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胡旋舞和胡腾舞:男女有别?

 哲齐66 2023-06-14 发布于山西

文献资料

一、【胡旋女】

     据《隋书·列传·卷四十八·西域传》中记载:“康国者,康居之后也……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名为强国,而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 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又记载“石国,居于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又据《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西域下 》中记载:“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斤者……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土沃宜禾,出善马,兵强诸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瓶、驼鸟卵及越诺、硃儒、胡旋女子。”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隋唐时期,这里的九姓粟特人居住在妫水流域(中亚的阿姆河)的15个小国中,它们分别是康国、安国、曹国、史国、米国、何国、小安国、东曹国、中曹国、那色波国、穆国、漕国、毕国、钹汗国、乌那曷国。显庆二年(657),唐灭西突厥。昭武诸国除火寻外皆内附。唐置康居都督府羁縻之。开元年间,昭武诸国均有向唐朝贡献“胡旋女子”。开元七年,俱密国进献胡旋女子;开元十五年,康国进贡胡旋女子、史国也两次进献胡旋女子;开元十七年,米国一次进献胡旋女子三人。

      《旧唐书·志·卷九》音乐二中记载:“康国乐,工人皁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拔一。”又在《旧唐书·外戚列传》中记载:“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

      又据《乐府诗集·卷九十七·新乐府辞八》新题乐府下有关胡旋女的记载:“白居易传曰:'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唐书.乐志》曰:'康居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府杂录》曰:'胡旋舞居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

       除了文献资料记载有胡旋女外,在唐代名人诗词中亦常见胡旋女,如唐代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潜鲸暗噏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圆变。

是非好恶随君口,南北东西逐君眄。

柔软依身著珮带,徘徊绕指同环钏。

佞臣闻此心计回,荧惑君心君眼眩。

君言似曲屈为钩,君言好直舒为箭。

巧随清影触处行,妙学春莺百般啭。

倾天侧地用君力,抑塞周遮恐君见。

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

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其谴。

二、【胡腾舞】

       申秦雁老师在《塔什干之行:追忆胡腾舞》中介绍:王武俊是契丹人,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且喜好文学艺术,是唐德宗时期割据北方位高权重的军阀。他的府邸养有私乐,既有来自石国的胡腾儿,也有善弹琵琶的石大娘(唐朝将女子称为“娘”)。刘言史是赵州邯郸人,与好友孟郊一同活跃于唐德宗时期。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极其赏识刘言史的才华,居家外出常让其陪伴身边。刘言史随王武俊外出打猎时,曾即兴作诗《射鸭歌》呈现给主人;在王武俊府邸观看胡腾舞表演后,写下一首《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李端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在诗作《胡腾儿》中描写道: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坐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唐代元稹还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中写到胡腾舞: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

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

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

        李淼老师在《墓葬图像中胡旋舞与胡腾舞形态考》中认为:从这些古代文献诗词中可见,胡旋舞和胡腾舞应该有明显区别,任半塘先生总结说:“按胡旋胡腾二舞,乃唐代胡舞中之典型,俱属健舞”;“胡旋出康国及米国,主要动作在旋,急转如风,原为少女伎”;“胡腾出石国,主要动作在跳,而描写对象的醉态,舞姿于刚健中带婀娜,原为少男伎”。这一段分析,很有道理,却略显简单。我们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确定文献记载中胡旋舞和胡腾舞的区分:胡旋舞最初为女性舞蹈,踏毡,旋转,包括身体肢体部位的旋转,后演变为男性亦可舞之,风格或矫健俊朗或婀娜多姿;而胡腾舞则为男性舞蹈者,踏毡,腾跃,风格豪迈,亦有悲壮色彩,未见女性舞者记载。

     《盂兰变》再版后记中看到过孟晖老师讲胡旋舞与胡腾舞的区别,胡腾舞是动作以足部的蹲、踢、跳、腾为主;而胡旋舞以快速不停的旋转而著名。

       胡旋舞和胡腾舞是北朝时期西域传入中原乐舞的代表性舞种,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画像资料中多有体现,但学界对两者之间的区分标准和各自特点的认识仍较为模糊。从文献资料看,胡旋舞具有急速旋转、妩媚的特点,而胡腾舞则具有腾踏、豪放的特点。

