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韦 学 忠:故乡的那口古井

 新用户9326cauu 2023-06-13 发布于安徽

故乡的那口古井
文/韦 学 忠
水是生命的前提条件,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井,也称为水井,凡有人生活的地方,若不靠近河流或湖泊,必然会有水井。旧时,那没有自来水的时代,水井在一方人们的心目中太重要了,是当地人的共同财富。
我的故乡村头约300米处有一口古井,当地称为马家井。井口由一整块直径越1.5米的大石块雕琢而成,从井口的石头上被打水绳磨出的一道道沟痕就可推测出这口古井可能至少也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了。根据民间传说,加上村庄的名称为“马家户”,庄前有一个面积越1平方公里的大塘称为“马大塘”等地名进行推测,马家井是历史上当地一个特别有名望的豪门大户马姓人家开凿修建的。
马家井有许多神奇之处:其一,在打水时,水洒落井里时会发出悦耳的金属震动的声音,类似自来水洒落到铜盆里。传说,为增大储水量和优化水质,这口古井的井体上细(直径小)下粗(直径大),为了井壁的牢固,井底四周由若干根铜柱(铜不易生锈)支撑,井底不是用砖而是用铜箔铺就,这种传说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水洒落井中会发出金属震动声却是事实。因为我小时候(上个世纪50年代起)在故乡生活了十几年,那个年代还没有用上自来水,全靠吃井水,每天都得挑水。但大人们起早睡晚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挑水,我经常到古井挑水。当时我年龄小,挑不动满桶水,只能用小桶打水,倒入大桶,每次只挑两个半桶水,多挑几趟,才能将家中的水缸挑满,于是,我几乎每天都要与古井见面,甚至一天要见几次面。在那个时候,我对水洒落井中会发出金属震动声就有印象。其二,无论是大旱之年还是大涝季节,古井的水位不变,水位始终离井口2米左右。其三,不知何故,古井的水质略带丝丝的甜味。
马家井远离村庄,远离公路,远离牧场,更没有工业污染。井水清澈纯净。那个以植物的秸秆作燃料的年代,烧草十分紧张,在家庭没来客人的情况下,平时没有任何人家舍得烧开水喝,家中连热水瓶都没有,全是喝没经过烧开的井水。渴了,用水瓢(由葫芦剖成两半做成的“水舀子”,那时塑料舀子和铁皮舀子还没有出现 )从水缸里舀上半瓢,“咕咚咕咚”地喝个够,感到特别清爽、解渴。说来也怪,人们长年累月地喝生水,却没有一个人喝坏了肚字的,庄上的人都很健康,可见该古井的水质的确非同一般。
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由于家在人外地工作,我迁到外地就学了,后来也就在外地工作了,因离故乡有一百多公里,不太方便,没有事,我很少回故乡。正如我们现在虽然住的是高楼,却依然对故乡的老屋怀有眷恋之情一样,我们现在虽然用的是自来水,却对故乡的水井仍然怀有深深的情感,因为我是喝着这口古井的水长到十几岁的。每当我偶尔回故乡一次,总要去村头看看古井。今年我回故乡,在与村民聊天时不由自主地又谈及古井,村民告诉我,现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早已不用从井里挑水吃了,古井等于废弃了。听后,我很快去村头看看古井现在的状况。
来到古井旁,看到古井还是那样古朴沧桑,如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们之间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我看着,想着:过去,在人们离不开它的时候,它始终保持水位,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水源,默默奉献,不知奉献了多少年。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用上了自来水,古井被“冷落”了,它却依然水质清澈,本色不变,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化,默默地坚守着,这种“古井精神” 让我由衷地赞叹!
看了一会,我深情地向古井鞠了一个躬,依依离去。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