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致中国心血管病高发!阜外李建军等综述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近期,阜外医院李建军等回顾分析了近几十年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及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和管理情况。

作者表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仍在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中国超过40%的死亡可归因于心血管病。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病的的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5013万,增加到2019年的1.2亿,增加了一倍多。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几乎翻倍,从1990年的242万增加到2019年的458万。

1990~2019年中国及高收入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比较

作者表示,为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国家和组织层面采取全局战略,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

文章采用了心脏代谢风险的概念,来涵盖与心血管病终生风险相关的广泛的相互关联的风险因素。作者认为,这一理念与新医学专业——心血管代谢医学相一致,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

心脏代谢风险的理论基础是,由行为因素改变可导致健康状况改变并与之相互作用,在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糖代谢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可相互影响,超重或肥胖的人,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代谢异常的风险很高。

在分子水平上,这些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志是促炎分子(以C反应蛋白为代表)、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同时增加,这可能导致代谢失调、全身炎症、氧化应激,并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

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交互网络

李建军等也呼吁,医务人员和顶级医院应带头成立心脏代谢医学组织,所有的三级医院和社区应采取措施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疾病。

肥胖和腹型肥胖

过去几十年内,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显著升高。根据中国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超重:24~28;肥胖:≥28),199220022015~2019年,中国的超重率分别为16.4%22.8%34.3%,肥胖率分别为 3.6%7.1%16.4%,大多数为中度肥胖。

过去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面临着与城市相同的肥胖危机。

1992~2002年,中国年轻成年人(18~44岁)尤其年轻男士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长最明显。

除了平均BMI呈增加趋势外,国人腰围也越来越大,1993年为76 cm2015~2018年已增加至83.4~83.5 cm

因此,腹型肥胖患病率也越来越高,199320072015~2018年分别为20.2%25.9%35.4%~46.9%

2007~2017年,我国农村地区腹型肥胖增幅最大,2017年患病率已超过城市。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十倍以上,从1980年的0.67%升高至2018年的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从2007~2008年的15.5%,至2018年升高到38.1%

中国糖尿病患者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年轻发病(40岁以前)、体重指数较低、糖耐量受损比空腹血糖受损更常见。

2010年,中国约2/3的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仅25.8%的糖尿病患者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其中仅39.7%达到血糖控制目标。2013年和2018年的糖尿病管理情况仍然较差,2013年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仅36.5%32.2%49.2%2018年分别为36.7%32.9%50.1%。在农村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糖尿病诊断和管理的不足尤为严重。

而在美国,2014年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达到了86.8%82.5%58.8%

血脂异常

InterASIA研究显示,2000~2001年,中国35~74岁成年人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53.6%

2014~2019年的研究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3.8%~43%,高甘油三酯血症(16.9%~22.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5.6%~19.9%)比高胆固醇血症(7.1%~11.3%)、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4.0%~8.1%)更常见。

1980~2018年,中国男士和女士的平均胆固醇水平均从4.1 mmol/L分别升高至4.6 mmol/L4.7 mmol/L,而同时期美国的平均胆固醇水平则明显下降。

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升高,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或行动。

2000~2001年,中国男性血脂异常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仅为8.8%3.5%1.9%,女性患者中则分别为7.5%3.4%1.5%

2011~2019年,情况略有改善,但仍远未达到满意状态。不同研究显示,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19.6%~64.0%,总人群和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中治疗率分别为13.2%~39.3%5.5%~42.1%,控制率则分别为4.6%~25.8%19.9%~42.9%

他汀是我国应用的主要降脂药物,但仅49.7%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他汀,10.2%有血脂康,限制了这些药物的广泛应用。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1991年至2012~2015年,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从15.3%~15.7%升高至23.2%~25.6%,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从30.1%升高至43.1%

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升高最显著,年轻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比例也令人担忧,2015年,我国18~39岁、40~59岁人群中患病率分别为10.3%28.7%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同样也很低。2012~2017年,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7.2%~56.1%22.9%~46.8%5.7%~20.3%

尽管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联合应用降压药物来达到降压目标,但仅18.5%~31.7%的患者接受≥2种降压药物治疗,钙拮抗剂应用得最多。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μmol/L)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兴心血管危险因素。

在中国,其患病率不断升高,1990~20052006~20122014~2021年分别为22.7%29.6%37.2%

随着年龄增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病率升高,男士、农村居民、北方居民中更常见。

高尿酸血症

2001年,中国高尿酸血症(男士和女士血尿酸分别>7.0 mg/dl>5.7 mg/dl)患病率为8.5%,到2017年升高至18.4%

男士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C反应蛋白水平

2009年,21.3%的中国人血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0~10 mg/L)。

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临床研究

过去数十年,我国开展了许多关于危险因素管理和心血管病预防的临床研究,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为我国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大庆糖尿病研究是首个证实对糖耐量受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心血管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卒中预防一级试验CSPPT表明,补充叶酸可预防心血管病;

中国代盐和卒中研究(SSaSS)则发现,用代盐替代普通食盐,是一种经济高效、可广泛推广的心血管病预防策略;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表明,在有心梗病史的患者中,血脂康在改善血脂指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应对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的策略

李建军等指出,遏制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首先,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资源分配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已将健康问题纳入十四五计划,并发布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和计划,为“健康中国”作出了巨大努力。

其次,我国的医疗保健系统结构需要改变。由于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常常共存且密切相关,我国需要建立由不同专科医生组成的、协作良好的多学科系统。

这种需求促使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顶级医院成立了心脏代谢医学组织。此外,所有的三级医院和社区应采取措施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疾病。

第三,政府需要与企业合作,促进对健康食物的供应,劝阻对不健康食物的消费,促进工作场所和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继续加强烟草危害方面的教育,在公共场所实施严格的禁烟令。

之前,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不合理膳食、缺

乏身体活动、吸烟、过量饮酒等,是心血管代谢疾病急剧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四,我国仍然需要开展长期随访的全国性、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和临床试验,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疾病进程和预后,特别是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危险因素,为中国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来源:
[1]JianJun Li, HuiHui Liu, Sha Li. Landscape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22, 21: 113. 【原文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