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女服务案例丨一个孤独症儿童妈妈的自我成长

 碎光见流年 2023-06-1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案例背景

案主苏女士,31岁,广东佛山人;丈夫童先生,35岁,吉林长春人。夫妻两人在广州工作生活已经有十多年,有一个6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一天,苏女士主动求助社工,称丈夫一直不承认儿子患有孤独症,夫妻两人经常因为儿子的事情发生争吵,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她曾想和丈夫离婚,但因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担忧自己和儿子以后的生活,所以一直未能采取实际行动。因为这些问题,苏女士常年焦虑,失眠严重,希望社工帮帮自己。

图片
问题及需求分析

情绪疏导需求。丈夫一直不正视儿子患有孤独症,不支持案主带儿子进行康复训练,经常和案主争吵,导致其常年压力巨大并有严重睡眠问题。儿子上小学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致使案主目前很焦虑,需要进行情绪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自我发展需求。案主多年没有工作,儿子需要她全天候悉心照料,所以她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家庭上,经济上高度依赖丈夫,自我价值感很低。因此,案主有自我发展的需求,需要引导其进行个人发展及采取相应行动,增强自我价值感。

社会支持需求。案主在广州基本上没有亲朋好友,在佛山有几个朋友,可以给予支持。朋友们同情案主的处境,经常指责她的丈夫,引发她对丈夫更多的负面情绪,加剧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案主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和弟弟均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由80多岁的外婆照顾,外婆在精神上可以支持案主。案主家庭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工一方面可以作为正式网络支持案主,另一方面也需要协助案主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改善夫妻关系的需求。案主的公公已经过世,婆婆在吉林,因孙子的病情常严厉指责儿媳,婆媳关系紧张。案主独自承担照顾儿子的重任,经常和丈夫互相指责,夫妻关系紧张,需要改善夫妻关系。

图片
指导理论

该个案主要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作为理论依据。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是远离问题导向的治疗取向,认为来访者来到治疗室并不是带着问题来寻求协助,而是已经带着解决方法,只是需要表达的机会。

在本案例中,社工首先计划协助案主探索生活中“情绪不焦虑”例外、以聚焦自我的方式缓解其焦虑情绪;其次,运用示范社交、鼓励的技巧促使案主和社区其他家庭进行沟通;再次,发现案主的优势并对其进行赞美,启发案主思考自我发展及采取行动,增强其自我价值感;最后,鼓励案主正向看待夫妻关系,以例外问句、聚焦自我、赞美、布置家庭作业、评量案主的进步等方式鼓励案主保持和丈夫的积极沟通,改善夫妻关系。

图片
服务过程
(一)缓解焦虑

个案介入之初,案主迫切期望改善焦虑情绪。社工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探索例外的方法帮助案主了解“情绪不焦虑”例外。比如,案主和儿子一起看动画片的时候情绪放松,社工就建议案主增加这样的时光来帮助自己放松情绪。另外,社工指导案主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思考这么多年来是怎么面对儿子的特别表现的。案主发现,原来自己内在有很强的动力去改变,当焦虑的时候,会不断用看书、做家务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经过引导,案主从问题导向转变为解决导向,学会聚焦在自己身上,并发现日常情绪放松的情况,找到多种方法,调动自身的力量缓解了焦虑情绪。

(二)联结外界

案主对于儿子异于常人的表现有自卑心理,一直惧怕带孩子和外界接触,导致多年来在广州基本上没有可以往来的朋友。针对这种情况,社工运用示范社交、鼓励的技巧促使案主和社区其他家庭进行沟通,拓展案主家庭的交流网络。

社工陪同案主及其儿子前往儿童公园,观察他们和其他亲子家庭的互动情况,并协助案主处理了孩子扬沙引发其他家长指责的事件。事后,社工和案主探讨在公共场合带孩子和他人交流的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他能够怎么玩,孩子做到以后用亲吻或者拥抱的方式肯定孩子,孩子没按要求做的时候用能够感受到的力度按住孩子告诉他不可以,情节严重时带离现场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注意道歉、道谢等,向孩子示范良好的社交规范。