      《乐府杂录》“舞工”条里记载,唐“开成末,有乐人崇胡子,能软舞,其腰肢不异女郎也。然舞容有大垂手,有小垂手,或象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这个崇胡子很可能是个胡人名字,他下腰姿柔,扭腰舒缓,跳的软舞轻盈飘逸,印证了元稹《西凉伎》中“胡腾醉舞筋骨柔”的诗句。《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记载:“安禄山腹大而涨,每行使人挽之乃动,及作胡旋舞,其疾如风,故譬之金虾。”文中强调安禄山腹部肥硕,应别有深意,除了描写安禄山媚上欺下的形态之外,其周身赘肉在如风的舞蹈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线条也会形成别样的舞蹈效果,特别是做手足以及腹部旋转时尤为明显。这也再次证明舞者腹部线条及表现力是胡旋舞“旋转”的重要方面,所以,胡旋舞除身体旋转如风之外,其身体其他部位的旋转特点,在界定区分胡旋舞特点时也应当引起研究者关注。

      笔者认为,两种舞蹈虽然分别来源于康国和石国,但其都属于昭武诸国,在舞蹈上有很多共性,在胡腾舞中亦可能有表现旋转的部分。从文献资料来看,胡旋舞多为女性,而胡腾舞则专属于男性。如果从快速旋转的角度来讲,利用双脚着地应该比单脚着地速度更快、时间更持久。同时从图像和文献资料来看,胡旋舞和胡腾舞都使用了“毯子”,这应该是有特殊作用的。我们不应该从现代舞蹈的角度,去理解一千多年前的胡人舞蹈。胡旋舞和胡腾舞作为健舞,应该是包括了转脖、抖肩、甩手、扭腰、扭臀、伸腿、踢踏、跳跃、旋转等一系列动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光凭出土文物中的图像资料,还是很难去区别的。

【出土文物】

一、石葬具、石墓门上的“胡腾舞”或“胡旋舞”形象

       史君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井上村东,2003年6月发掘。据石椁上的题刻记载,墓主人姓史,为北周凉州萨保(萨保是一种身兼商队领导的宗教领袖),卒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墓室中部偏北置一石椁,长246米厘米,宽155厘米,通高158厘米。在石椁背面右下方,刻画有胡腾舞的形象。

北周史君墓石椁背面北周史君墓石椁背面右下方刻画的胡腾舞形象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

       北周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2000年5月—7月发掘。墓中出土一具彩绘贴金围屏石榻,此为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三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祆教事物,居住并葬于长安。

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正面屏风第1幅中的胡腾舞,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正面屏风第1幅中的胡腾舞,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正面屏风第6幅中的胡腾舞,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正面屏风第6幅中的胡腾舞,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北周安伽墓出土彩绘贴金围屏石榻右侧屏风第2幅中的胡腾舞(旋转动作)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李淼老师在《墓葬图像中胡旋舞与胡腾舞形态考》中认为:此舞者在上身旋转90°之后,头部停留在正前方,其头部方向与后屏舞者以及后文提及的几幅胡腾舞图像中舞者的头部方向都不同。结合上文对右侧屏二舞者下肢、脊柱的分析,应为持续旋转并留头、甩头之状态,这一特点流传至今,依然是新疆等地区民间舞蹈中的代表性元素。目前,学术界对胡旋舞与胡腾舞的界定以腾跃或急速旋转舞步作为区分标准。而综上所述,右侧屏二舞者应当是在做双臂自然打开,以左脚为支撑腿,右小腿自然勾脚抬起、快速留头甩头地连续左转。这一图像进一步说明急速旋转也是胡腾舞表演的重要舞蹈语汇,所以得出不同于发掘简报以及学者海滨的第三种结论:安伽墓中三幅身着同样服装的舞者所跳的均为胡腾舞,而非胡腾舞与胡旋舞的结合。

隋代虞弘墓出土石椁中的胡腾舞(旋转动作) 隋代虞弘墓出土石椁中的胡腾舞(转身动作) 

