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changyz001 2023-06-14 发布于河南

-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综述

毛光武12,曹亮1,严卸平2,舒文辉2,祖俊龙2,王波涛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

导读: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成矿物质沉淀。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斑岩型矿床属于同一个成矿系统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
本文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床的定义与类型划分构造背景、成矿时代、围岩蚀变、矿质沉淀机理、成矿模式及与相关矿床类型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内容提纲------
         
0 引言
1 矿床分布
2 矿床类型的划分
3 成矿地质背景
3.1 成矿时代
3.2 成矿构造
3.2 控矿构造
4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1 成矿流体性质
4.2.2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
5 浅成低温热液中金的沉淀机理
6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及成矿模式
6.1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
6.2 成矿模式
7 找矿标志
8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9 结论
---------------
         
0  引言
'浅成低温热液'一词由Lindgren(1922)提出起初用于规范流体的来源(地壳深部与岩浆-火山作用有关的流体)、成矿深度(<1.5km)、成矿温度(50200°C)压力(中等压力)认为矿床形成的温度与深度一般成正消长关系20世纪80年代,部分研究者从勘查学和成矿系列的角度出发将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深度扩大至2km温度上限放宽至320°C同时,强调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统是火山岩区地热体系的一部分,成矿热液中有大量天水的加人,成矿物质来源是含岩浆射气的热水溶液,矿石矿物在浅成环境沉淀而富集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系统地研究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主导性的命名是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等,强调火山-岩浆本身的热液系统及成矿地质环境的-低温、浅成等特点目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定义是:在浅的深度(一般<15km)、与火山-侵入岩系有关、成矿温度200-300°C(少数情况<200°C350°C)和较低压力1050MPa)条件下形成的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点是以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为主体、盐度较低,热液活动主要产于火山-次火山岩或斑岩系统的上部金的矿化与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通常在火山活动晚期出现矿化,矿化作用被约束于火山地热系统波及的区域内。因此看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包括火山岩型、次火山岩型金矿床还可以包括部分斑岩型金矿床,伴生的矿种较多,主要是银、铜、铅、锌矿床。据统计,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金资源量仅次于绿岩带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国内外矿床学界的研究热点。该类型金矿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重要成矿区带,尤其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找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表1)。近年来,随着成矿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岩矿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对该类型矿床的分类依据、矿床地化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机理、成矿模式、与碱性岩及斑岩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认识更为系统

世界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及储量

图片
本文将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床的定义与类型划分、构造背景、成矿时代、围岩蚀变、矿质沉淀机理、成矿模式及与相关矿床类型的关系进行综述。
1  矿床分布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主要分布在世界3个巨型成矿域中(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及古亚洲)其中以环太平洋带最为集中。环太平洋西带内带岛弧环境代表性矿床有日本的菱刈、中国台湾的金瓜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等矿床;外带分布于大陆边缘,代表性矿床有中国黑龙江的团结沟、吉林的五凤—五星山、辽宁的二道沟、山东的归来庄和七宝山、山西的义兴寨、河南的祁雨沟和上宫、江苏的溧水、安徽的东溪和天头山、浙江的治岭头、福建的紫金山和广西的龙头山。环太平洋东带分布于南、北美洲西部的大陆边缘火山构造活动带,有美国著名的Red MountainCripple Creek墨西哥的Guanajuato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成矿带的金矿产于内陆和大陆边缘火山岩带,代表性矿床有罗马尼亚的阿普塞尼山脉金矿、西班牙的罗达尔基拉尔金矿田、保加利亚的麦迪德斑岩铜金矿床等。古亚洲成矿域代表性矿床有俄罗斯的巴列依金矿、蒙古的塔林金矿、中国新疆的阿希金矿和石英滩金矿、大兴安岭的部分金矿床另外,少数矿床分布于克拉通的内部,如印度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两。
根据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可划分为4个成矿带晚古生代北新疆岛弧带,中生代沿中朝克拉通北部的大陆边缘带,中生代东南沿海大陆边缘带新生代台湾岛东部带。
2  矿床类型的划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多个关于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矿床类型的划分方案,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按矿石的金银比值、蚀变岩组合以及主岩类型的分类。各个矿床分类方案的地质依据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见表2

