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诺韦法的时间(小说阅读)

 凯歌csto4h5aaq 2023-06-14 发布于辽宁

我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退休了,就算是个英雄,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技痒心烦,从现在起,我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四季回响”中免费辅导中小学生中文读写。有愿意学习散文、小说、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读写的孩子们可以加我“四季回响”这个公众号的“关注”,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图片

文学类文章阅读设题与答题导引:

一、散文的设题类型:

1.问题特征(形与神的关系)。

2. 散文“形”之材料特点。如“以小见大”。

3.散文的主题。(很多题目都和主题有关,答案不能遗漏)

4.散文的篇章结构。如归纳思路、情节、心理、图画等。(小说适用)

5.散文的题目特点。(形象生动、暗示主题、暗示人物、结构作用、表达技巧)(小说适用)

6. 理解散文创作的背景与创作意图,以及现实意义。(小说适用)

7.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或作用。(小说适用)

(1)其中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境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概括相关答题阅读区域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3)结构作用;

(4)赏析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8.散文中写景的特点或作用。

9.散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或作用。

10.散文的语言特点。(小说适用)

(1) 语言风格

(2)用词的准确、简明、形象、生动。用于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渲染氛围,暗示主题等。

(3)句子的语言富有意蕴,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深刻;引起读者思考。

(4)句子整散,错落有致。句式简短,富有节奏感,渲染情节的紧张等。

(5)运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6)富有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生活气息。

(7)人物对话符合人物身份。

11.散文中的“物”的内涵或作用。(小说适用)

(1)线索作用

(2)明线与暗线

(3)暗示人物命运

(4)暗示情节

(5)照应 

(6)象征某情感、某思想

(7)暗示主题

(8)渲染氛围

12.散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小说适用)

结构——呼应、线索、过渡、抑扬、悬念、伏笔、铺垫、修辞、引用、象征,...如“引用”;

(1)表达(说明)某语段内容或思想情感;

(2)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3)激发读者想象或思考;

(4)结构作用。

13.以上可以综合考察,互有交叉。

二、小说的设题类型

1.明确小说情节、人物、环境、题目、主题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1) 情节:

小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引起下文、铺垫、照应、倒/插叙、抑扬等)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照应题目。

(2) 人物:

概括该人物形象(刻画手法),衬托(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照应题目。

(3)环境:

概括环境特点,渲染情节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理),突出主题,照应题目。

(4)主题:

综合概括,探究创作目的,现实意义,启示内涵联系,文章内容,阅读经验。

(5)题目:

自拟题,讲理由,题目的效果,引起下文,构成线索。

照应下文,情节,环境,暗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的方法与作用。

3.人物刻画的手法与效果。

4.情节发展的脉络。

5.参见《散文的设题类型》。

图片

【编者寄语】
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托卡尔丘克的创作充满了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通过神话、传说和想象描写各种鬼怪神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神话。《格诺韦法的时间》是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的一篇,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上,勾勒出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生活场景,表现极其鲜明的女性立场与母性感悟。
图片
  • 【文本研析】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1一九一四年夏天,(“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在小说人物之间,给读者以客观、真实、有序的阅读体验。)
2“你是谁?”他们问。
3“我叫米哈乌·尤泽福维奇·涅别斯基。”米哈乌用俄语回答,完全符合他理应回答的方式。
4“嗯,我们这儿有一份意外的礼物要给你。”(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却说是“有一份意外的礼物要给你”,显示出沙俄士兵的傲慢与骄狂。)
5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格诺韦法的丈夫米哈乌闪进又闪出。)
(1~5段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丈夫被抓。)
6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有助于表现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
7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
8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
(“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9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
10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
11常常在礼拜六这一天,那些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走出什洛姆的酒馆来到市场,他们彼此揪住对方的长袍下摆,翻倒在地,在泥泞里打滚,滚一身污泥,脏兮兮,一副可怜相。
12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这种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13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说:“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事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6~13段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独自生活。)
14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她从桥上经过的时候,看到一个沿着河边走路的姑娘。那姑娘衣衫褴褛,赤着足。她那双光脚板勇敢地踩进了雪中,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小脚印。
15格诺韦法打了个寒噤,驻足不前。她居高临下望着那姑娘,在小手提包里为她找到了一个戈比。姑娘抬眼向上张望,她们的目光相遇。硬币落到了雪地上。(救助穷苦,相濡以沫,战乱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彼此扶持,艰难度日。)
16姑娘淡淡一笑,但这微笑里既没有感激的表示,也没有欢喜的迹象,露出的是一排又大又白的牙齿,一双妩媚的眼睛闪闪发亮。
17“这是给你的。”格诺韦法说。姑娘蹲下身子,用一根手指头温婉地从雪地里抠出那枚硬币,然后转过身子,默默地向前走去。(“衣衫褴褛,赤着足”的穷苦姑娘闪进又闪出。)
(14~17段是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救助穷苦。)
18耶什科特莱看上去似乎褪了色。一切都是黑的、白的、灰的。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
19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
20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究竟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申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
(格诺韦法看到的战争灾难与她“想象的战争”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21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卫生保健品商店、申贝尔特商店。
22本店只卖一流产品: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橄榄油、蜡烛、火柴、杀虫粉……
23“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那种毒气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24“太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25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26“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27“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28“二月。”
29“我也是二月。”
30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31“一定是上帝……”
32“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33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34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35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申贝尔特商店的女主人申贝尔特太太闪进又闪出。申贝尔特太太与格诺韦法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样,都表现了她们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
(18~35段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与结局:同病相怜。)
——摘自《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图片