       隋代虞弘墓发现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1999年考古发掘。墓主虞弘是入华的粟特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葬于太原。在虞弘墓出土的石椁中,见有胡腾舞形象。从图片来看,其身体动作似乎为转身旋转。

唐代胡旋舞(左)、胡腾舞(右)石刻墓门,宁夏盐池苏步井乡唐墓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1985年夏天,宁夏考古队在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发掘出6座唐代墓葬。其中武周时期何氏墓两扇石质墓门上的图案惊艳了所有人,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浅雕一名矫健奔放的舞者。仔细一看翩翩起舞的竟然是两个胡人男子,虬髯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

唐代胡腾舞石刻墓门(左) 宁夏盐池苏步井乡唐墓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李淼老师在《墓葬图像中胡旋舞与胡腾舞形态考》中分析认为:左侧舞者。其一,服饰。左侧舞者的服饰除去肩上有飘带之外,还身着翻领短袍胡服,与安伽墓胡腾舞者服饰属于同类。其二,舞姿。上身动作分析:左侧舞者上身前倾,脊柱挺拔,尾椎延伸,骨盆旁提,腰间出现向左弧度;左臂后摆,左肩随之形成向前动势。头部左倾,左肩高耸,右手翻腕至于头顶上。下肢以左腿支撑,膝盖微屈,保持重心稳定,右腿屈膝勾脚后抬,身体状态与安伽墓胡腾舞者体态相似度极高,可划为同类。

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门(右),宁夏盐池苏步井乡唐墓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右侧舞者。右侧舞者的服饰风格迥异,腰饰繁复华丽,特别刻画舞者胸部线条,肚脐裸露,似有裸露腹肌及肋骨的线条刻画,与敦煌飞天伎乐服饰相似。舞者双臂头顶交握,身体纵向线条拉长,出右胯且懈胯,与左侧舞者胯部做反向运动。

       值得研究的现象是图像中舞者肚脐周围的线条,其原因与骨盆的多方位多角度运动密不可分。舞蹈中骨盆运动轨迹多以平圆、八字圆为主,其他各个方向的波浪运动为辅,这一运动过程也可称作上身在基本直立的姿态下进行的旋转。再加上图像中对胸部、裸露腹部线条的强调,能迅速将观者视线集中于身体中段。由此可推断,胡旋舞之“旋”包括肢体各部位旋转,身体核心部位的旋转更是决定舞蹈风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舞者胸、小腹及臀部的多方向旋转。以往研究胡旋舞的学者对此从未提及,这是我们在分析此图像时需要注意的。

       综上,对于宁夏盐池唐墓墓门上石刻图案的舞种归属问题,学术界将其判定为胡旋舞。而进行拉班动作分析后发现,该图像应由胡腾舞(左)、胡旋舞(右)共同组合而成。动作分析后的结果与文献记载的胡旋舞者性别及舞蹈风格问题亦有相照应之处,而胡旋舞中身体内部旋转问题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没有丰富的身体内部旋转的运动轨迹,“有媚姿”的特点则难以实现。

二、北齐陶扁壶

北齐黄釉扁壶,陶器,通高20.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4件黄釉扁壶,形制相同,模制(其中两件已经破碎)。完整的两件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

北齐黄釉扁壶,陶器,通高20.5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齐黄釉扁壶,陶器,通高20.5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壶形体扁圆如皮囊,敞口、短颈,平底实足,两肩各一系孔,颈肩之间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模印乐舞图案,考证乃是风靡当时的“胡腾舞”。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

       舞者左侧立两名伴奏者,一人右侧身,双目注视舞者,双手仰起开合,作击拍状;另一人双手持笛,作吹奏状。舞者右侧立两人,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另一人弹奏五弦琵琶。五人皆高鼻深目,头戴番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应属于当时西域人的形象。扁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构图有致,人物分布对称均衡、大小有别,符合透视原理。通体施黄釉不过底,釉色均匀,稳重而不失亮丽,呈现出一种玻璃样质感。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造型相似的北朝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高12.2、口径3.1、足径4.9cm。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均模印5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

