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重口味”书法,却美得堪比“兰亭”,被台北故宫视为珍宝!

 法厉无边 2023-06-13 发布于浙江

现存的书法瑰宝中,有一些是书法家在病中或是心情极差的状态下写成的,如王羲之《夜来腹痛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张旭《肚痛帖》等,还有一件书法,比它们更加“重口味”,却字字美不胜收,堪比《兰亭序》,被台北故宫珍藏多年,它就是蔡襄的《脚气帖》。

文章图片1

蔡襄

蔡襄,字君谟,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于仙游县(今福建莆田),他启蒙很早,少负才名,年仅19岁中进士,为官十几年不仅两袖清风,于诗文书画乃至茶学上都是翘楚。尤其是书法,深得宋仁宗、宋英宗喜爱,称之为“国朝第一”。

文章图片2

蔡襄《澄心堂帖》

《脚气帖》是蔡襄所写的一件行书尺牍,创作时间已不可考,约在1060年前后。释文为:“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文章图片3

《脚气帖》

全帖共7行、58个字。此帖名为“脚气帖”,但专家推测此处的“脚气”可能并非现在所说的因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而是类似于关节炎,所以才会有脚浮肿的症状。书中内容是说因“脚气病”影响了行程,但兴致没有因此减弱。

文章图片4

通篇以行书写就,苏轼认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即是说蔡襄虽然书法高妙,但最拿手的还是行书。他以颜真卿、张旭、怀素为师,字中满是唐人法度。

文章图片5

《脚气帖》行笔从容,多顺势或敛锋入纸,铺锋、遣毫、使转极为流畅圆润,用笔内擫,从“气”“徐”等字中可以看出;结字较为宽绰,受“颜体”影响明显。与蔡襄其他作品相比,《脚气帖》更加浑厚饱满,圆笔处理更多,阳刚之气稍弱,行中带草,潇洒之韵更足。

文章图片6

沈括认为,蔡襄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笔画的飞白处理,不仅得张、怀二人风采,又显得个性十足。如“行”“耳”等字的竖画进行了夸张拉长处理,墨色枯润变化明显、虚实结合,洒脱而又古雅。

文章图片7

蔡襄受颜真卿影响最大,但他把颜真卿书法的阳刚浑厚之气以自己的书卷气进行了弱化,使得自己的书法结字、笔法上有“颜体”痕迹,但在韵味上妍丽温雅。正如米芾称赞的那样:“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多饰名花”;黄庭坚也称赞:“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气顿挫,时有闺房态度”而之所以“顿挫”,得之于学颜真卿。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