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桥先生】《文坛百家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061406

 神州家园文学会 2023-06-14 发布于河北

开创经典作品    塑造文学辉煌 

点击上面  关注我们

知名·专业·权威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联合推送

原创·精品

刊头书法:陈宜浩先生墨宝

作者简介

石桥,行在奔七之列,痴迷唐风宋韵,为尔至死不渝。

蜀道古柏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古官驿道蜀道皇柏林群绿树阴郁,古柏参天,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沿着起伏的山峦,跨越沟壑深涧,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

古时官驿道,每县皆有,县县相连,直通帝京。然官驿道上连绵几百公里绿树复阴者,唯剑州古驿道独有之。

皇柏群起源无文字佐证。

民间传说:

古柏为刘邦沿米仓道进取西川时所植,故称“汉柏”。

又传张飞当年过南江,取巴中,后镇守阆中为太守令。为便于往来,令军民遍植柏树以標道,又称“张飞柏”。

其实巴蜀之地盛产松柏,当地人民敬松爱柏,祖祖辈辈栽培种植,世世代代保护下来。

古蜀道皇柏林的幸运,在于历朝历代对于官驿道上所植树木的保护有明令规定。

据《明产录》载:树木始分权属,不论官府民间私树,凡乱伐者,均处以盗窃罪。皇柏林群历代均属国有,各朝县令都派专人看守,具册交接。明令规定:损一枝须报县,损一株须报省,盗伐一株按律治罪。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及剑阁县至阆中县的官驿道。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

如果按传说皇柏树自三国蜀汉时张飞植柏时计,它经历了东晋元帝、唐代天宝、北宋仁宗、明朝正德等朝代广植柏树(亦夹栽他树)而成此鸿景。

由此,才铸就了巴蜀奇伟之翠云长廊。

古蜀驿道皇柏林群的主体在“翠云廊”,计九千余株。

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以剑阁古县城为起点,西至梓潼县魏城镇,北到广元市昭化,南下至阆中的三条古官驿道。

在这三条蜿蜒三百多里的道路两旁,都是身挂“国有林”号牌的苍翠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资料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和少量其它树种)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上世纪六十年代,不论是否在剑阁县境内还是邻县,所有皇柏树上均挂有剑阁县林业局所制“国有林(西、北、南)”号码牌,由剑阁县林业局设专人管护。

三百里翠云廊,其精华部分在距剑门关七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

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古柏树都在这里。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的《翠云廊》: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从此,“翠云廊”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名字。

据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驿道,在道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于皇帝出巡时遮阳避荫,同时彰显皇帝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将其路命名“皇柏大道”。

翠云廊历经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自然生长的树,以及大量人工栽植的柏,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据传,历史上剑门蜀道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驿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道宽50步三丈而树”。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代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二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因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

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

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据考证,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

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到宋代,由于风雨剥蚀,当地人又请大文人苏轼重书碑文,今碑刻仍存武连觉苑寺内。

估计翠云廊上胸径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

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做标记,但这种方法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个种数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但当时以什么树记里,史无记载。

第五次是唐代相传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沿途官府与百姓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栽補,这一举措更让翠云廊受益。这一时间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

第六次是北宋时期。

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省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

第七次是明朝。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广西人李璧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原路大量补植柏树。因而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桥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

需要特别记载的是宋代:

北宋仁宗赵祯于1025年颁布诏令:“剑门关直入益(今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是翠云廊一次大规模植柏,也是有历史可考的唯一具有皇帝详实诏令的一次奉诏植树。

以上七次植树只是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植树活动。剑门蜀道上差不多每个朝代均有植树,只是缺乏记录罢了。

古人为什么要在蜀道两侧种植这么多古柏?

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

二是以树计程,有里程碑的作用。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防止雨水冲刷路基。

四是便于修栈道就近伐木取材。

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阴避暑。

翠云廊古柏能留存至今,与历代严令保护有很大关系。自有驿道和行道树以来,老百姓便以护路爱树为己任。山区人民把修桥补路、栽桑植柏看成一种美德,也看成是为后人造福,因而也自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

历代统治者也很重视对驿道驿树的保护。

秦汉至唐就设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

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做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

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1935年,由于川陕公路的修筑,古柏损坏惨重,民众甚为痛愤。后来蒋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这一举措使公路勘探设计必须让道古柏,避免了因修公路而毁树情况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还先后三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古蜀道自陕西咸阳起,一路沿西南直至益州(今成都)。迢迢上千里,因属官驿道,故历代政府对其颇为重视,亦为每任执牧者政绩考核之一。然连绵千里之蜀道,为何川北苍苍古柏独秀而他地却毁踪灭迹?

正是历代官民的保护。“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景致才得以形成。也正是历代保护措施的实行,才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寿,更加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翠云廊,是举世无双的古老行道树,是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汗水浇灌的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象征。她不仅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护完好的中国艺术珍品,更是世界的瑰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