北朝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与北齐范粹墓出土扁壶上的胡腾舞形象相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扁壶上的胡腾舞动作幅度更大,更明显的腾跃动作。同样的器物还见于其它博物馆及北朝墓出土,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各收藏了一件。

北齐青釉胡人舞伎纹扁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北齐青釉胡人舞伎纹扁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北朝 绿釉胡人乐舞扁壶 洛阳博物馆藏 1984年洛阳孟津平乐采集北朝绿釉陶扁壶 1982年宁夏固原县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北朝绿釉陶扁壶 1982年宁夏固原县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三、唐代长沙窑、唐三彩

       长沙是中唐以后商贸中心,唐诗中描写道:“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长沙窑的唐代瓷器被大量运往南海的商路,证明波斯、印度等地订购了长沙窑产品。长沙窑为了适应海外订户,在瓷器上增添了许多胡腾舞、胡旋舞的艺术形象,著名的“黑石号”沉船装载的外销瓷器中就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碗。“石渚”是唐代长沙一个繁荣的草市,按照唐代诗人李群玉《石潴》一诗,即指长沙铜官窑生产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目前长沙望城区石渚考古发掘的窑业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长沙窑贴花人物中多见胡腾舞、胡旋舞形象,数量不少。另外,长沙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出土滑石印模中,也有圆毯胡人“胡腾舞”的精美造型。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1973年,衡阳市司前街水井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高16.4厘米,口径5.8厘米。水器,壶上有双系,又有鋬(pàn)、流,说明既可作执壶,又可系绳携带。模印贴花是长沙窑釉彩之外的另一重要装饰特征,这件贴花壶是其中精美者。壶小口卷唇,鼓腹。肩部两侧各有一双轮系,前有多棱短流,后有一双轮执鋬。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流下为一女子袒胸披纱,扭动身体,站在蒲团上婆娑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一立狮。该壶的三个贴花中,中间舞蹈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这种舞蹈图在中国传统的“长袖折腰”舞明显不同。舞蹈人物丰腴长颈,胳膊袒露,下着紧身短裤,上挂披巾,轻柔透明,纹褶飘逸流动,站在蒲团上,扭动身躯,婆娑起舞。首先衣着过于开放,图案人物袒胸露肩,舞蹈表达的方式迥然不同,它是直接通过人体的曲线和肌肉的不断变化给人以美感。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温州博物馆藏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高22.4、口径9.8、腹径17.7厘米,1982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人物纹壶

      1982年,长沙窑遗址出土一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高22.4、口径9.8、腹径17.7厘米,现藏长沙市博物馆。瓷壶双系下方以模印贴花装饰舞蹈俑,其高鼻深目,穿皮靴,戴花帽,双足呈外八字形踏于圆毯上,右手将环形手鼓举于头上,左手持环形鼓于腰间,呈“球转而行,萦去来回”的动态。这种踏于球上,呈“球转而行,萦去来回”的舞蹈是一种来自于西域的舞蹈,名为胡旋舞。

唐代长沙窑褐彩青釉瓷执壶

      2012年,广州越秀区盘福路东风西路小学工地出土一件唐代长沙窑褐彩青釉瓷执壶。而类似的造型还见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唐代长沙窑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唐代长沙窑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唐 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执壶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1965年,安徽省濉溪县出土一件唐代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执壶,高23.2、腹径15.7厘米,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有小开片。喇叭形口,圆唇,鼓腹,圆饼状足。短流,曲柄,对称双耳。在流和耳下的褐斑上,饰模印贴花人物,有的吹笛,有的舞蹈,形象颇为生动。褐斑为釉下彩,是长沙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贴花也是它的特征之一。长沙窑始烧于唐而终于五代。产品行销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扬州是它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与扬州毗邻的江淮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常有长沙窑瓷器出土,且多为上乘之作。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饰人物狮纹壶 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饰人物狮纹壶 扬州博物馆藏

        除了长沙窑,唐三彩中亦见有胡腾舞形象。

四、唐代敦煌及墓葬壁画

      敦煌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壁画的下方,有一个使人移不开眼睛的舞蹈场面。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药师七佛伫立的宝台下,舞伎们脚踩小圆毯、衣带飘舞、纵横腾踏,凝视这幅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凝视画中恢弘的场面与瑰丽的色彩,仿佛真的可以重回那个繁华包容的盛唐。