2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矿床类型划分方案

图片
B.R.Berger等根据岩浆热液组分和蚀变矿物组合,将浅成低温型金矿床划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冰长石绢云母型。但这一方案的问题在于:某些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冰长石的含量很少,但却含较多的高岭石和()明矾石,这样会给分类工作带来困难,故该方案使用不多。
J.W.Hedenquist建议,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中硫的氧化还原状态,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划分为低硫型和高硫型2类。低硫型相当于冰长石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形成高硫型相当于明矾石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液流体形成,该分类方案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以低硫型为主,高硫型较少。低硫型与高硫型金矿床不仅在成矿构造背景、成矿流体成分和性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矿物组合、矿石类型、结构构造、成矿机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
J.W.Hedenquist的分类方案判别该类型矿床十分有效。
D.R.Cooke等提出,对新发现的、缺乏研究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可采用描述性名称对其划分,即用矿石矿物、矿体产状和有鉴别意义的脉石/蚀变矿物(如明矾石、高岭石、叶腊石代表强酸性流体)及主要的含铜矿物等对其进行描述性分类。如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产于板状多孔石英中,主要特征矿物有硫砷铜矿、明矾石等,矿床类型可采用“多孔石英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硫砷铜矿明矾石矿床”的描述性名称。
3  成矿地质背景
3.1 成矿时代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与周边的火山岩带形成时代一致。在环太平洋地区,该类矿床主要发育于中渤生代的火山弧中其东带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中期—古近纪,且在晚白垩世末期矿化最为强烈;中国东部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异常强烈,成矿作用亦呈爆发趋势,成矿时代为18894Ma,主要集中于188Ma,144135Ma,127115Ma10594Ma等几个时间段;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带(岛弧带)的西南太平洋地区新生代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洋壳俯冲引发的岛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时代大多为20Ma左右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金矿成矿时代主要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古亚洲成矿带西部的中亚地区金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古生代如新疆阿希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古亚洲东部由于叠加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鄂霍茨克海闭合事件的影响成矿时代从中生代延续到新近纪更新世如俄罗斯东北部的成矿时代集中于晚侏罗世147151Ma)、早白垩世100138Ma)和新近纪更新世760Ma)
3.2 成矿构造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其特征为大规模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以及花岗岩类和斑岩的侵入流体活动发育区是成矿的最有利部位。在空间和时间上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体有关其中钾质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浅成侵入岩的关系密切多数产在克拉通地壳或岛弧地壳的浅部少数直接形成于洋壳之上个别形成于弧后的拉张环境。
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有所区别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主要产于以较陡倾角斜向俯冲、区域应力场中等、板块聚合速度较快的俯冲洋弧后环境被动大陆边缘的地堑或裂谷环境和地幔柱环境在地壳减薄、双峰式火山作用的晚期成矿它既具有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成矿属性又表现出与地幔柱环境有关的成矿特征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则发育在以中等倾角垂直俯冲形式、弱压性或压扭性区域应力场、板块会聚速度快的大洋岛弧环境。
3.3 控矿构造
在地质历史时期岛弧和大陆边缘(多为弧后张裂带)的火山活动比较普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常产于该类地区区域性深大断裂与火山机构的复合部位。如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区金矿床有直接受火山口弧形、放射状断裂以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的矿床也有受火山口环形边界、隐爆角砾岩筒、(富硅质)火山穹窿或火山构造洼地、火山机构的次级构造控制的矿床。其他地区还有受层面构造(包括岩性界面和不整合面)控制的矿床如日本的菱刈金矿。
有些学者认为在浅成低温成矿体系的火山机构中热液活动主要与火山稍晚阶段的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时间上要晚于破火山口的形成。环状断裂为后期热液系统提供极佳的流体通道。区域性断裂在引导热液运移及矿体就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矿物质往往在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次级构造中定位并形成工业矿体含矿火山机构几乎总是分布在区域断裂弯曲或不同方向断裂交汇的部位。
岛弧带矿床多产于破火山口构造中产于线型背斜和火山穹隆中的并不多见;陆内火山岩带矿床多产在构造倾伏的破火山口中陆缘火山带矿床则产于正向或负向火山机构中高硫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而低硫型矿床则多产于张性环境下。
4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床地质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在时空上多与陆相火山岩伴生并与次火山岩体有关由于低硫型LS)与高硫型HS)矿床的产出背景不同,二者在矿体形态、结构构造、形成深度、矿物组成、围岩蚀变、金属矿物组合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表3)。

