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计人的噩梦>>>SAP!

 万里潮涌 2023-06-1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说SAP是审计人的噩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做过SAP审计的也许最有发言权!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为如下几点:
1、数据导出不方便;
2、业务流程不熟悉;
3、成本核算逻辑不同;
4、存货差异处理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几点!

0   0  【首先,数据导出不方便】

审计,就需要提供数据,序时账、科目明细、科目余额、财务报表等。从金蝶/用友提取这些数据很简单,U盘一插,执行一个程序就可以导出数据,然而SAP却很难做到(虽然现在有一些企业提供这样的软件,但是能正确取数的很少)。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会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提供。
而企业财务人员,一般会手工导出,余额表、财务报表比较容易,而序时账则非常麻烦…
我们知道,SAP最大的特点就是业务和财务“实时集成”,“实时集成”体现为业务发生的同时生成记账凭证,仓库领一次料,哪怕是一颗螺丝,都会实时生成记账凭证。这和月底汇总生成记账凭证,有很大区别。所以,每月都会有大量系统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对于集团企业,凭证量可能是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
图片
有的企业,开发了序时账报表(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报表),数据量小的时候,可以导出。数据量大了,也根本无法导出。所以,财务人员无法提供,我们要理解,不是他们不想提供,而是无法提供。。。
不仅是序时账,你想要的收存货发存汇总表、采购成本表、账龄分析表什么的,这些并不是SAP交付的标准报表。如果企业没有开发相应的报表,则很难提供这些数据。靠财务人员手工去填,难度大,数据也不一定准确。
图片

0   0  【然后,业务流程不熟悉】

审计是看财务数据,为什么还要了解业务流程呢?
我们要知道,SAP是业务驱动财务的,大量的记账凭证由系统自动生成。
图片
以采购流程为例,包含四个步骤:采购下单、仓库收货、发票校验、付款清账。在仓库收货环节,系统会生成入库凭证,同时生成会计凭证“借:材料;贷:应付暂估”。如果只看会计凭证,系统中有大量这样的凭证。
这只是一类凭证,还有很多系统自动生成的凭证,这些凭证记录的是什么业务?只有熟悉业务、熟悉流程,才能理解记账凭证的含义。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采购流程,采购还包含了消耗性采购、外币采购、采购退货、寄售采购、关联交易等业务场景。对于生产业务,有离散制造、重复制造、流程制造、联合生产、按单生产、委外加工、来料加工等等。销售业务也有多种场景,一般销售、客户寄售、客户赠送、公司间销售,跨公司销售、第三方销售等等。
图片
每一种场景,都会有系统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只有掌握了业务,才能够理解记账凭证所代表的含义,进而判断是否合理。虽然企业一般不会涵盖以上所有的业务,但是对于审计人员来说,需要熟悉所有的场景,因为审计面向的不只是一家企业。
笔者之前在甲方负责SAP运维,我们聘请的外审也是国际知名机构。每到年末审计的时候,财务就会带上审计来找我,给审计人员讲SAP的逻辑。我很惊讶,SAP在中国应用了这么多年,国内使用SAP的企业也很多,审计人员对SAP却很陌生,很排斥。
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业务,他们会问,而且重复问。难道审计机构内部不做SAP的培训吗?或者说,关于SAP的审计,难道机构就没有一个标准吗?
这不仅是我的感受,很多财务都有同样的感受,审计不懂SAP,要求提供各种数据,但是又很难提供,也不好解释为什么。甚至有学员给我说,用SAP好忽悠审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说啥就是啥。。。

