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真坚持留在沈阳打大仗,林彪坚决不同意:谁想占谁占,我要撤了

 123xyz123 2023-06-13 发布于湖南

1945年10月28日,林彪一路风尘仆仆,乘着火车抵达沈阳。

当时的沈阳已经是十万火急。

文章图片1

图|林彪

林彪是8月25日从延安乘美军的专机出发的,当时中央有明确指示,是让林彪到山东去,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兼山东分局书记,同行的还有大将萧劲光,出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中央在电文中还特别指示:

“如果罗荣桓因病休养,则由林彪代替罗荣桓的职务。”

从8月一直到10月,林彪就一直是在半路上,随着战局不断的变化,中央也几次改变原来的想法,因为过于仓促忙乱,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差点于乱军中丢失,还在警卫员董科生寸步不离的保护,这才随上了大部队。

10月11日,林彪在冀东接到了中央的电文,要他转赴东北,配合在沈阳的彭真指挥作战。

彭真是9月18日到的沈阳,当时东北整体尚处于苏联军队控制之下,出于东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中央需要派一名富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东北,因此时任中央候补书记的彭真、陈云都被派到了东北,并成立了东北局,领导东北的工作。

不过,蒋介石显然不愿意坐视我军占领东北。党中央那时也意识到,随着国民党当局与苏联、美国商谈妥当后,派遣大军进入东北不可避免。

文章图片2

图|彭真

彭真在城市经验丰富,但在军事上稍显不足,因此原定到山东的林彪就被派到了东北。因为一路上没有带电台,林彪失踪了十几天,以至于毛主席夜不能寐。

10月30日,中央还接连致电询问林彪下落。

不过让谁也没有想到,到了沈阳以后,林彪与彭真之间就战略方针产生了严重分歧。

一、彭真主张在沈阳打大仗

彭真一开始与中央的想法高度一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后,东北实际上处于真空,尽管苏联军队控制着局势,但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苏联人迟早要撤离,而东北无论是资源还是战略上,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国共双方都不可能放弃。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军绝大部分兵力都盘踞在西南,远离东北望尘莫及,而得益于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华东发展敌后根据地,距离东北较近,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中央一开始就制定了计划,即“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在回忆东北解放战争头九个月里,我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斗争,大致上分了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分别是:

一、1945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我大批出关部队和干部尚未到达的情况下,东北局在把工作重点和力量摆在南满壮大力量的同时,执行中央提出的分散的方针,向其他地区派出一部分干部、部队,分头开辟工作。

二、194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中央决定放弃第一阶段分散的方针,决定集中主力,守住东北大门,10月23日,中央致电东北局的电文中称:

“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

应该说在东北解放战争前两个阶段中,我军在东北是占有优势的,而且优势是很明显的,所以中央才决定“独霸东北”。

文章图片3

图|1945年八路军进入山海关

林彪是第二阶段被调往东北的,执行的也是中央第二阶段时期的战略方针。

10月31日,毛主席致电东北局,同意东北局提出的干部配备方案,因苏联与蒋介石之间签订了协议,不允许八路军在东北活动,因此调往东北的八路军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司令员,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

11月2日,林彪奉令到锦西外围,准备遵照中央的指示打大仗。吕正操、李天佑则带着指挥班子赴营口,计划堵住国民党军从海上来的援兵。

当时,国民党军第13军、52军总计六七万大军已经在美军军舰的运送下,从秦皇岛登陆,一路向山海关、锦州推进。

从表面上来看,我军确实有赢的可能,按照高岗的话来说就是:

“背靠苏联,'勾子(屁股)’坐在沈阳,把眼面前几个口子堵住了,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不过,这一决策显然低估了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实力。林彪是最先发现双方在实力上的差距的。

林彪赴锦西的途中,山海关保卫战正在进行。

当时在山海关防守的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七师以及冀热辽军区第19旅、第22旅第64团共6个团共万余人的兵力,因为在装备、人数上都存在劣势,我军这一战打的非常艰苦,尽管我军几次收复丢失阵地,并派出游击队袭扰国民党军后方,破坏秦皇岛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

