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鸡娃成功的案例,究竟是方法的功劳?还是娃本身就厉害?

 圣龙领主 2023-06-13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作者:小海

系列:教育感想

出品:奇辑教育研究室

图片



第一部分:认知铺垫

曾经在很多地方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概率思想和幸存者偏差问题。
假设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掷硬币大赛,连续最多次掷出“正”的选手获胜。如果全中国人都参加的话,按照概率估算,即便没有任何技巧,最后也会有人获得将近连续30次“正”的成绩,并最终获得冠军。
倘若所有人都没有概率常识,大家一定会在掷硬币之前,尝试用某种行为去控制结果。
有些人会选择用左手掷,有些人会在心里默念一遍口诀,有些人会翻一下眼珠子,当然,他们最终可能都输了。而最后记者采访冠军:请问你获得冠军有什么窍门么?

冠军答:我每次来参加比赛的时候,都会穿一条粉色的内裤。

全国人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啊!怪不得他可以连续30次投出“正”来!因此第二年全国粉色内裤的销量,一下子提升了2700%。
我们觉得这很荒谬,是因为掷硬币这件事情足够简单,但它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寓言故事。人们往往有极强的偶像崇拜思维,过于相信成功者总结的经验,但实际上我们通常很难分清楚:
这究竟真是方法的功劳?

还是仅仅是因为他足够幸运?

想搞清楚这件事是极其困难的。非但旁观者难以区分,甚至成功者本人也很难分得清楚。
通常情况下,年轻气盛的成功者都会把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只有那些拥有足够阅历、足够睿智的人,才会真诚地说一句:我觉得首先是运气。

第二部分:先充分反思

铺垫结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主题。
大部分鸡娃畅销书,比如什么《北大妈妈...》、《清华爸爸...》、《哈佛少女...》,其作者都是孩子的父母。书籍内容也非常单一,就是介绍从小到大的培养方法。
买这些书的读者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人家能把孩子培养到这种层次,用的方法一定是非常权威有效的。
但在这里,其实我们缺失了一步基本的逻辑审视:那些鸡娃成功的案例,究竟是方法的功劳?还是娃本身就厉害?
受制于人性的弱点,但凡我们非常努力去做一件事,最后恰好又成功了。旁人、尤其是自己,都会觉得努力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如果恰好又是培养出了杰出孩子这么风光体面的事,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直接把功劳归为自己的教育培养方法,并且自豪笃定地向大家分享。
但说实话,一个家长究竟培养过几个成功孩子呢?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我觉得这已经是个人的极限了。但我们在初始案例中已经提过,仅仅靠庞大人数和纯粹的概率,在没有任何技巧前提下,也有人可以完成“连掷30次正”这种匪夷所思的成就。对比之下,把一两个娃培养成才,又能说明什么呢?
我也混迹在不少鸡娃群里,时常听说各种各样的事情。这里说两个反面案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案例1:
有位妈妈从小学习就特别厉害,是那种2岁认识几百个字、3岁...的那种小天才,最后好像也是某个地区的高考状元。因此外公外婆长期以来非常自豪,觉得主要功劳是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从小给孩子买各种书、读各种绘本之类的,让孩子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后面才会一路领先。
但到了孙女这一辈,外婆还用相同的方法给孩子启蒙,可是人家根本不听也不学,想教也教不了好么。隔了几十年,且要经过对比,大家才能真的意识到,决定性的因素并非是父母的方法,而是孩子的禀赋。某些孩子你教什么她学什么,而某些孩子你无论怎么教她就是不学。
案例2:
同样是有位妈妈教育出了一个牛蛙,也是从小一骑绝尘的那种,甚至在当地都很有名气。妈妈一直觉得是自己教育方法特别好,甚至经常各处开讲座,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育儿经。
直到二宝出生,才发现针对大宝的那一套,在二宝身上就完全用不起来。两个孩子性别不同、性格也不同、大脑发育节奏、感兴趣的东西几乎全都不同。因此对大宝行之有效的路线,在二宝身上就完全施展不了。
经过对比,这位妈妈才意识到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孩子本身,而并不是自己的方法。从那以后她就谦逊了很多,再也不像一开始那样,觉得其他孩子没教好,都是家长水平不够或者不用心了。
只近距离接触过一两个孩子的家长,即便是学历和鸡娃水准都非常高,也很难突破人性的局限,认知通常是狭隘的。除了有机缘巧合,能切身体会不同孩子的强烈对比,那么才有机会感受到,哪些是鸡娃方法可以实现的,哪些却主要是孩子本身的功劳。
而一年接触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孩子的老师,相对认知往往会更客观一些。所以我一直都说,再好的教学,也很难给孩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只能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略有提升。而说实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顶尖的孩子,我们也一直说根本不是我们教出来的。以那些孩子的天分,就算从头到尾没参加我们的课,直接六年级来考试,也可以碾压绝大多数一直跟我们听课的孩子。这是每年都会遇到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点。

