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梗后保护心功能,要防心肌内出血!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关怀敏等综述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急性心梗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半数以上患者远端冠状动脉微循环未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增加不良预后风险。

而心肌内出血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最严重的类型,并可维持数月,严重时可发生心肌内血肿,甚至心肌穿孔。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怀敏、张磊介绍,很多研究显示,无心肌再灌注治疗,就无心肌内出血发生。

近期有研究发现,心肌内出血可扩大心梗面积,是心梗面积的重要决定因素,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心肌内出血,主要是因为微血管结构及功能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外渗至血管外组织间质区域。

心肌内出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影响了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心脏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无创诊断技术手段诊断心肌内出血的“金标准”。

常用的 T1、T2及 T2* 等扫描序列均可用于诊断 IMH,但不同序列在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中敏感性略有差异,目前认为 T2* 序列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更适合用于诊断 IMH。

目前研究发现,心肌内出血可在介入后4~12 h 后发生,在 1 周时达到高峰,动物模型与磁共振扫描结果均得出一致结果。

心梗后PCI后心肌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冠脉闭塞时间、前壁心梗、高血糖、吸烟、围术期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动物实验显示,冠脉闭塞时间≥ 45 min后再灌注治疗,心肌内出血较为明显,而闭塞时间<30 min 时未发现心肌内出血。

对于预防心梗PCI后心肌内出血,基础实验研究显示,积极预防细胞缺血后炎症反应、保护冠脉微血管、治疗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改变再灌注治疗的方法有一定作用。

此外,还有些治疗策略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比如延迟支架置入、STEMI 患者早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应用APT102、直接PCI前或再灌注开始时应用阻止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的药物、靶血管远端缺血预处理等。

作者认为,应提倡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有针对性的个体优化方案,并对高危患者进行靶向治疗。

另外,EURO-ICE研究正试图通过向冠脉内注入冷盐水,使缺血-再灌注区域降温,进行心肌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