  【知识建构】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碎片化叙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一个主要的创作特点是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她喜欢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的小说,并且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不仅更适合自己,也更适应现代读者碎片化的思考方式。
作家讲述着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其自身的戏剧性,扣人心弦,令读者观之难忘。《格诺韦法的时间》这部小说更像是一个文本混合体,包括许多不同的情节、相互关联的故事,像是散文式的笔记或者是私人化的日记等等。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但放在一起,却收到了奇异的效果。文中对现实的刻画与对理想的追求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贯穿全书。而使该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则是作家对'生命''感觉''经验'等领域的探索。
作家将一个个长短不一的故事组装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个个故事的主题均聚焦于人类在世界上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则基于时间的旅行。而旅行则意味着接受世界的不连续性,有时甚至是毫无逻辑联系的各种碎片。这种碎片化也体现在小说的文本结构之上——小说文本中不断出现看似完全独立的多个情节,而连结这些分散情节的主轴则是一些事关人类生存的共性话题:对伤痛和苦难的审视,对生与死的研究与探讨。
【相关试题】
1文本第23段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请参见下期公众号文章)
杀虫粉”让她联想到德国人的毒气,表现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
杀虫粉”让她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
关于“杀虫粉”的细节一方面呼应了第20段中“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的相关情节,另一方面也在情感与态度上为下文第33段格诺韦法的厌恶战争,“想要个女儿”做了必要的铺垫。
【答案解析】(请参见下期公众号文章)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语段重要细节的鉴赏能力。要解答该题,首先要十分熟悉相关细节的具体语境,其次要完整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些都是准确完整答题的前提。通常“作用”问题一般都要从表情达意与篇章结构这两个方面作答,不可偏废。篇章结构是形式范畴,要重点关注需要鉴赏的重点语段与上下文之间的呼应;表情达意是内容范畴,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提问在段落与细节,而答题却是要通观全篇,从总体上解析的。
2、作者在其诺奖获奖演说《灵性消失的时代需要温柔的力量》中说:“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温柔感知我们之间的纽带、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一致,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活相互连接。”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温柔的力量”?
【参考答案】(请参见下期公众号文章)
回避战场血腥,关注女性题材,突显女性对战争苦难的承受力;
选取孕妇形象,叙写日常生活,突出母性温柔中蕴含的坚强与乐观;
救助穷苦,相濡以沫,表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彼此扶持;
以细腻的笔触、轻盈的语言,表达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
【答案解析】(请参见下期公众号文章)
本题考查学生对超越小说文本的作家创作的整体风格的正确理解。这一题需要重点考察与深入理解的是“温柔的力量”以及“温柔的力量”的社会背景“灵性消失的时代”。为帮助答题,命题人已经对此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说明: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和相互连接。所以答题要多从女性特征、母性感悟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等角度多做思考。
反馈检测】
1、请简要赏析本文第18段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
2、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小说的一个主要创作特点。她喜欢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篇完整的小说,而这一个一个碎片化的小故事又都聚焦于人类在世界上的存在。请结合本文的相关情节梳理并列举其具体的表现。
【参考答案】(请参见下期公众号文章)
答1、
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
耶什科特莱是格诺韦法经常去采办过节用品的小镇,熟悉的小镇“似乎褪了色”,一方面是因为圣诞节前后的寒冷气候使集镇变得萧瑟暗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乱使“城市遭到破坏”,失去了往日繁华与热闹的景象;
作者描写的耶什科特莱“似乎褪了色”的景色是女主人公格诺韦法眼里的景色,这从侧面表现了诺韦法眼因战乱而失落与沮丧的心情。
答2、
不同于一般小说,《格诺韦法的时间》没有一个集中的矛盾冲突及突出的中心事件;
从“丈夫被抓”到“独自生活”,从“求助穷苦”到“同病相怜”,除线索人物女主人公格诺韦法之外,其他人物都是在小说情节中不断闪进闪出,不断出现看似独立的多个情节共同表现人类对伤痛和苦难的审视,对生死问题的探究;
小说标题“格诺韦法的时间”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格诺韦法的时间”是一条河串联起格诺韦法的人生际遇,“格诺韦法的时间”更像是一棵树,点缀着格诺韦法的喜乐哀愁。
图片
【相关链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她写下了波兰的百年孤独
当地时间下午1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备受瞩目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结果,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诺奖评委授予托卡尔丘克的理由是“她以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激情构建的叙事想象力,代表了对生活方式多种边界的跨越”。
托卡尔丘克获奖的另一大原因,是因为她是中东欧地区用母语写作的女性作家代表。今年诺奖强调了会重视非英语区的女作家。就在开奖日早些时候,诺奖评委昂得斯·奥尔森说接受媒体采访时:“我们非常有必要打开视野。我们此前的评奖一直有些'欧洲中心主义’,但现在要把视野放在全世界。以及,之前总有些男性导向,但现在我们有那么多的优秀的女性作家,所以这次评选更加激烈,范围也更广。”
