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故事】《永乐大典》里清远峡山“天王台”传说

 369蓝田书院 2023-06-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明成祖(永乐帝)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皇帝令翰林院学士解缙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哲学、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科技等内容,极为珍贵。全书共22877卷(含目录),11095册,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始编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告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比《大英百科全书》成书还要早300年。《大英百科全书》也说《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历经600多年沧桑,目前存世《永乐大典》仅有400册左右,数量不到原书的4%,分藏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藏书单位或私人手中。

图片

康有为所藏《永乐大典》卷九百八十一“儿字”书影 (注:现藏于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

今天,尽管所有存世的《永乐大典》数量不到原书的4%,但是我们却从中找到了清远峡山的“天王台”传说,而且比地方志记载的还要详细。这或许是清远历史文献里最让人惊叹的一件事。

清远的峡山又名禺峡山,天王台则位于峡山的飞来寺内。关于天王台的传说,在现存的光绪《禺峡山志》和民国《清远县志》里仅有13个字:“天王台,唐广德癸卯年始创,久废。”而在《永乐大典》里,却有118个字,这是完整的天王台传说,并注明出自《峡山神异记》。

图片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六百三“天王台”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原文的大意如下:

唐代,广德癸卯年(763年)夏季的四月十七日,峡山飞来寺有一位叫览公的人,正在着手修葺峡山上的楼台。

一天,览公在上山的路上,忽然看见四个小孩走了过来。小孩向他做了一个叉手礼,然后指了指飞来寺的方向,对他说:“先生,有客人到飞来寺了。”览公听了,匆忙回到寺里,准备迎接客人。奇怪的是,他等了许久也没见着一个人。

几天后,览公又遇见了上次的四个小孩,览公就上前去问:“请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我们乃是海上四天王。”

览公继续问:“你们为什么会以小孩的样子出现呢?”

孩子们回答:“我们若以真身示人,定会让人觉得害怕,所以变成了小孩的模样,继续守护着寺里的一土一木。”

四个小孩说完,转眼就在览公面前消失了。于是,览公在飞来寺的西北侧,入门左边三步的位置建造起一座天王台,并在上面塑造了四天王的神像,以求庇佑。

至于为何《永乐大典》会记下这个传说?这要从“天王台”传说的出处——《峡山神异记》说起。

图片

峡山

《峡山神异记》全书只有一卷,是南宋嘉定戊寅年(1218年)间王辅编撰的一部关于峡山神话的故事集。

当时,王辅为泷水县县令。南宋朝廷筹备西征,命王辅为军队运输兵器粮食。途经清远北江时,王辅听闻许多关于峡山的惊奇传说。起初,他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看到了张九龄、苏东坡等人在这里留下的诗词,当中也记载着民间流传的这些传说,他感觉这些传说值得记录下。

本来,这些传说是记在飞来寺的一部古书《峡山集》里的,但这书失传了很久,里面的神话传说靠人们口耳相传保留了下来。于是,王辅就把一路上所听到的这些峡山神话传说都记下来,编成《峡山神异记》一书,送给飞来寺,以流传后世。

两百年后,《峡山神异记》意外地进入了明朝的国家视野,在《永乐大典》中留下天王台的传说。

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这部《峡山神异记》被收入到《永乐大典》的整个过程。

清远峡山的飞来寺,自梁朝普通元年(520年)建成以后,许多大家名人在这里留下诗词歌赋,包括张九龄、李翱、宋之问等;而且飞来寺的神话传说也特别多,流传很广,包括贞俊禅师、归猿洞、轩猿二子等等。飞来寺的名气也因此变得很大,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明代,北江成为了南北通行的主要水驿道。峡山和飞来寺恰好位于北江中游,是过客常常驻留休息和游览的地方。明朝建立之初,为行政、军事等需要,朱元璋下令征集有关书籍文献。《峡山神异记》也许就这样被某个官员搜集到了,然后从飞来寺带到应天府(南京),进贡给皇帝。很幸运,皇帝接受了。倘若书质量不好,皇帝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处罚进贡的人。接着,这部书就被收进文渊阁里,并列为小说类,归入子部。于是《峡山神异记》顺利地写入了皇帝的书单——《文渊阁书目》里。

永乐年间,在编纂《永乐大典》的时候,解缙、姚广孝等人搜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文渊阁藏书当然会被最先采用。所以,藏在文渊阁的《峡山神异记》自然而然地成为《永乐大典》的资料之一。

《永乐大典》内容包罗万象,参与纂修的人员汇集2180名各方才俊。朝廷对此专门设置了纂修机构,类似现在的图书编辑部。上面最高负责人称监修,统领全部工作;中间是总裁,负责协调、计划、安排分工;下面是工作人员,分别有纂修(搜集加工图书资料)、缮录(执笔誊写资料)、圈点生(圈点写完的资料)、绘图(绘画书中插图)。同时还设立了催纂官,负责督促编辑工作的进度。虽然参与人员众多,但他们分工很明确。

图片

《永乐大典》组织分工(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