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从小不被家里重视、遭受情感忽视的女孩,如何拨开抑郁迷雾,觉醒真实自我。

 郁金香抗抑郁 2023-06-14 发布于浙江
插图来源 Mimochai

今日导读  

   一个个体走出抑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备受痛苦的心灵最终得以拨开重重迷雾,重建自我,重新活出生命、并绽放自我的过程。

   每个个体的使命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需要学习和突破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在生命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任务,而能够破解这一难题的,最终也只有我们自己。

    对今天故事中的女孩来说,接纳童年因为女孩身份遭受的情感忽视,明白自己的存在就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从此只为自己而活,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再讨好别人来获得爱和关注,就是她在走过这段抑郁旅途后,获得的宝贵的礼物。

   而你的任务又是什么呢?你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哪里?你所经历的伤痛想要提醒你什么?希望这位女孩的故事,能够启发深陷抑郁中的你,也能勇敢探索自己的道路。

这是《郁金香》的第327个郁友故事

我抑郁的经过:从小学开始痛苦的积累

大家好,我叫可可,今天,我想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抗郁经历。

从我确诊抑郁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年半了。但是按我的自我认知,我的情绪问题,早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算起来到现在,至今也已经十多年了。

小学的时候,我曾痛苦到用头撞墙,只因生理上的痛苦能转移我心里的痛苦。

高中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很正常的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做手术的老师,结果在人群里,我突然感到一阵无来由的恐惧,于是在和同伴打了招呼以后,我落荒而逃。

真正确诊抑郁是在我读大学期间,那会儿,因为恐惧与人交流,我几天没有吃任何东西,也不接任何人电话。

在确诊后,很明显的复发我经历过两次,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从积极到消极、从平静到焦虑的转变过程。

在其中一次复发期间,我虽然自我感觉尚好,不用吃药也不会情绪激动,但其实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到了饭点吃饭并不是因为我饿了,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得吃饭才不会饿死;我很少和人说话;记忆力衰退;想做什么都很容易困,就算是曾经我特别喜欢可以废寝忘食投入做的事,也一样失去了兴趣;会突然眼泪直流。

我总和别人说,我感觉这些年的我,就像是在拿积木搭房子,然而重建自我的过程是如此艰难,就算我再小心翼翼,搭了再久,也很容易一下子被摧毁。

重建,失败;再重建,再失败;再重建,再失败……这个过程一度让我很绝望,所以有段时间干脆我就站在一堆废墟里,不想再建了。

我抑郁的原因:身为女孩的被忽视

知道我抑郁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抑郁?”

家庭、学习、恋爱、工作......反正,我总得至少说一个明确的理由,问问题的人才会满意地离开,好像TA找到了抑郁的关键信息。

其实我想说,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原因,我看了很多抑郁相关的资料,也找不到确切的影响因素,每个人都可能不同。

于是,我开始探究自己抑郁的真正原因。

回想起来,虽然我在高中毕业前,成绩都还可以,又因为学习努力经常被老师表扬,但老师口中“她不是因为聪明,而只是努力,你们谁都可以做到”的说法,让我有一种自己其实很笨的自卑感,也有一种害怕会被超越,会被抛弃的恐惧感。

再往前追溯,我的家庭扎根农村,继而到城市飘泊,我还有一个亲哥哥,父母常常为了生计吵架。

爸妈总会说是为了我和哥哥才勉强维持家庭,又因为我是女孩,所以,我的出生不被大多数长辈期待、欢喜,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也因为自己的女孩身份,父母对我的关注总比哥哥也少。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在这个家里,我是多余的,是累赘,于是,我很自然地就会想:“是不是没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

后来,大概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当我拿着高分的卷子回家,父母就会高兴,就会笑,好像这样就能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于是,为了获得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为了维系家庭的和睦,我一直非常努力的学习。

而在其他大部分时候,他们对我总是淡淡的,他们总说我容易害羞,不爱说话,朋友不多。这种时候,我会在他们的神态里读到羡慕,他们羡慕别家小孩可以活泼开朗。

于是小小的我就明白了,原来父母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当我表现优秀的时候,他们就给爱给得多一些;而我陷入低谷的时候,如果自己走不出来,他们给的爱就少一些。

