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穴针灸特级要穴集》

 艾灸笔记 2023-06-14 发布于四川

奇穴针灸是依据《易经》和《黄帝内经》歧黄之术在继承神医华佗刺络神针的基础上,创立的针灸技术。

一、奇穴针灸之治病原理:

九种对应《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奇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九种:

(一) 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五虎穴治脚趾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图片

(二) 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
小腿、时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
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前臂有病也可取大腿

穴施治),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图片

(三) 手躯顺对: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
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肩与头面、上臂与胸(或背)
脘,肘与脐(腰),前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对应。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
前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前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
治)。以手上大间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图片(四) 手躯逆对: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即手(腕)与头
(颈),前臂与胸(背)脘,肘与腰),上臂与下腹下腰,肩与阴部。如胸脘有病可
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有病,亦可取胸脘,下腹有病治取上臂穴位施治)。以肩部之天宗、云白、李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图片

(五) 足躯顺对:下肢除与上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下肢与
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髋部与头、大腿与胸(背)脘,膝与脾腰)、小腿与下腹下腰,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下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三通(通关、通山、通天)治心,个人常以门金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复溜治腰骶痛,三阴交治下腹病等,其运用皆与此原理相合。

图片

(六) 足躯逆对:将下肢与躯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与头、踝与颈项、小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下腰、髋与阴部对应,如胸皖有病可针小腿,下腹有病可针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以正筋、正宗治疗颈项不适,以水曲治偏头痛、门金治阳明头痛、束骨治后头痛,都与这一对应法有关。

图片(七)等高对应(左右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
(八)前后对应:如颈与口对应,胸与背对应,腰与腹对应等。常以颈部的总枢穴治疗发音无力,呕吐等,以十四经之承浆穴治疗颈强(颈部不适),就是这种对应的应用。
(九)上下对应
1、头骶上下对应:除了手与脚及手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与尾骶也形成一种对应,例如:以尾骶部之长强治癲狂之脑病,以头部正会治疗脱肛,冲霄穴治头痛,也是此原理之运用。
2、头足上下对应:头顶正会与脚底涌泉形成对应,所谓的天顶对地门,所以针涌泉穴治头顶痛及脑部病变,就是这种对应的应用。上述各种取穴,经验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为主,此正台对取以平衡,远取以疏导之作用,疗效甚高,常有立竿见影乏、穴位互应全体个局部均能反应全身,也皆能以之治
疗全体。

二、奇穴针灸与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胃与心包络通。

手三阳与足三阳对应,手三阴与足三阴对应。

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少阳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少阴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
经。

三、奇穴针灸之三大针法
奇穴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
奇穴针法内容有三
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奇穴针法的灵活性,乃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
有病,就必有其治法。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一)动气针法
给患者下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这种手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动气针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先决定针刺的穴道。
2、进针后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时即为得气之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
活动,病痛即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病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
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引气。
4、如病患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痛胸闷,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症状前也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通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

(二)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是一种特殊针法,是利用二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
殊针法,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先在一个穴位施针(如灵骨穴)
2、然后取同经临近穴位再刺一针(如大白穴),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法。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倒马针法二针或三针并列,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针并列有上针治上、中指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二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

(三)牵引针法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并用,取对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与远处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仍然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由于“通则不通”,可以立即抑制疼痛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先在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位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远端同时捻针,使二针相互感应。
4、令患者痛点稍活动或按摩后再稍捻针,痛可立止。
5、收效后按情况决定留针或出针。留针时中间需定时捻针以催气。例如:左肘痛可在右手中九里扎一针,再在左侧灵骨扎一针,可立即止痛。又如右肩痛,在左肾关扎一针,再在右侧中白扎一针可以立即治肩痛。再如左腿弯痛,可取右后溪或腕顺一,再取左侧束骨,可立止腿弯痛。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有“交济”之意,由于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端,也有交叉取穴,平衡疏导之意,而且,不管是治疗针还是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作用”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四、奇穴针灸之刺络放血
最为精妙处,乃刺血针法。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奇穴针灸有独具特色的 “络病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 ”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认为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

刺血针法之特点:
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 “泻络远针”之古义。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
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五、针灸时晕针之处理方法
晕针后的常见表现: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胸闷不适、恶心呕吐,有时甚至浑身出冷汗,脉比较微弱,四肢冰凉,晕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等的现象,多半考虑是晕针了。