3 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对比

图片
大部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矿体发育在某一水平之上在此水平以下矿脉的矿石矿物骤然减少而脉石矿物则不发生此类变化;在同一矿床中(金银)/贱金属的比值在矿体上部高于下部有些矿床显示银/金比值从矿体中心向外有增大趋势。部分浅成低温金矿床的热液系统呈“似蘑菇状”矿体上方靠近地表处(深度<50m)有时存在盖帽状堆积称之为浅部高级泥化带
低硫型矿床的浅部高级泥化带(酸性淋滤蚀变带)主要由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也可含高岭石和明矾石;高硫型矿床的酸性淋滤蚀变带主要表现为多孔状硅化。蚀变矿物组合以流体通道为中心,有一定空间分带性:温度300°C的部分为伊利石混层绿泥石非膨胀绿泥石组合温度200300°C的部分为混层伊利石+膨胀绿泥石组合。
我国不同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在垂向上存在分带现象或可构成一成矿系列。2000m的深度范围内,自深部至浅部,其矿化类型大致为:-/-金矿床/金(银)矿床-银矿床/银多金属矿床--银矿床。相当一部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对赋矿围岩不具有选择性,矿床的围岩是随机的,金矿地质产状往往取决于深部侵入体的位置和大小
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1 成矿流体性质
Heinrich等对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该类型矿床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缺乏H2O-CO2包裹体(富含C02三相包裹体),偶含子矿物;成矿流体以H2OC02为主,含少量的CH4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为K+Na+,Ca2+,Mg2+,阴离子主要为Cl-,F-,S04-其中KS的含量很高。流体包裹体中包裹体气液比变化较大在相似温度下的异相均一现象常见暗示普遍存在流体沸腾现象。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偏低的盐度个别矿床由于石盐子矿物的存在会造成盐度偏高现象;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一般<300°C但也有部分矿床存在高温流体活动如中国紫金山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达400°C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中成矿流体的盐度、氧化还原性及pH值等存在差异在低硫型金矿床早期成矿流体中岩浆组分较少,盐度低,还原性与主岩接近平衡pH处于中性,相对富含挥发分,但通常受深部侵入岩的驱动高硫型金矿床早期阶段成矿流体具有较强的酸性和氧化性,但随着时间变化酸性逐渐减弱,且更趋还原性,在成矿过程中岩浆组分一直具有重要作用,但整体上呈岩浆水逐渐减少、大气降水逐渐增多的演化趋势。
4.2.2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Au,Ag,CuPb,Zn等)具多来源性。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属成矿元素来自上地壳,由循环到深部的地下水与源区岩石发生水岩反应,将岩石中的金属元素萃取出来;硫来自深部的岩浆流体或深循环的地下水经过的围岩(火山岩),加拿大Shasta金银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大气水与围岩(火山岩)的水岩反应,部分来自岩浆释气作用。部分矿床的铅同位素特征与矿区的火山岩极为接近,推测铅同位素可能与火山岩或岩浆流体密切相关,也有可能来自于基底岩系锶同位素特征亦可印证成矿元素的多源性既有来自不同程度混合的岩浆,也有源自基底的变质溶液关于金的来源,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地壳岩石因碰撞或岛弧迁移而沉入地幔的岩石圈板片部分熔融,导致地幔中的硫化物氧化,释放出Au元素