都说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的童年,却是在忧虑父母的关系、和奋力表现已期获得父母的关爱中度过的,我想不通,他们过得那么不开心,为什么不分开,我不想成为累赘,不想成为他们寻找幸福的阻力。

在学校和家庭里,我受到的是双重压抑。

当我努力了,做好了,在大人满意的神情后,却往往总是伴随着“敲打”:他们要我做得更好一点,更加符合他们的期待。

但是,欲壑难填啊!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做到大人的要求,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说法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活在别人期待里,真的很累很累。

而当这个别人,不是陌生人,是生养我的父母,是对我细心教导的老师的时候,我会更加容易自我厌恶。

因为这份压力,这个矛盾,我无法向外发泄,我只能伤害自己,向内攻击久了,就形成了抑郁。

而对于“爱”的强烈渴望,让我在与人相处时,会不自觉地讨好对方,甚至为此委屈自己。

从抑郁症确诊开始,我就了解到,病患一定要按时吃药,不能随便停药。但是,因为所有人都期待我“快点好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症状稍微好转的时候,就和医生要求减药、停药。第一次发作,我只吃了两个月的药,就减到停药了。

但其实,我心里的自我厌恶感一直没有减轻,甚至因为生病,更加加深了。

因为我父亲有抑郁症,还是每年都复发的那种,所以,停药后我一直很恐惧复发,但真是你越怕什么越来什么,第一次发病后,我过了一年表面上平平稳稳、努力上进,但实际压抑自我、内心茫然的生活,果不其然,不久后,我的抑郁就复发了。

而且,曾经陪着我,说要和我一起抗抑郁的男朋友,因为受不了我抑郁的反复,也选择和我分手做普通朋友了。我们相处99%很甜很舒服,但是抑郁是那1%的苦。苦到无法接受。

我的家人也并不理解抑郁症,觉得我只是想多了所以不开心,家人还会埋怨我“变了”,没以前那么懂事了,但没人知道,我内心的挣扎。

我抑郁的康复:不断寻求帮助、探索自我

都说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是的,最终拯救我的,还是我自己。

总结我康复的主要原因,我分成了四个方面。

1、找到互助团体

在我抑郁复发后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四处寻找解决的办法。后来,在一个匿名APP里,我看到有个女孩说她感觉自己好了很多,生活又充满阳光了,我问她治愈的方法,她推荐了郁金香给我。

她说,这里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她参加过线下聚会,觉得氛围很好。如果我感到压抑,没人说的时候,可以去群里说,会有人安慰我。她还建议我可以休息一段时间。

后来的几周,她也会和我说一说她的近况,我也说说我的。前几天和她联系,我得知她现在在郁金香做志愿者了。我在这里看了很多故事,也看了很多科普,知道很多人都在和我一样挣扎,内心有了一些信心,也感到自己不再是独自在和抑郁战斗了。

2、战胜病耻感

再后来,我看到自己关注的一个漫画家画了一组小漫画,讲的是关于抑郁症的,漫画中她说,“原来我是得病了啊,是病,那就吃药呗。”她和抑郁症和平共处的态度,给了我不少安慰。

此前,我的病耻感一直很严重。我常看到有抑郁症患者说,“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得了抑郁症?”。再加上来自家人的“你想多了”、“你太敏感了”、“你想死是不懂得感恩”、“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和我们说”、“内心不要这么脆弱”等等说法,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接纳自己得病的这个事实,我甚至会去粉饰太平,假装健康。

而且,现在社会对于抑郁症的科普还很缺乏,而新闻上对于杀人犯等极端犯罪的人因为精神病减刑甚至无罪,会让不了解的人产生:“抑郁症=精神病=杀人无罪=抑郁症患者是危险份子 ”的错误认知,这也让我的病耻感加深。

正是那个我喜爱的漫画家面对抑郁豁达的态度转变了我的观念,从那之后,我开始真正正视抑郁,我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疾病去治疗,我把服用抗抑郁药物当成每天吃饭、喝水、补充维生素一样正常,摆脱病耻感之后,我感到自己好受了很多。