0   0  【再者,成本核算逻辑不同】

成本是企业的核心,也是难点、审计的重点。
为什么让企业提供成本数据这么难呢?而且,根据科目数据去反推,很多数据却对不上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SAP的成本核算原理。
先说我们熟悉的成本核算:按产品归集材料成本,月末根据费用分配表,分配制造费用,再结算到产品,如果有材料差异,按消耗比例分摊差异,计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根据结账凭证(或者通过辅助核算)可以清晰的看到产品的成本构成,以及相应的结算凭证。要看成本数据,把凭证调出来一看便知。
这个过程,相当清晰。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构成,直接可以看到数据。你可以看每月的,也可以按时间段来分析。
而SAP通过CO模块(管理会计)核算成本,这和上面讲到的核算逻辑有很大差别,成本数据在CO模块,从会计凭证,或者账上是看不出成本数据的。
图片
① 材料领用,计入工单成本,系统生成凭证,
借:生成成本-直接材料   1000.00 CNY
      贷:原材料               1000.00 CNY
此时,工单的成本是1000.00 CNY。
 成品入库,从工单转出成本,生成记账凭证,
借:产成品                             1100.00 CNY
     贷:生成成本-成本转出         1100.00 CNY
成品转出的金额,是根据入库的成品数量*成品标准价(一般都是采用标准价),此时工单的余额是-100.00CNY。
③ 生产报工时,从生产车间结转制造费用到工单,金额200.00。报工会生成CO凭证,但不会生成会计凭证,此时工单余额是100.00。
 月末,财务对工单结算,将差异转出,生成记账凭证

借:产成品差异                      100.00 CNY

     贷:生成成本-差异转出      100.00 CNY
结算后,工单余额为0。
单看记账凭证,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是1000.00,贷方是1200.00CNY,还差异200.00,这200.00在哪里呢?
实际上,当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我们会计入到车间成本中心,通过报工,分配到工单上,这个过程,由系统根据工单的工时量自动分配。所以,车间制造费用 + 生产成本科目-投入 = 生产成本-转出。
这样,从FI模块,你想看成本结转的分录,不好意思,没有。你看到的只有“借:产成品;贷:生产成本-成本转出”的分录,你想看产品的成本构成,是没有的(需要在CO模块看)。
然后从CO模块取到的产品成本,可能和科目数据对不上!是的,真的对不上!不开玩笑。。。
例如,“当期制造费用 = 当期产品中所包含的制造费用”,但是,这个公式在SAP中是不等!没错,它是不等的!因为“当期制造费用”是FI模块的数据,也就是科目的余额,而“当期产品中所包含的制造费用”是从CO模块取数的,两者口径不一样,至于为什么不等,我们在CO成本管理的课程中与详细介绍,这里不在累述!
图片
还有,产品的成本 =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 制造费用,如果取FI的科目,这个等式也不成立。所以,想要通过取会计科目数据,得到产品的成本,压根就不对,得从CO模块取数。因为,材料差异,不计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科目。
所以,你取会计科目的数据,去验证成本,去反推一些数据,是做不到的。如果只看CO模块的数据,又没有会计凭证的支撑,似乎不是很确定。

0   0  【最后,存货差异处理不一样】

如果材料采用标准价计价,就可能存在差异,差异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们知道,差异是存货的一部分,在结转成本时,根据材料的消耗情况,我们会按比例结转,会计分录为“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贷:材料差异”,假设材料是正数。这样,对于产品的材料成本,就是实际成本。
但是,对于实时集成的SAP,差异处理有很大区别。对于外企,一般采用标准成本法,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什么意思,差异属于损益的一部分,只要产生差异,都计入当期的利润。例如,采购环节的差异,生产工单结算的差异,修改材料标价形成的差异。这样,这个损益,是不是就很有意思,感觉不能体现真实的利润。例如,你修改材料标准价,将库存调高,形成负的差异,当期损益就增加了。
图片
然而,对于国内的企业,一般都启用了SAP的实际成本核算,通过Material Ledger的功能将差异还原,得到实际成本。
差异的处理,并不经过“生产成本”科目。而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从“原材料差异”到“半成品差异”,再到“产成品差异”。关于差异的处理,可以看一下“SAP软件 物料分类账”这一篇文章。
图片
所以,想要从FI模块,看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成本构成,压根就不现实,需要从CO模块取数。然而,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成本数据,都是通过记账凭证结转的,看成本数据,首先看会计凭证,方向就错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一些SAP不好审计的客观因素。那该如何审计SAP呢?先卖个关子,后续更新中。。。点个关注,不迷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