如果患者精神紧张、体质比较弱、针刺前太饥饿,太疲劳、或者针灸前体位选择不当及行针手法过重都会导致,最根本的原因脑部暂时缺血缺氧所致。
晕针的处理方法:
1、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 10 分钟,头部放低(不用枕头),脚部抬高,让患者喝点温水,或者糖水。
2、情况比较严重的,可以用指掐或针刺手解穴或人中、内关、合谷等穴,或灸百会、关元等穴。
3、在针刺前一定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患者过度紧张导致晕针的出现。
4、患者刚比较饥饿时,一定让患者先补充好能量。
5、吃完饭半小时后再针灸,或者遇见病人饮酒后,一般不能给患者针灸。
6、患者在体质比较虚弱的状态下,月经期(痛经除外),比较疲劳的时候也不针灸。
7、因体位改变导致的晕针,要调整回原体位,然后再出针。
8、如果患者症状比较严重,最好送急诊科急救,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患者晕针的因素里,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针刺前一定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心理疏导,做好询问工作,在针刺时要避免手法过重,及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六、奇穴针灸特级要穴详解
上肢特级要穴
1、灵骨穴

图片

定位及取穴: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必须立牚,虎口向上,紧贴骨缘下针,针须 1-1.5 寸以上,效果尤佳。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2 寸针,直刺,针深度须 1-1.5 寸以上。
   灵骨新用途:脚难举抬(无力)、腹胀、肘痛、头晕、肩臂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听力不足、胸部打伤、慢性咳嗽、上腹胀闷、网肘手、足跟痛。

2、(新)大白穴
定位与取穴:很多书籍所载:“大指与食指叉骨陷中,即经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即大肠经之合谷穴,但临床老师针刺时则为三间穴。必须立牚,虎口向上,紧贴骨缘下针。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2 寸针,直刺,针深度须 1-1.5 寸以上。
(新)大白穴新用途:高热、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落枕、各种头痛、目痛、牙痛、腰痛、腹痛、心口痛、五十肩、手指痉挛、咽喉、鼻病、失眠、嗜睡、恶阻、咳嗽等皆有效。
(新)大白穴位图如下:

图片

3、中白穴
中白穴位图如下:

图片

定位及取穴:在手背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握拳取穴,在手背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后五分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5 分。
中白新用途:起坐之际的腰痛之症。脊椎骨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环腰一带痛、血压高、前头痛、偏头痛、头晕、梅尼埃病、治上肢(肩臂肘指)疼痛、肩周炎、肩背痛甚效。治手指无力、无名指、小指不仁。治落枕、心后之脊间痛、心痛彻背、心悸。外患腰痛、侧面(少阳经)之坐骨神经痛、肋痛、胃脘痛、乙脑及中风后遗症之握手困难、急性扁桃体炎、牙痛、舌颤、耳鸣
及突发性耳聋,肌肉瘤。

4、(新)下白穴
定位及取穴:握拳取穴,在手背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之间,中白后 1.5 寸处,贴骨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5 分。
(新)下白穴新用途:治少阳经走向的坐骨神经痛颇效,治肾绞痛、肾结石、胆绞痛甚效、治闪腰岔气也甚效,治环腰一周痛甚效。
(新)下白穴穴位如下:

图片

5、新重子穴
新重子穴位图如下:

图片

定位及取穴:掌心向上,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与掌缘平行下一寸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 寸。
重子穴新用途:治疗肩痛、颈痛、胸痛、落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子宫瘤、卵巢炎。

6、新重仙穴

图片

定位及取穴:掌心向上,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与掌缘平行下二寸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 寸。
重仙穴新用途:治疗肩痛、颈痛、胸痛、落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子宫瘤、卵巢炎。

7、小节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大指本节掌骨旁(肺经上)黑白肉际上,握拳大拇指内缩取穴,向大陵方向进针。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斜刺,朝大陵穴方向针深 1 寸。
小节穴新用途:内外踝痛、内外踝扭伤特效。

8、土水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手掌大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黑白肉际,距掌骨小骨头一寸处为土水上穴,后五分为土水中穴(即鱼际穴),再后五分土水下穴,共三穴。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5-8 分。

土水穴新用途:治气喘、咽喉痛、肺炎甚效。

9、三叉三穴
定位与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握拳取穴,尤贴近无名指,从骨下筋旁进针,即贴骨贴筋进针,因此能肝肾并治。

又深透中白穴和下白穴,能健脾益气,因此,此穴能调理肝脾肾。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直刺,贴近无名指朝下白穴方向针深 2 寸。