在大规模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初始流体来源于含水的岩浆,为单一相的富AuCu等成矿元素的高温、低盐度、中等密度的富气流体;不同的成矿元素和载矿元素在34km深处3080MPa通过相分离进入不同性质的流体,其中具有很强载矿能力的富挥发硫的气液相流体在成矿中对形成特定矿化类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升的低-中等盐度的气相流体与具有相同成分的液相流体混溶,温度从500°C降至350°C以下,此时大量的铜、铁硫化物沉淀。由于盐度和黏度较低,气相流体(酸性)持续上升,在斑岩体上部形成广泛的泥化蚀变。含矿流体在含水的岩浆房冷却加压过程中,气相流体收缩形成低盐度中低温液相流体,富挥发硫的气体在水盐体系的两相界面以上可转变为液体,将成矿元素Au等运移至浅部,由于大气水的混合或流体沸腾、去硫作用,导致金的沉淀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5  浅成低温热液中金的沉淀机理
浅成低温热液中金的沉淀问题是成矿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多认为,金的沉淀与含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冷凝(温度下降)、流体沸腾、流体混合以及与围岩反应等因素有关;其他因素,如去硫作用(贱金属与H2S反应)、围岩硫化作用以及还原的富硫含盐流体与还原的亏硫稀流体等温混合等在成矿过程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成矿构造背景不同,两者的成矿机理也有差异。
(1)低硫型金沉淀机理。该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含有来自岩浆的挥发分硫和碳,硫化氢是其成矿流体的主要含硫物质,酸碱度近中性。文献表明,低硫型金矿金的沉淀主要原因是受流体沸腾作用影响,沸腾沉淀机制为Au(HS)-2H+0.5H2Au+2H2S沸腾期间的去气(如H2S/H2Te,Te2,H2O作用可加剧低硫型金矿床贵金属金银和贱金属硫化物的沉淀CO2H2S浓度的升高会增加初始沸腾的深度,低硫型金矿流体的混合仅限于热液系统晚期的崩塌阶段,只产生不含矿的碳酸盐或硫酸盐。
(2)高硫型金沉淀机理。通过高硫型金矿床残余石英和深成泥化蚀变(石英-明矾石-高岭石-叶腊石)的研究认为,高硫型矿床与碱性岩浆去气作用关系密切,其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岩浆中二氧化硫成分分解成不等量的硫酸和硫化氢,成矿流体则以极端酸性pH<2和氧化m(SO2-4>>(H2S)为特征流体混合是主导的影响因素,流体混合沉淀机制为:AuHS-2+8H2O←Au+2SO24-+7.50H2Arribas等认为高硫型金矿中金不仅可呈Au(Cl-2络合物形式运移还可呈二硫化物络合物Au(HS-2形式运移据此提出了两阶段模式含酸岩浆的去气作用产生的气体(如H2SH2O)与大气水混合形成可低度溶解金的酸性硫酸盐流体;来自下部的岩浆迁移到上部蚀变带中形成热的、酸性含盐的、携带金(以Au(Cl-2络合物形式)的流体这种流体遇到低温大气水的混合作用,使流体稀释、冷却和/pH值增加,可能导致其中大量金从流体中沉淀出来。或者蒸汽相岩浆中最初分离出来的金金属带电气体与热的地下水混合,形成一种含金Au(HS-2)的低盐度流体,金可能由于沸腾沉淀,也有可能流体混合导致氧化并在地表富集沉淀;如果此类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混入了硫化物,如铜、铁的硫化物等,金甚至可从其不饱和的流体中沉淀出来。
6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及成矿模式
6.1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在矿床成因、形成时间和赋存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相关性
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与斑岩矿化之间具有成因联系高硫型矿床是斑岩铜矿热液系统在浅部的表现。二者具有空间上大体叠置的构造环境,斑岩型铜矿系统上部火山岩段泥化蚀变带内,发育有含硫砷铜矿块状硫化物矿脉(高硫型)及更浅部的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脉(低硫型)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成矿系列对菲律宾Far Southeast斑岩铜金矿及其上部Lepanto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研究表明Far Southeast斑岩铜金矿、Lepanto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和位于几千米之外的低硫型金银矿床之间具有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成矿系统(图1)。
图片

