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种杀菌剂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应用技术

 海底丛林 2023-06-14 发布于河南

番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我国北方番茄种植以保护地为主,南方以露地为主,但随着对商品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南方保护地种植呈增长趋势。随着南方优势产区的多年种植以及适宜的温湿度气候条件,导致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其中番茄青枯病已成为危害南方地区番茄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具有分布广、危害大、损失严重等特点。雷尔氏菌通过作物根或植株伤口进入植株后定殖皮层组织,随即侵害植株的维管束组织,阻碍水分运输,导致植株的生长受到影响,继而造成植株死亡,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植株成片死亡,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青枯病菌在环境中变异较多,传播途径多样,寄主范围广,对其防治比较困难,当前市场上尚未有针对青枯病的专用特效药。目前对番茄青枯病的研究多集中在抗病品种选育、生防菌的应用、土壤消毒、抗生素类农药防治等,但化学农药防治仍是控制青枯病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而登记防治青枯病的化学药剂仅有噻森铜,无法满足农业防治需求。本试验通过开展5个市场常用杀细菌剂对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旨在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化学药剂,为番茄青枯病的化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0%噻森铜悬浮剂(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美国杜邦公司)。 

1.2 试验环境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米易县干河沟村张发仙的2个番茄大棚,其中1号棚开展灌根试验(面积650m2,番茄栽种面积500m2),2号棚开展茎叶喷雾试验(面积400m2,番茄栽种面积300m2)。番茄品种均为传奇1号红番茄,采用一垄双行栽培(株行距40cm×40cm,垄间距80cm)。土壤肥力中上,番茄为移栽后10d(2020年9月12日移栽),长势良好,试验的2个大棚上一年度青枯病和溃疡病发生较重。试验期间番茄水肥管理均匀一致。 

1.3 试验方法 

参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番茄青枯病。 

试验共设6个药剂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茎叶喷雾试验每个重复10m2,灌根试验每个重复15m2)。处理分别是: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稀释倍数800倍、1000倍;20%噻唑锌悬浮剂稀释400倍;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稀释600倍;20%噻森铜悬浮剂稀释400倍;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稀释1000倍;清水对照。 

喷雾试验:分别于2020年9月22日、9月28日和10月5日喷雾,全株茎叶喷雾,药液量675L/hm2,喷施3次,每次间隔5~7d。第1次施药时全田暂未有青枯病发生,于第3次施药后7d (10月12日)、14d(10月19日)调查各小区内全部番茄植株的发病情况。 

灌根试验:分别于2020年9月22日、9月30日和10月8日灌根,每株每次灌根药液量100mL,施用3次,每次间隔7~10d。第1次施药时全田暂未有青枯病发生,于第3次施药后7d(10月15日)、14d(10月22日)调查各小区内全部番茄植株的发病情况。 

计算病株率和防治效果:所有试验数据采用DPS18.10版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Duncan’s新复极差法)。

病株率和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对照区病株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喷雾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采用喷雾处理时,5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末次药后7d,40%春雷·噻唑锌SC稀释800倍喷雾对青枯病的防效最高,为65.59%,显著优于40%春雷·噻唑锌SC 1000倍(57.77%),极显著优于3%中生菌素WP 600倍(55.06%)、20%噻森铜SC 400倍(52.78%),而与46%氢氧化铜WG 1000倍(61.66%)、20%噻唑锌SC 400倍(59.39%)之间无显著差异;末次药后14d,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防效虽然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但仅有44.17%。整体来看,5个药剂采用叶面喷雾处理时,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一般且持效期较短,达不到防治要求。

图片

2.2 药剂灌根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采用灌根处理时,5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番茄移栽后进行药剂灌根处理,末次药后7d,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对青枯病的防效高达86.49%,极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46%氢氧化铜WG 1000倍、20%噻唑锌SC 400倍、20%噻森铜SC 400倍、40%春雷·噻唑锌SC 1000倍防效分别为75.21%、73.12%、 71.87%、69.68%,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3%中生菌素WP 600倍(61.11%);末次药后14d,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的防效为88.21%,极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40%春雷·噻唑锌SC 1000倍、20%噻唑锌SC 400倍、20%噻森铜SC 400倍、3%中生菌素WP 600倍防效分别为79.74%、78.68%、76.61%、72.80%,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46%氢氧化铜WG 1000倍(55.15%)。 

图片

另外,无论喷雾施药还是灌根施药,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药害症状,说明在测试剂量下供试药剂对番茄安全。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杀菌剂多为生物农药,有中生菌素、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其 中化学药剂仅有噻森铜。国内对于杀菌剂防治青枯病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土壤改良和生物防治尤其是生防菌的研究。生防菌虽对番茄青枯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田间防效稳定性差,不够理想,采用灌根处理,防效一般为30%~56%,离有效防控有一定差距。本研究选用了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并用2种药剂处理方法来防治番茄青枯病。从田间试验结果来看,各药剂采用灌根处理的防效,末次药后7d和14d分别为61%~87%和55%~89%,明显优于生防菌。 

从田间试验结果对比来看,无论是采用茎叶喷雾处理还是灌根处理,均以40%春雷·噻唑锌SC表现最佳,这与春雷霉素与噻唑锌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有密切关系;从2种处理方式对比来看,对于番茄青枯病的防治,灌根处理的防效明显优于茎叶喷雾处理,这与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主要是从根部入侵危害有密切关系,灌根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降低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危害。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稀释,灌根处理末次药后7d和14d的防效分别高达86.49%和88.21%,这优异的表现基于制剂中2个有效成分均具较好的内吸传导性,能从根部吸收向上传导至病部,灌根处理对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具有天然的防治优势。20%噻唑锌SC、20%噻森铜SC、3%中生菌素WP采用灌根处理对番茄青枯病也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轮换药剂使用,以延缓番茄青枯病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以上药剂的使用,推荐移栽缓苗后灌根处理,间隔7~10d,连续施用3次。

作者:徐沛东,魏方林,张蕊蕊,郭近,王益锋,许丹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