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0年,黄克诚在第三次座谈会上称:不会有比毛主席更高明的人了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23-06-13 发布于湖南


1980年11月,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座谈会中原本以生病为由缺席此次会议的黄克诚又突然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已经召开了十几天,虽然在这十几天里黄克诚没有参加会议但他也想了很多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让黄克诚一直郁闷不已,最终他还是决定要去会议现场说些什么。

原本在会议现场的人得知黄克诚又要出席会议甚是期待,但黄克诚到达会议现场后不仅表情凝重而且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就让现场的人震惊不已,“有些话还是要当着大家的面说一说的,不然以后我死了心里也不会安宁。”

文章图片2

在发言完毕后,他又激动地说道:“如果硬有人说某某某比毛主席还高明,那就是拿我们的历史在开玩笑。”

黄克诚是谁,他为什么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中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他在会议上为何又如此拥护毛主席,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文章图片3

黄克诚

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位开国大将之一,他一生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02年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由于黄家祖上三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黄克诚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黄克诚从小便跟着家人挨饿受苦。

黄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父母为了养家每天都和家里的田地、庄稼打交道,根本没时间管黄克诚,但父母又担心孩子小将他一个人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所以在黄母出了月子后就将未满一岁的黄克诚背到背上在田地里做农活。

文章图片4

渐渐地黄克诚能自己在地上坐起来了,黄母就将他放在田坎边上,让他自己在一旁玩,干农活的时候时不时瞄上一眼。弹指间,黄克诚从一个还不会说话、走路的孩子长到黄母大腿的位置来了,从小看着父母在田地里干活的他也跟着母亲像模像样的做起了农活,有时和母亲一起除草、有时母亲翻地他就帮母亲撒种子。

一天正在家中土地干农活的黄克诚看见小路上有一群和他同龄的人挎着包一路嬉笑打闹、一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好奇本是小孩子的天性,于是黄克诚放下手中的农具,悄悄的跟在这群同龄人的后面一路来到了一家私塾,待那群同龄人进入私塾后,黄克诚就好奇地扒在门外看他们在干嘛,不一会儿一位先生走进私塾后就开始教他们读书写字。

也正是这一天激发了黄克诚对知识的向往,黄克诚从私塾回到农田后就开始闷闷不乐,父母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黄克诚中途的离开,以为他只是累了,直到黄克诚经常盯着对面小路上挎着包的那群孩子后,父母才明白自己儿子是想去学校读书了,但奈何家中实在是太穷了,没有多余的钱送孩子去读书识字,只能让他跟着自己一起上山干农活。

文章图片5

当父母的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黄父见儿子天天在田地里闷闷不乐,也看出了黄克诚对知识的渴望,于是黄父下定决心要将黄克诚送去学知识。决定要送儿子去上学的黄父便为了孩子的学费开始向亲戚们四处借钱,最终黄克诚在父亲的坚持、亲戚们的接济下去了私塾读书,而黄父这一坚持便坚持了8年,黄克诚也因此读了8年的书。

在私塾上了8年学的黄克诚,通过他对知识的殷切渴望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下,他于1920年进入了县立高等小学继续学习。在高等小学里黄克诚没有辜负父亲为他四处筹钱供他读书的举动,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衡阳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

1922年进入师范学校的黄克诚在学校里与同学的相处下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一同积极投身到爱国学生运动中。也正是在这一年黄克诚晓得了毛泽东这么一个人,也是因为毛泽东的演讲改变了黄克诚的思想历程。

文章图片6

1922年4月,毛泽东从湖南长沙来到衡阳宣传革命,他先后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厅和第三师范风雨操场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中国农民运动等问题的著名演讲。虽然当时毛泽东在学校演讲的时候黄克诚并没有在现场,但他还是通过同学那里了解到毛泽东演讲的大概内容,黄克诚觉得毛泽东说的非常有道理,他讲出了穷苦人民的心声。

1925年10月,黄克诚25岁那一年他正式加入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同年黄克诚应中共中央对湖南党组织的指示被选送到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经过报名、考试,他在12月被录取。当时的黄克诚是讲习班的学生,而恰巧毛泽东是讲习班的七个领导成员之一,也是主要讲课人,从此两人在这里也对比彼此有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两人也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文章图片7

革命友情

加入革命事业的黄克诚不仅与毛主席相遇相知,更是互相成就,也正是两人对彼此的成就才看到黄克诚能在毛泽东逝世后公开发表拥护毛主席的讲话,才成为现在流传在世人耳中的将帅美谈。

文章图片8

在黄克诚眼中毛主席的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在领导方面,如果他毛主席称第二便没人敢称第一,这主要是因为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挽救了党和国家。

在血战湘江战役结束后,原本8万多的红军经过这次战役损失惨重,最终幸存下来的人数一半都不到,所以更别提其中毫发无损的人了,这也导致我军的革命力量与国军相比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而后我军又处于国军的重重包围下,这让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之地,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我军全军覆没,因此毛主席作为当时的领导人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正是在这种危机关头,毛主席越是沉着冷静,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领导人的职责,如果自己都不淡定,那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必将会躁动不安。