3、不再为别人的期待而活

后来因为一些矛盾,我大学里的辅导老师发现了我状态不对,找我谈了几次心。她说我遇事要多想想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这是第一次,有人明明白白地跟我说:你很重要,你要为自己考虑,这不是自私。

她的开导,把我从“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这样的困境里拉出来了一点。后来也是她建议我休学调整,并且和我妈妈强调了让我休息的重要性。

休学的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也依旧茫然,每天都没有精力,什么都不想做。但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在一个没有过多期待和压抑的环境里生活,我获得了难得的自由。

我想拍照就拍照,想剪视频就剪视频,想看书就看书,想讨论问题也可以和叔叔争得面红耳赤,不想做就什么都不做 ,我第一次主宰了自己的生活,不再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努力,我终于可以喘息、畅快呼吸、享受生活了。

4、接触女性主义,实现自我觉醒

在休学的这段时间,我还接触了女性主义,了解到女权,接触到了“我本位”的思想,这以后,我更是想通了很多事情,我开始学着从“我”出发,了解我的需求,争取我的权益,一切的转变都很自然。

追根溯源,我的抑郁,一部分根源还是来自我的原生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身为女孩的我,相较于哥哥,从小就不被重视,于是,我就只能不断以更优异的表现、更优秀的成绩去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久而久之,“只有满足他人的期待,我才能被爱”这样的认知内化成了我的逻辑,我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我为别人而活着,抑郁的发生,只能说是一种必然。

小时候我和哥哥犯错,对于哥哥,大人往往会用“男生就是调皮一些”的原因来原谅,而对于我,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不够完美了,一定要挑剔我一番。

不被重视的女孩,从小真的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

纵观我们人类的历史,从母权社会变更到父权社会,由血缘关系变更到性缘关系,这是一个女性不断失权的过程。

女性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很容易确立的。所以所谓的“香火传承”的焦虑,其实是男性的焦虑。而从生物学上说,女儿和儿子,其实都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甚至女儿携带的基因,还更多一点。

当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打压,自我意识被不断剥离,还要承受更高的道德要求,被剥夺平等的财产获得权,受教育权,那么,她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国家想要存活,就必须宣告主权,宣告自己神圣不容侵犯的领土,其实人也一样,女人要做自己的主人,要为自己而活,不要想着去属于另一个人,成为别人的所有物。

接触女性主义,真正让我的个体意识觉醒,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女孩,确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获得任何人的认可,因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这种自我接纳,让我的内耗大大降低了,我不再攻击自己,也不再自卑、自我厌恶,当我的内在不再是让抑郁滋生的土壤,抑郁自然也远离了我。

我现在也经常能听到“还是生女儿好啊,儿子要操心,给他买房买车,长大还不如女儿孝顺体贴”之类的言论,我想说,这样的感慨并不是真的“爱”女儿,而是觉得生女儿一本万利,对她不用怎么用心,以后还可以要求她做个“好”女儿,听话懂事。

只有真正把女儿当继承人去培养,让女儿多接受教育,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未来有更多选择,而不是寻一段姻缘,早早困于家务、困于生育,才是父母真正的爱。

人的一生,相比于历史实在太过短暂,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文明的多样与流传,穷尽一生,我们也只能暼得一眼。世间滋味,永远不可能全部尝上一遍。

这样有限的生命,这样有限的时间,拿来为别人而活,实在太过可惜,不如自由自在地生长,为自己好好活一遭。

对于伤害自己的人和事,不必苛求自己原谅,尽自己能力远离就好。

最后,我想用惊奇队长的一句话做结:“我没有什么好向你证明的。”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有公益稿酬喔。点击投稿

猜你还想看

我的抑郁,从24小时不间断的头疼开始

十年漫漫抗郁路,让我相信爱的奇迹

妈妈,我请你说,你恨我!你恨我!

高三复读、考研失败、抑郁复发

陪伴,不止是助人,更是自助

走过抑郁的40岁,人生开始第二春

在学校这所“现代监狱”,我如同孤独的困兽

在新调来的“无能”上司让我抓狂烂了2年

大学的一堂心理科,揭开了我内心的伤疤

17岁,我因为被造黄谣住进了精神病院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你的人生 | 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抑郁测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