社工陪同案主带孩子外出一次后,给案主布置了家庭作业——定期带孩子外出和其他亲子家庭进行互动。一段时间后,社工再见案主及其儿子,孩子已经没有攻击社工的行为(前几次社工上门家访,案主的儿子均会拿玩具砸社工)。案主还反馈,每周抽时间带儿子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子的性格开朗了很多,自己和其他家长有了交流,还加入了“宝妈交流群”,会和其他妈妈一起交流带孩子的点点滴滴,这对自己和孩子来说都是好的转变。

(三)自我成长

案主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母亲、丈夫、婆婆的指责很多,自我价值感很低。面谈时社工常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中赞美的方法肯定案主面对困难的韧性及持续的努力、社工观察到的案主的进步。案主表示很受震撼,无论是在原生家庭还是再生家庭,都没有人去想过自己有什么优势,也没有人像社工这样肯定过自己。社工以此为契机,和案主探讨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自我,例如是否可以运用自己照顾特殊儿童的经历去帮助其他特殊儿童家长。社工还向案主介绍了一些儿童入学谈判技巧等公益课程,帮助案主更好地提升自我。后期案主兴奋地跟社工分享,自己报了高校在职学习班和教师资格考试,为以后投身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做准备。

(四)夫妻关系改善

案主一直抗拒在改善夫妻关系上采取行动,并且总在社工面前指责丈夫。在面谈中,社工多次提醒案主要正视与丈夫关系比较淡漠的现状,并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案主去察觉生活中丈夫对自身支持的一面。然而案主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孩子的教育、照顾问题上面,对于社工布置的改善夫妻关系的家庭作业一直不配合,甚至在听了朋友的建议后,向社工倾诉要和丈夫离婚。

社工请案主正视目前与丈夫缺乏沟通的现实,并把这种现象一般化,告诉案主自己有朋友家庭情况很好,但夫妻沟通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像案主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案主的情绪才得以冷静。社工继续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中探索例外的方法从案主近期描述的情况中抓住丈夫花钱让儿子接受专业辅导这一点,引导案主去看到生活中丈夫积极、有帮助的一面。案主终于坦诚地跟社工表达,听了朋友的话以后自己确实是冲动了,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丈夫是对自己有支持的,而这种支持能够让自己更加有信心。

后期的个案工作围绕夫妻关系改善展开,社工帮助案主找到突破口以后,持续和案主探讨夫妻关系积极的一面,鼓励其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来处理夫妻冲突,多做能够有效增进夫妻感情的事情。案主积极完成社工布置的改善夫妻关系的家庭作业,能够观察到丈夫越来越多的正向行为,案主也学会用鼓励的话语鼓励丈夫的正向行为,和丈夫的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最后案主欣喜地告诉社工,和丈夫在婚姻中关系最好的状态就是现在,甚至比刚结婚时还要好。这是一个极大的成果,案主还跟社工分享了现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幸福时刻。

图片
专业反思

社工应该兼具社会性别及家庭的视角。

一方面,社工必须要有性别视角,关注妇女的权益。妇女是独立的个体,不只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不能为了家庭的利益而牺牲或者忽视妇女的利益,妇女是有资源及有能力的。由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妇女在子女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孩子的出生,因多方支持的缺乏,许多妇女被迫成为全职妈妈。这些全职妈妈既要承担照料孩子与丈夫的责任,又要面对自我角色变化带来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变化,且现实社会全职妈妈的价值一直不被重视,导致全职妈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自我价值感很低,其中养育特殊孩子的全职妈妈压力尤为巨大。

在此个案中,社工认为案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肯定案主的价值与意义,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方法唤醒案主看到自己的潜能,在增强了案主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也加强了案主的自我价值感,协助案主找到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社工也要有家庭视角,家庭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工要引导家庭成员履行好各自的责任,进而改善家庭的关系。此个案中社工始终引导案主理性看待夫妻关系,发现丈夫对案主及孩子有关心支持的一面,例如长期的经济支持,而案主却因常年跟丈夫关系紧张忽视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向社工反馈丈夫消极的一面,期望社工的认同。社工在同理案主处境的同时,保持中立及理性的态度,从案主反馈的信息不一致的地方提醒案主去看到事实的全貌,最终帮助案主改善了夫妻关系,维护了家庭稳定,增强了家庭功能,从而达成了兼顾妇女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目标。
作者:何心意 胡燕 黄丽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