可遗憾的是,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我军仍然没能守住山海关。

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

文章图片4

图|1945年八路军与苏联军队在山海关会师

国民党军携大胜之余威,大举推进,先是占领了辽宁绥中地区,不久之后又陆续占领了兴城、锦西、葫芦岛。

林彪这一次才真正的体会了,什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能说我军打的不英勇,奈何双方实力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林彪到了前线以后,才发现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很差,而且因为连日来的行军,官兵很是疲劳。出关的部队一开始听说关外全是洋落,都没带武器,想着把武器留给根据地,都是两手空空来的。

更为关键的是,林彪发现,即便是这些有武器、没武器的部队,多数都联系不上,因为有电台,没密码,接到的电文都成了无字天书。

山海关保卫战打完了以后,黄克诚才率领第三师3万多人赶到锦州附近,他对东北的困难情况进行了一个实地考察,然后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文:

“部队行军五十多天,极疲劳,因自华中,沿途动员均说坐火车汽车,到东北装备等乐观心理出发,现遇到极为困难之情况,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锦西、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极多,少数人不能通过,战场极坏,而敌人已占锦州,兵锋直指沈阳、长春。”

据开国中将苏静回忆称: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而杜聿明连林彪和江拥辉通的一次电话内容都搞到了。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显然以这样的一个状态,去迎战国民党军精锐,是很不理智的。

文章图片5

11月21日,林彪给中央发去一封电文:

“我军应避免仓促作战,放弃锦州以及以北百余公里,使敌人战线拉长后,再选择弱点进行突击。”

林彪不主张在沈阳打大仗

林彪不主张在沈阳打大仗,除了局势困难等因素外,也同他的个性有关,毕竟他从来不打无把握之战。他认为我军在东北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应该稳固后方,建立根据地,为主力决战积蓄力量。

更为严峻的是,苏联人基于同蒋签署的协议,强迫我军撤离大城市以及铁路沿线。

陈云于11月2日前往哈尔滨,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当时东北人民自治军的主要力量都在东北南部,北满几乎没有力量,在苏联人的一再胁迫下,陈云迫不得已于11月22日率北满分局迁到了距离哈尔滨60公里以外的宾县。

当时,哈尔滨市内整体对我党我军很不利,一般群众中间势力、工商业资本家都对国民党当局抱有好感,在加上国民党当局派出宣传人员以及特务的宣传破坏,哈尔滨市内的反共反八路军的气氛很浓郁。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央要求“独占东北”的情况自然很难实现。

林彪的建议,彭真并不赞同,中央也有自己的考虑。

毕竟前线与后方还隔着一段距离,加上消息联络不畅通,中央那时仍然想着控制中长路以及东北。

文章图片6

11月22日,中央发给东北局电文称:

“据悉蒋介石部队根本没有打仗的斗志,如果我军全力以赴与其作战,是可以大部分或者是全部消灭的。”

11月24日,中央又致电东北局:

“国民党可能派兵袭击沈阳,我军准备在沈阳与敌人展开巷战。”

东北局得到通知后,给每个干部都发了枪和手榴弹等,做好在沈阳打大仗的准备。

尽管到了11月下旬,中央已经考虑到独占东北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但仍然主张力争在东北占据一席之地。

文章图片7

林彪与黄克诚在锦西会合以后,两人就目前局势进行了一番商量,都认为在当前局势下,并不利于在大城市与国民党军做斗争,然而当时东北局不少的人仍然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甚至对苏联军队仍然抱有希望,没有下定决心撤退到远离城市的广大乡村。

11月25日,林彪两次致电东北局,希望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转移到海龙,部队绝大部分离开城市,以延吉、临江、通化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可彭真坚持要在沈阳打大仗,惹得林彪十分不快:

“谁想占沈阳谁占,我可要把部队撤走了。”