       这场舞蹈是供养药师佛的,一共有两组共四名舞伎,在辉煌的灯火中,在莫高窟最庞大的乐队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她们每个人站在一块小圆毡毯上。左边的两位身穿铠甲,动作非常飒爽刚劲,头发和飘带呈自上而下翻飞的样子,仿佛是古典戏剧里武将的亮相动作。右边的两位穿着白色长裙头发,飘带和双臂似乎都在围绕着身体旋转。

       学者们猜测,左边的两位跳的是“胡腾舞”,右边的两位跳的是“胡旋舞”。这两种舞蹈都是发源于中亚诸国的舞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胡旋舞”更多连续、轻捷、快速的旋转动作,更适合女性舞者表演(不过很难想象,大胖子安禄山也很擅长胡旋舞)。“胡腾舞”重点在于高难度的腾踏跳跃动作,表现刚劲英武的视觉效果,更多男性舞者表演。在这幅壁画中,左边两位舞者虽然都是女性,但是也穿的铠甲戎装。

唐代苏思勖墓出土壁画中的胡腾舞形象

       1952年,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代苏思勖墓(745年)中,有一幅乐舞壁画。高149厘米,长约420厘米。原壁画被揭取分割成三幅。中间起舞者为胡人,高鼻深目络腮胡,头包白巾,穿长袖衫,腰系黑带,足登黄靴,其舞姿据考证是西域传入中原的胡腾舞。舞者两侧均为乐队。右有五人,前排三人跽坐,手持竖笛、七弦琴和箜篌;后排二位者,一吹排箫,一为乐队指挥。左有六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钹;后排三人,一名指挥,一握横笛,一个拍板。7这幅胡腾乐舞壁画的发现,证实了唐人对胡腾舞的描述。

五、唐代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砖雕

唐代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的浮雕胡人舞蹈者塔砖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代胡腾舞陶砖,原属于安阳修定寺塔 旧金山亚洲艺术藏唐代胡腾舞陶砖,原属于安阳修定寺塔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藏

六、带具、梳背

唐·胡腾舞纹玉鉈尾,长10.1厘米,宽5.2厘米,厚1.0厘米,西安博物院 藏 

        胡腾舞纹玉鉈尾,陕西礼泉县唐昭陵陵园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长10.5厘米,宽5.1厘米,厚0.9厘米。白玉。䤩尾呈圆首矩形,正面雕出一跳胡腾舞的男子。舞者长发卷曲,高鼻深目,面带微笑,上着圆领紧身长袖衣,腰系长裙。裙下摆饰花边,足蹬高筒靴,屈肘扬右手,左手摁于臀侧,双手均藏于袖中,右腿腾起,左腿微曲,肩披飘带,舞于圆毯之上。圆毯周饰垂索,其内阴刻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削低一层,其上钻出隧孔,以便将鞓末端与其固定在一起。

唐代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革带金带扣挞尾

       2019年,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发现一座唐代吐谷浑贵族墓葬,墓主为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中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革带金带扣挞尾,上面的纹饰为胡腾舞形象。金带铊尾G:35。长4.08、宽2.77、厚0.7厘米。圭形。边沿呈花瓣状,中间有一舞者,发梢上卷,身着紧身翻领长袖袍,腰系带,足穿长靴。扭头,右手上举,左手下屈,甩袖,右脚腾踏。衣摆随着舞者动作向上翻飞。铊尾分三层,上层为浮雕花纹的金片,中间为皮质革带,下层为素面金片。边沿有5枚小金钉,将上下两金片铆钉在革带之上。