在一片混乱和动荡中,毛主席力排众议,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说服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最终同意了毛主席的计划,带领红军脱离了危机。毛主席作为党的领袖他的决定无疑是极具英明的,在之后的出兵遵义到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在政治上凝聚党心军心,还能在军事上挽救红军。

文章图片9

在黄克诚眼中毛主席更是海纳百川之人,身为党的领袖,毛主席不仅不独断专行,还善于听从并采纳下级各种有利于党发展的意见,其中黄克诚提出的意见就曾被毛主席多次给予肯定与支持,也多次提拔黄克诚。

在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当时的军队115师奉命前往五台山休整,而黄克诚在他们去往五台山休整之前就已经待在军队之中了,他此次待在115师的目的是来做前线作战人员的调查工作的。

可就在黄克诚深入部队半个月后,他发现部队内部已经滋生起了不良风气的苗头,随着黄克诚的深入调查下去,他发现是部队中的政委被取消了。黄克诚担心没有了政委这些专门负责队伍政治工作的人,就会使战士们的思想和行为缺乏约束,长此以往下去肯定会给部队埋下隐患的。

黄克诚为了防止危及党和人民的事发生,他立马将自己在115师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写成报告,通过层层反映,最终移交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拿到报告后说:“黄克诚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确实以后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一大隐患,对于他报告中指出的恢复政委之事确实具有可行性,就按照黄克诚同志说的办,让各部队即刻恢复政委方面的工作,重整部队里的风气。”

文章图片10

在政委制度的恢复下,军队风气逐渐改善,这也让毛主席看到了黄克诚的能力,所以没过多久黄克诚就分别受到了3次重用。

第一次是在天津解放后,毛主席派黄克诚去天津执掌大权,最终黄克诚不负毛主席所用,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很快使得天津脱离了战争阴霾,让生产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

第二次是让黄克诚去治理毛主席的老家湖南,湖南的条件相比天津要差的很多,因此治理下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黄克诚起初是打算推脱掉这门差事的,但在毛主席与他的谈话中,黄克诚感受到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便接下了治理湖南的差事。最终黄克诚通过3年时间,将湖南的工业、农业恢复起来,还为湖南发展了教育事业。

第三次便是担任了军委中央副参谋长兼原总后勤部部长。

文章图片11

黄克诚的评价

毛主席曾评价过黄克诚,说到:“黄克诚这个人,优点很突出,工作能力上也十分出色,但缺点也突出,他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在军队中估计没有几个人敢对领袖讲真话,大多人就是附和领导的发言,觉得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然而独树一帜的黄克诚不是这一类人,他不仅敢对毛主席讲真话,而且还多次向毛主席提意见。

文章图片12

黄克诚曾因为向部队提意见唱“反调”遭到过领导的降职撤职处理,有时就算部队打了胜战他也没被免掉处分,但黄克诚也正是因为敢于提意见、说真话才被毛主席注意到并重用他。

1945年9月17日,毛主席在重庆结束了这一天与蒋介石的谈判,回到住处后他收到了一份从延安转过来的电报,其内容主要是说黄克诚的《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黄克诚在电报中建议中共中央调精兵10万到东北建立大战略根据地。毛主席细细阅读黄克诚的这份建议后,脸上露出了难以言表的惊讶和喜悦。因为黄克诚给出的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意见正是毛泽东心中正在谋划的策略和中共中央正在讨论的问题,也正是黄克诚这份意见才让毛主席、中共中央下定决心制定派重兵进军东北的决策。

两天后,毛主席就给予了肯定的回复,并在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报,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陆续向东北派遣军队。方针的实施事实上为后面打败国民党解放中国有着不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黄克诚此次向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议为解放中国立下不小的功劳。

除此之外黄克诚还是个有远见的人。在黄克诚向中共中央建言后,进军东北的任务也就顺理成章的安排在了他的身上。黄克诚接到任务后,立即召开了会议,分配各个干部他们的职业,并提出部队北进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要带上棉被,二是要全副武装。

文章图片13

对于第一条原则大家都没有意见,但当黄克诚说到第二条原则时有的人就觉得他小题大作了,私下里说道:“日本都投降了,那东北肯定遍地都是武器和物资,到时候到了那地方岂不是让我们随便拿吗,此时又何必让我们全副武装?这不是给我们增加负担吗?”

虽然有的人私下里不认同黄克诚的第二条原则,但还是照做了,毕竟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1945年11月,黄克诚率领的部队来到了辽西,到了辽西后士兵们发展之前所说的遍地都是武器与物资的话都是无稽之谈。此时他们也庆幸当时听从了黄克诚的话,不然万一路上遭遇了土匪或遗留在东北的日军的伏击,自己这一队人马必定会被打得个措手不及,所以他们后来对黄克诚的远见也是心悦诚服。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回顾他的一生,虽然他没有参加过什么重大战役,但他一直紧跟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为人民散去战争的阴霾,创造美好的家园,其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