是你的学问像孔丘一样渊博,本领跟吕姜子牙一样强大,也许照样还是会穷下去。
这孟家父子听了这一席话,心胸突然感觉到豁然开朗了,也不再生施家人的气了,连忙说道:“我明白了,您不要再说了。”

列子,这位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所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即使是放到今天来看,也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就说考生们填志愿吧,千万别去跟风,前些年财会专业吃香,报考财经专业的人就很多,甚至很多非财经类的学校也都跟风办起了财经专业,结果又有多少考生毕业后的就业是如愿了的呢?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师范院校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好一些,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多一些,可是,毕业后又有多少人真正到中小学校去教书了?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出现了狂热的追星潮,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明星,都不惜重金地去培训、报考影视、戏剧等有机会成为“名星”的专业或院校,可是到头来又有几个真正成为了万人瞩目、追捧的“明星”了呢……
仅就专业设置而言,教育部门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的需求和地域的分布等因素而设置的,应该说是相对合理的。那么,只要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在相关指导意见下选择专业,且毕业后也能按照国家的需求去从事自己的专业的话,那教育的“进口”与“出口”
基本上就是平衡的。之所以出现不平衡,也就是因为个人的喜好、气候、环境、待遇……等的差异,才导致了人才的流动不均衡,条件差一点儿的地方,缺人才,没人去。条件好的行业、企业、地方,则挤破头,也无法就业,这种现象其实是不正常的。
再说专业对口的问题,严格地讲,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水平,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相比,难免就要滞后一些。因此,学生毕业以后不是马上都能适应、都能独当一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习、适应过程。因此,也就难免造成了一些所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实际上要想完全做到专业对口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相对而言。笔者曾经就职的企业,是一个军工企业,就我切身体会而言,在300多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说得上“专业对口”(学啥干啥)的也就三成左右。这就要求那些跨界的、非专业的人员必须紧跟形势需要加强学习、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
因此,很多跨界的人,在新的领域里照样干得有声有色的、照样干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试想想,老一辈的科学家中那些搞核武器、导弹、潜艇、卫星的科学家中,又有几个是专业对口的呢?!
就我本人而言,也只能说是前半期对口(搞技术工作),后半期不对口(从事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你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适应。我的两个儿子和孙子毕业后,也都没有从事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也只能加强学习、尽快地去适应。所谓“对口”与否,只能是相对而言,那是由很多不可控的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就个人而言,只要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把基础理论学好、基础打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对口不对口的问题了。
再说回来,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即使是专业对口,也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这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否则,你仍然会感到跟不上、仍然还是会感到“不对口”。
说到专业对口与否的话题,无非是希望家长或孩子们不要在专业选择上过于纠结,只要喜欢,选择相关或相近的专业就行。其实,一些老牌儿普通院校的一些王牌儿专业,并不比那些名牌儿学校的专业差,且就业率也不差。

还有一个就是“川娃不出川”,这似乎是一个老问题。因为四川的气候条件、生活条件好,好多孩子都不愿意出川去、不愿意到生活条件差一点儿的地区去。殊不知,也许同样的分数,你选择了那些条件差一点的地区的学校的话,也许还有你更心仪的专业或更好的选择余地呢!
最后,还想说的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因为他(她)喜欢,所以就会更加珍惜、更加去努力。作为孩子,也应当认真参考父母的意见或建议,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有阅历、有经验。
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国家的需求或长远利益,也许有一些暂时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恰恰是今后的热门专业也未可知(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所以,若是能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国家的中长期规划、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志愿”。
至于今后的就业,那是四年、五年或七年、八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的社会已经进步到啥样,现在很难预测。到那时,但愿列子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讲的这个小故事能给你一些启示。
2023年6月9日      写于彭州

文字:永宁翁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