唐代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革带金带扣挞尾纹饰中的胡腾舞

       唐代时盛行西域民族乐舞,此铊尾中的舞者身着胡服,衣袖翻飞,显然是在跳胡舞。根据其穿着服饰,以及甩袖腾踏的动作推测,此图像可能是在表现唐代颇为流行的胡腾舞。 

     除此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唐胡旋舞蚌饰片,从造型来看,应该是唐代的梳背。

七、陶、瓷俑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 胡腾舞陶俑,1950年,江苏江宁祖堂山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李昇钦陵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1950 年,南京江宁祖堂山南唐烈祖李昇钦陵出土一批陶俑,其中就有多件男女胡人舞蹈俑。男俑大眼、络腮胡,双手缩于袖中,抬足扭腰,作表演状。其身份应是宫廷中提供娱乐服务的舞伎。南唐位居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兼袭盛唐遗韵,广罗艺文英才,故歌舞称誉当时,优伶舞伎充斥宫中。此俑便是体现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唐代的胡腾舞形象相似。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 胡腾舞陶俑,1950年,江苏江宁祖堂山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李昇钦陵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舞者的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是唐代盛行的胡服,说明南唐还保留了唐代的一些时代风格。陶俑人物的塑造明显的带有装饰性,头与身体之间采用四段身材的比例,突出了头部,夸张了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但身体各部分又处理得非常协调。从他扭腰摆胯的姿态可以看出,他跳的是当时流行的胡腾舞。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 女舞陶俑,1950年,江苏江宁祖堂山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李昇钦陵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除了男舞陶俑外,还有一些女舞陶俑。脸部丰满,五官清晰,衣上罩云肩,袖口宽大,双手挥舞,反胴而舞,姿态生动。从造型来看和肢体动作来看,与男舞陶俑相似,已经无法判断是胡旋舞还是胡腾舞。

八、圆雕玉器

宋金 玉舞人 高4.7、宽1.8、厚0.6厘米 出土于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地宫 现收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地宫出土一件玉舞人,高4.7、宽1.8、厚0.6厘米。白玉,圆雕,舞人头戴尖顶帽,著圆领窄袖袍服,束带,穿靴,左手上举,右手置于胸前,折腰作翩翩起舞状,舞姿婀娜。后颈至脚部有一孔眼。此种舞人出土甚为少见,从服饰、雕工等考察,应系宋或金的作品。从整体造型来看,写唐代的胡腾舞极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这件玉舞人应该就是胡腾舞。

宋代玉舞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亦收藏有一件类似的玉舞人饰物,其动作造型与法华塔地宫相似,因此,这件玉舞人所雕刻的造型亦为胡腾舞。

辽(宋)金玉舞人正面,高2.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辽(宋)金玉舞人背面,高2.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舞人泛灰带褐泌斑器作人形,头戴两侧有鸟翅形装饰的尖顶帽,身穿大圆领、前襬高衩的袍服,腰繫嵌方形带銙的腰带,足登短靴。左手扬于耳后;右手横在腰际,长长的衣袖似因手部不断的迴转而起螺旋状的衣褶,单膝微曲、脚尖点地,另一脚则是以脚跟踩踏于荷叶之上。而此玉人五官处理的方式,为宋、金玉人所常见,故暂定此年代。

辽(宋)金玉舞人正面,高2.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三件玉舞人从造型上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唐代的胡腾舞和胡旋舞形象相符,应该就是胡腾舞和胡旋舞形象。而同时期还见于琥珀材质雕刻的圆雕胡腾舞和胡旋舞形象

九、其它

明代胡腾舞铜俑 现藏山丹县博物馆 通高13.7厘米,俑高10.5厘米,宽8厘米

        1980年9月,路易·艾黎于西安征集到一件胡腾舞铜俑。通高13.7厘米,俑高10.5厘米,宽8厘米。现藏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俑圆目钩鼻,阔嘴大耳,面带笑意。头戴尖顶小毡帽,帽尖空虚略下垂。上身穿紧身窄袖衫,下着过膝宽裙,足登长筒翘头软靴,颈后背系酒葫芦,完全是胡人的相貌和装束。舞俑右手翻飞卷袖,左手轻扬置于胯间。一足挺立于垂瓣莲托之上,另一足斜向踢出,裙摆随舞动翻卷开来,神情与舞姿极其传神。博物馆将其断代为唐代,有学者经过分析,这件胡腾舞铜俑应该是明代。

       有关北朝到五代(辽宋)时期的胡腾舞和胡旋舞的相关资料还在收集中,为了完善此类文物的资料,后续将进行补充,希望各位师友提供资料补充,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