托卡尔丘克获奖实至名归,很多国内读者还不了解她,但她和2017年的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一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她是2018年国际布克奖得主,在东欧与米沃什、辛波斯卡、昆德拉齐名,1987年,她发表了处女作诗集《镜子里的城市》,九年后,她凭借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获得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很快,她的长篇《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再获“尼刻奖”。就是这两部作品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盛赞她是一位“辉煌壮丽的作家”。
在国内,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曾被北京外语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易丽君由波兰语译成中文。此后《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被“后浪”出版公司出版,让托卡尔丘克再一次走入国内读者的视野。但和米沃什、昆德拉等文学巨人不同,托卡尔丘克在国内始终门庭寂寥,只是一位文学院深度读者才会阅读的小众作家。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代波兰文学在国际上的尴尬。
长久以为,当代波兰文学没有得到国际上足够的重视。米沃什出名,更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观点,他对前苏联政治的控诉,而不只是文学本身。相比之下,托卡尔丘克这样的作家社会性并不是那么强烈,和米沃什那一代生活在冷战暗影的作家不同,托卡尔丘克的文学之路崛起于后冷战时代,前苏联与铁幕的记忆已成旧日伤痕,而托卡尔丘克面对的是一个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波兰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融入以西欧为主导的欧陆资本主义秩序,但却处于边缘化的时代。托卡尔丘克的尴尬之处在于:她依靠母语写作,对祖国有着深情的眷恋,但她在国际文学上得到的认可,不得不依靠西欧文学秩序的扶持,她书写着祖国的故事,但异域的人们阅读她往往依靠的是英语,而不是最能体现她文学美感的波兰语。
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托卡尔丘克混合小说、诗歌、随笔、日记等不同文体,营造了一个梦境一般世界。但这个世界有很深的波兰意味,书中的很多村落、人物、风俗都取自波兰本土的民间故事。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作家虚构了一个叫太古的世界,那是一座远离大城市、地处森林边缘、并不特别的波兰村庄。托卡尔丘克用温柔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太古乡民的生存与死亡、快乐与忧愁,人与树木、水与鸟儿在这个世界时都是有自己丰富感官体验的生灵,他们相聚在太古,安息在太古,接受命运女神的拨弄。作家运用自然主义的笔法,抒情地展现了波兰民间的日常生活。这部小说被誉为波兰的《百年孤独》。
如易丽君教授所说:“太古的象征意义在于,人们在心灵深处都守望着一个被自己视为宇宙中心的神秘国度。在快速变革、充满历史灾难、大规模人群迁徙和边界变动的世界上,人们往往渴念某种稳定的角落,某个宁静而足以抗拒无所不在的混乱的精神家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答波兰《政治周刊》记者问时曾说,她写这部小说似乎是出自一种寻根的愿望,出自寻找自己的源头、自己的根的尝试,好使她能停泊在现实中。这是她寻找自己在历史上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托卡尔丘克继续关注生活的粘稠感。她把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陆续登场……这部小说不是线性结构,也不是观念先行,它随处涌动的是意识的捉摸不定,以及在各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人们渴求安定的内心。托卡尔丘克并不标榜自己是普鲁斯特、伍尔夫的传人,但她的写作技术深得意识流的精髓,她关注的不是表层的现实而是精神的现实,她的小说是一曲写给孤独者的安魂曲。
和莫迪亚诺相似,托卡尔丘克也在通过梦境复苏被遗忘的记忆。她所表现历史的手段并不是控诉的、高度政治化的,而是深入民间,深入日常的肌理纹路。她说:“只有那种忘却了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在那里曾是有罪或是有德行的人。因此我们不知道醒来后该怎么办——是投入地狱之火,还是投入永恒的光明生活。”
与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前辈相比,托卡尔丘克的写作更加“内向”、个人。她的文学很少有一个明显的控诉对象,她对政治保持着一个适可而止的距离。这其实代表了后冷战时代波兰一代作家的集体转变。
在冷战时期,尤其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矛盾加剧的时期,波兰文学高度政治化,爱国主义小说、反极权小说、地下小说竞相涌现,当时有一个词频繁被提及,叫“墨提宾”,出自波兰剧作家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Stanisław Witkiewicz)1932年的小说《永不满足》。“此书描写了一个精神空虚的社会,宗教失去影响,哲学深奥无用,艺术则徒具形式。一个名叫墨提宾的蒙古哲学家发明了一种人生观药,服下这种药立刻就会变得轻松快乐,所有的精神空虚都会即刻消失,那些看来永远无法解决的形而上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依靠'墨提宾’药丸的作用,小说中虚构的东方帝国战无不胜,最终统治了世界。有意味的是,所有服用'墨提宾’药的人最终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维特科维奇本人早在1939年听到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国境时,就服食安眠药自杀了。”
苏联解体后,波兰在政治上的紧张感减少了,作家开始更关注个体的问题、民间的问题。托卡尔丘克的写作体现了这个倾向,她以惊人的想象力描绘了波兰的乡野民间、自然风物,用一种温婉的笔触,超越阶层之间的成见。
我想,托卡尔丘克的写作近似于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她们的本质都是诗人,都在通过文学造梦。那里,陆地是海洋,左手的倒影是右手,那里“天国清浅”,每一个灵魂在黑夜中被召唤。
“永远不会一次就彻底死去。你的灵魂将会多次来到这里,直到找到了它寻找的东西。”对托卡尔丘克来说,文学是一种复活。
图片
  • 《母亲》参考答案:

  • 答1、

  • 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

  • ②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

  • 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

  • 反衬母亲的坚强。

  • 答2、

  • 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 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 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 图片

吴杰明:射阳县高级中学教师,射阳县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射阳县名教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秘书长,出版专著三部,发表专业论文及散文诗歌数十篇,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

广交四海宾朋,海纳八方客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