1 菲律宾勒班陀浅成低温热液型与下伏远东南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关系

1.Bato组英安岩;2.石英闪长玢岩;3.Imbanguila组英安岩;4.青磐岩化/未蚀变火山碎屑岩;5块状/多孔状石英;6石英-明矾石;7叶腊石-硬水铝石-高岭石族;8绿泥石±绢云母;9浅成低温热液型铜-(w(Cu)2.5%);10.斑岩型铜-(w(Cu)1.0%)

         
我国也有不少论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与斑岩矿床之间关系的报道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向深部可以转变或过渡为斑岩型矿床,深部侵入体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和物质来源,高硫型矿床与侵入体之间可以通过岩脉或岩颈直接连通而低硫型矿床与侵入岩之间可以相隔一定距离并提出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热泉)与斑岩成矿作用的关系可用成矿系列或成矿系统思想考虑。如我国福建紫金山矿田,其下部发育中寮斑岩铜矿,上部发育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旁侧火山盆地边缘发育碧田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形成一个以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为中心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6.2 成矿模式
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在热液流体来源和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成矿模式具代表性的是Hollister建立的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模式(2)该模式与Buchanan等建立的“墨西哥瓜纳华托等矿床综合性浅成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模式”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该模式简述如下:在成矿过程中,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流体向下运移逐渐被加热并萃取围岩中的钾、钠氯化物及成矿金属元素,形成的低盐度成矿热液在深部热源的驱动下沿断裂系统向上迁移,在地表浅部<1.5km处发生沸腾,形成一个处在沸腾面以上的漏斗状构造系统由下部大脉和上部小脉-网脉组成的构造体系。在沸腾面以下形成贱金属矿床,在沸腾面以上形成贵金属矿床及蚀变矿物的垂直-水平分带其中富矿带的矿脉主要呈陡倾斜产出,也有向角砾岩筒方向缓倾斜的;贱金属带中矿脉构造通常为单脉状或细网脉状而不是角砾岩状。在富矿带附近,贱金属带中Pb/Zn比值较高,当铜以黄铜矿形式存在时Cu/(Pb+Zn)比值也趋向于增大。大多数的贱金属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几乎没有贵金属的绿泥石和含氧化铁的石英脉远离矿脉,黄铁矿一般不存在。该模式将矿物分带、蚀变分带与矿床成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片

2 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模式

在环太平洋成矿域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化成矿模型和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型中作者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出完整的成矿系统理想概念模式,即由下至上依次为:斑岩型矿床、石英硫化物型金银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模型中认定,斑岩体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形成提供热能和部分成矿流体,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深部为斑岩体及有关矿化。
在等温退缩-蒸气收缩模式蒸气冷却收缩模式中(3)深部熔浆的单相蒸气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分离出大量低盐度的富H2S,SO2,Cu,AsAu等和少量富FeCl2卤水的含水蒸气,随着冷却收缩的进行,高温蒸气中H2S/Fe的摩尔比增大黄铁矿发生沉淀,形成贫铁富硫的低盐度液相流体热液流体在较低温度下(甚至<300°C)能携带高浓度的金迁移至浅成低温环境。此类流体以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蚀变带为通道沿构造破碎带和岩相界面侧向迁移发生高级泥化或流体沸腾、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等方式导致铜、金等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一系列蚀变。这两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高硫型金矿在空间和时间上与斑岩成矿体系的共生关系、成因联系以及斑岩型矿床中广泛出现的钾化、绢云母化和泥化蚀变带上叠加有较晚的高级泥化蚀变带(石英-明矾石)的现象。
图片

图片

3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蒸气冷却收缩成矿模式

1.高级泥化带(石英-明矶石化);2.千枚岩化带(绢云母-黄铁矿士黏土化);3.Cu-Fe硫化物与钾化;4.弱钾化(士磁铁矿化);55固结斑岩体(±青磐岩化);6部分熔融岩浆