第三部分:建立正确的认知

那是不是家庭教育一点都不重要,养娃全靠命呢?
这显然是更不对的。
一个错误结论的反面,往往是一个更加错误的结论。成熟的人不该只有二极管思维,认知的关键在于找平衡点,也就是我们常提的中庸
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二者对于成长均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先建立正确认知,然后才能去指导行为。
这里我想用一个类比,来把学术化的语言转化为平实易懂的例子。
培养孩子好似种树。先天禀赋好似是种子,培养方法接近于种植环境
先说说先天禀赋这一点。
植物的成长方式和极限高度,并非是种植环境所能决定的,主要取决于种子本身。你拿着一个蒲公英种子,就只能长到几十厘米;拿到一粒玉米,就能长到两三米;而拿到一粒银杏,就有可能长到几米、甚至十几米。
牛娃家长们普遍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拿到了一棵本就可以长得很高的种子(当然,如果家长本身基因很好,获取好种子的概率会大,甚至可以连续获得好种子),后天的种种培养方法才有施展的手段。
一句话,好种子是教育方法效果最大化的前提。所以牛蛙家长如果有足够智慧的话,应该对此表示感恩和谦卑,绝不应该觉得自己的方法天下无敌,自己无所不能。
除非我们可以做一个差异性实验,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收养不同的孤儿,比如非洲的、南美的、南亚的,或者中国各个偏远省份的,然后用一套教育方法把他们全被培养到顶尖水平。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类似的研究报告。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曾经有过类似的狂妄,他觉得先天禀赋一点都不重要,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
但在华生激进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华生家庭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子孙,普遍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多人尝试自杀甚至最终自杀身亡。
再说说教育环境这部分。
之前我们介绍过的一本书《Don't trust your gut》里的教育章节,对此有详细的研究。大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你得把养育孩子的各方面环境标准整整提高一个标准差(从68%的中上水平,提升到95%的顶尖水平),才能把孩子的年薪从6万美元提升到7万美元。
养育环境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边际效果太低。只要已经在中上水平了,你得再花多得多的时间金钱成本,才只能把孩子的收入提升一点点。
其实这个结论,换做我们刚才种树的例子更好理解。只要你别缺水缺肥缺阳光,对植物生长就已经差不多够了。非要再每天把所有叶子检查一遍、挑掉每一只可能损害它的蛀虫,其实对植物最终的高度,很难有什么显著影响。
对教育环境而言,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前5%、甚至2%、1%,那种努力的边际回报都不大。最重要的是保证基础环境别太差,因为想让玉米长到10米是很难的,但想毁掉一棵玉米树却是很容易的。
大多数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家长没有做到极致,而是家长没有提供基础的环境保障。比如家庭缺失、亲子交流障碍、唯成绩论动不动打骂......类似的残酷摧残,好似把种子泡进泡进硫酸里,那无论是多好的种子,哪怕是一棵橡树种,也早早就被毁坏,再也不可能有发挥其生长潜力的机会了。
所以,在培养环境的层面,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就是:给他一定在温暖的、稳定的、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一定的引导,别过早摧残他,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至于现在家长广泛忧虑的,什么到底是去A校的尖子班还是去B校的重点班,其实都可以省省了,长远来看这种决定跟孩子最终的成就,可能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家长不能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以把控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变量。甚至连每个老师、每个同学、每个学期的同位都不放过。及时扔掉这些妄念,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有他自己的人生因缘,这不是可以被安排和计划的。
在这种问题上,家长要对命运致以最基本的尊重,谦卑一些、放下一下,对所有人都好。

PS
这篇文章并非是宿命论,如果大家读出了这种意思,那就需要补充两句。
其实植物的高度,只是评价生物的一个指标,甚至都不是很重要的指标。谁说非要长得最高、获得前几名才是最好呢?
蜿蜒的藤曼、亭亭的荷花、柔美的垂柳,苍劲的松柏......哪一个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哪一个都有不可取代的美。
如果你只拿成绩和学历去评价一个人,就好似只拿尺子去度量植物,将失去对整个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更会忽略绝大多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承认种子有不同,但不承认有好坏之分。我们承认不同的人在学习禀赋上有不同,但不承认学习是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有种宿命论的悲观,我并不打算收回结论,因为它是客观而真实的,不容否定。
但我建议你调整一下对人的评价标准,看到更广阔、更立体的、有用更多美感却不只是度量尺的世界。
图片
旗下公众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