林彪初入东北,几次仗打下来,都是在不住的后撤,接连放弃了兴城、锦西、葫芦岛,到11月26日,国民党军又占领了锦州、义县。

军中渐渐传出声音,称林彪已经不会打仗了。

毕竟从1938年3月受伤,林彪阔别第一线已经很多年了。

文章图片8

对于种种质疑的声音,林彪没有选择辩解,而是耐心的寻找战机。

不过,彭真仍然没有放弃夺取大城市的想法,仍然一再要求林彪集中主力,夺取沈阳、长春等大城市,都被陈云、高岗否定。因东北局的领导干部们之间有分歧,造成了在后来一段时间里,“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的想法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

彭真认为,在东北我军仍然占优势,当时国共双方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和谈,因此极力主张“先打长春,再占四平”,以期与国民党当局平分东北,中央那时也认为,双方和的一面很大,因此赞同他的建议。

在会上,就两种不同的观点,林彪与彭真激烈的争执,双方不欢而散。

不久之后,彭向中央建议,换掉军事干部,其中意思不言自明,而林彪也向中央发电称,部分干部盲目乐观。

那时,彭真与林彪之间的争执,几乎已经公开化。

为了迫使国民党当局与我军和谈,中央决心在四平打一仗,把国民党军阻止在四平、本溪。

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四平一开始就不可能守得住。

文章图片9

图|四平保卫战

严格意义上来讲,四平保卫战是一场政治仗,是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实力,不过这一战也确实让中央意识到,东北民主联军(已于1946年1月14日改称)实力上同国民党军有差距。

林彪在四平保卫战后期果断撤离,虽然保全了部队实力,但一路上被国民党军追击,风声鹤唳,部队受到很大损失,特别是新组建的部队更是溃不成军,不少之前收编的地方武装纷纷反水。

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科长王继芳的叛变,不仅让杜聿明意识到我军的虚实,更让蒋介石打消了同苏联军队作战的担忧。

杜聿明指挥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大胆的追击,更令东北民主联军雪上加霜。

以至于黄克诚当时在给中央的电文中惊呼:

“有遭遇西路军危险的可能。”

扭转乾坤

四平之战后不久,全面内战就爆发了。

因为沿途追击,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追到松花江畔便已无力在追击,客观上来讲,给东北民主联军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与此同时,中央也思考了之前战略上的失误。

彭真是东北局书记,统管东北的大政方针,林彪只是主管军事,因为双方本身的分歧,导致了在军事指挥上不能统一,中央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于是决心改组东北局。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让林彪出任东北局书记。

要知道在当时的东北局,彭真、陈云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林彪只是中央委员。

文章图片10

图|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会议。左起: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毛主席很清楚,在当前局势之下,军事要排在第一位,而且领导权必须要高度统一,因此不熟悉军事的彭真只能靠后,林彪不仅出任了东北局书记,还出任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真党性原则性无疑也很强,对中央的决定表示服从。

1949年3月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对于东北局势初期的混乱,毛主席对彭真做了总结:

“彭真的错误,是舍不得大城市,那是不对的。不要说路线错误,因为时间不长,中央指示后,没有坚持,但工作不能了,要调动。”

彭真在会上接受了批评,并做了自我检讨:

“要正视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老老实实,对就对,错就错,有多少就说多少,这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文章图片11

图|林彪

从后来结果来看,林彪确实没有辜负中央的信任。

1946年7月7日,林彪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开会(即著名的“七七会议”)。

在会上林彪发出号召:

“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以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

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林彪的主要精力全部都放在建立根据地上,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

“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食有粮食,要衣服有衣服。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全东北。”

文章图片12

与此同时,林彪加紧了对部队的整顿,将原来分别隶属于不同根据地来的部队,逐一整编为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后,东北解放区愈发的稳固,国民党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

从1947年5月开始,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到1948年3月,东北已经解放了的领土面积已经达到了90%以上,国民党军则是被压缩到了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孤城。为后来发起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