与碱性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模式包括4个阶段:后弧或碰撞期后软流圈熔融裂谷作用阶段、碱性岩浆上侵阶段、岩浆热液形成碱质类斑岩型铜钼金矿化阶段和破火山口形成-浅成热液阶段该模式认为俯冲期间或俯冲期后形成于岛弧区张性环境的碱性岩对成矿有利,其中氧化的、富含水和卤素的富钾质碱性岩浆可携带大量金等成矿物质,通过岩浆脱挥发分作用,金作为氯化物的络合物而进入挥发相,主要在破火山口形成阶段富含挥发分的热液流体沿破火山深部断裂构造系统快速上升,在地表附近与大气还原水混合,从而出现金的沉淀和富集,在浅部有利地质环境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近年来也有学者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卡林型金矿对比认为二者同属低温热液型矿床,除了它们的主岩不同,两类矿床构造背景、成矿流体及温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这与Hollister等建立的沉积岩中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模式具有相似之处
总之,运用成矿系统思想,加强相关矿床类型之间时空及成因联系的对比研究,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勘查时将其深部或附近的斑岩型等相关类型金属矿床的勘查统一考虑,对扩大找矿领域、提高勘查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7  找矿标志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除流体性质、成矿温度、矿床成因、成矿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极受重视以外,研究者们为给找矿勘查提供较为直接的依据就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
(1)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存在其深部可能是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在区;反之,有斑岩型矿床的存在其上部或外围有可能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二者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可互为找矿标志。
(2)岛弧和大陆边缘(弧后扩张带)区域、破火山口中火山角砾岩带或火山期后坍塌形成的弧形断裂区域性断裂或先前喷发破火山口周边放射性断裂的交汇部位,往往是该类型矿床的有利产出部位。
(3)区域火山岩和侵入岩发育的地区地热系统发育,其中陆相中酸性及富碱火山岩区、火山岩区角砾岩筒、基底上的火山构造洼地以及隆起结晶基底的上升断块边缘是有利的找矿部位。
(4)可根据低pH值的蚀变矿物(如明矶石、绢云母、伊利石、冰长石、蒙脱石、埃洛石、高岭土以及其他黏土矿物)组合的分布范围与下伏矿体的大小比例关系来确定矿化远景的范围而表生黑色锰帽、近矿的围岩蚀变(冰长石化、硅化、明矾石化、类夕卡岩化)、金银矿化等是找矿的特征性标志泥化蚀变是矿体外围的蚀变,分布范围大,易于识别,也可作为一种中远程找矿标志。
5)用航磁测量、井中重力测量、CSAMT电阻率测量和火山岩区放射性测量获得的放射性增强区(热液蚀变产生钾化富集所致)、磁力低值异常区(热液蚀变作用所致)、低阻异常(矿化或黏土化蚀变所致)、高阻异常区(矿化或硅化引起)和高重力异常区是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找矿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
6)火山岩区蚀变富集元素K,Na,Ca,Mg,Si是热液蚀变带的标志化探测量存在元素如AuAs,SbHg富集区,次生晕w(Au>300X10-9是潜在矿化的热液系统地球化学标志。
8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三大成矿域均通过我国境内,近年来也发现了一批代表性矿床,如阿希金矿、石英滩金矿、天头山金矿、义兴寨金矿、归来庄金矿、紫金山金铜矿和金瓜石金矿等,为该类矿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证据。目前我国已知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在规模和储量上均与国外同类型典型矿床具有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该类型金矿成矿理论的研究,因此今后应加强该类金矿的研究和找矿工作。
涂光炽、刘连登等吴国学等、Heden-quist、毛景文等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作了较深入研究认为该类型金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环境且受板块碰撞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拉张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控制。由于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导致学界在该类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方面存在一定争议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类矿床地球动力学环境的研究从宏观上更清楚地认识此类矿床。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矿床存在一定的时空叠置关系但两类矿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流体转变过程等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是否为同一成矿热液系统不同阶段的产物?还是同一热液系统的同时异位产物?抑或是两套独立的热液系统演化产物的叠置?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热液系统碱性岩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是否为同源岩浆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均有待今后随着勘探深度的加大、地物化遥测量技术方法的改进、岩矿测试精度的提高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更有价值的地质细节、更具说服力的地质证据在全新的综合信息平台上以矿床系列-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进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铜金矿的时空关系、成矿模式以及有效找矿标志的大尺度精细研究。
9  结论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为高硫型和低硫型2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和古亚洲(中亚—蒙古)3个成矿域以环太平洋成矿域最为集中;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少数形成于晚古生代或更老的时代;该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大陆边缘、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岩浆带;矿体以脉状(细脉-大脉)为主次为浸染状、层状、透镜状等;赋矿围岩主要为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同时代的火山沉积岩以中酸性(安山岩类和英安岩类)岩石为主有时也产在基底岩系中;成矿与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密切相关矿床受各类火山构造(古火山口、破火山机构、火山角砾岩筒)的控制;成矿温度较低(一般<300°C);盐度较低(一般<10%个别>10%);低硫型金矿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冰长石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高硫型金矿则以硅化、高级泥化、明矾石化和青磐岩化为特征;低硫型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可能有部分岩浆水加入金的沉淀受流体沸腾的影响较大高硫型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及其他流体为辅金的沉淀受流体混合的影响较大;已有研究表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矿床之间存在成因联系今后要以成矿系列-成矿系统理论指导找矿。
致谢本文由中国冶金地质二局福建东鑫矿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朱玉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予以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原文来源:地质找矿论丛. 2015年3月:121-132.30卷 第1
导读评论和排版整理等《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