三叉三穴位图如下:

图片

10、木穴(共二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二分之直线上,计有二穴,此穴
采用三分点法,临床经验一般只取下穴即可。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2-3 分。
木穴新用途:手掌皲裂特效、手汗、鼻塞、眼发干、眼流泪、流鼻涕、止汗、感冒、手皮发硬、手皮肤病、鹅掌风。

11、二角明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中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共计二穴,采用三分点法。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横刺,此穴退后二毫米,从大拇指向小指方向横刺针深2-3 分。
二角明穴新用途:腰脊痛、眼压高。

12、木火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中指第三节横纹的中央点。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横刺,此穴退后二毫米,从大拇指向小指方向皮下针横刺针深 2-3 分。
木火穴新用途:四肢寒冷。

13、制污穴
定位与取穴:在大拇指背中央线上,共计三穴,取穴采用四分点法。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横刺或用采血针见青筋点刺出血。
制污穴新用途:中耳炎及带状疱疹。

图片

14、五虎穴(共五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阴掌大拇指第一节指纹至第二节指骨前缘之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即指尖向手掌顺数,偏方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于大指桡侧黑白内际处,直刺 2-3 分。
五虎穴新用途:脚跟痛、腱蛸炎、扳机指、类风湿关节炎、手指痛、足趾痛酸、脚踝、脚背酸痛、脚跟酸痛、肺炎咳嗽、瘰疬、
扁桃体炎。

15、妇科穴
定位与取穴:在大拇指第一节之外侧,计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2-3 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妇科穴新用途:子宫位置不正之外倾。
妇科穴位图如下:

图片

16、还巢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无名指中央内侧正中央点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2-3 分。

17、肠门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尺骨之内侧,距腕横纹后三寸,贴骨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5 分。
肠门穴新用途:治腹泻。依经验针右侧肠门较佳。

18、肝门穴

定位与取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上,从前臂横纹至肘尖之中点,贴骨取穴。单用左手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5 分。
肝门穴新用途:能治小腿抽筋。
肝门穴位图如下:

图片19、心门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距尺骨鹰嘴突起处之肘尖二寸骨下缘,贴骨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5-8 分。
心门穴新用途:大腿内侧痛、腹股沟痛、坐骨神经痛、尾椎痛甚效,善于治膝部骨刺及退化性关节炎,还能治眼皮和眼周震颤。

20、曲陵穴
定位与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有一大筋,在大筋之外侧,屈肘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位置同肺经尺泽,取穴时将肘稍弯向上,可见大筋隆起,贴骨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针,贴于骨旁下针,直刺 5 分,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 1 次,
共 21 次拨针。贴筋而刺,治疗筋病,对肢体拘挛,牵扯,驰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曲陵穴新用途:治气喘、咳嗽、扁桃体炎、肺炎、发热、咽炎、遗尿、尿频(配肾关)、闪腰岔气(配复溜)、筋拘急之病、治五十肩、半身不遂、腰痛、膝关节痛、膝不能下蹲。
曲陵穴位图如下:

图片

21、(新)肩中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肩膀三角肌男正中央,去肩骨缝三寸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 0.5-1寸。

新肩中穴新用途:治肌肉萎缩及皮肤病甚效,治下肢无力、半身不遂也佳。

22、手解穴

定位与取穴:即心经之少府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手心向上,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 寸。

手解穴新用途:治疗皮肤瘙痒甚效。

手解穴位图如下:

图片

23、腕顺一穴
定位与取穴:在手掌小肠经后溪穴后五分处,距手腕横纹 2.5 寸,距腕顺二 1 寸处。

图片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1.5 寸。

腕顺一穴新用途:治疗足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腰椎痛、腿弯痛、脚掌痛、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

24、腕顺二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手掌小肠经上,距手腕横纹 1.5 寸是穴,距腕顺一 1 寸处。针刺角度深度:用1.5寸针,直刺,针深1-1.5寸。

腕顺二穴新用途:腕顺一二穴倒马并用,治疗肾虚之牙痛、眼痛有效,治疗腰背痛、腿弯紧痛、脚掌痛、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甚佳。

25、手五金

图片


定位与取穴:手抚胸取穴,在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之间,距碗豆骨(手腕横纹)6.5 寸,手掌外翻,筋下骨前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0.8 寸。

手五金穴新用途: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小腿胀痛酸麻。

26、手千金

图片

定位与取穴:手抚胸取穴,在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之间,距碗豆骨(手腕横纹)8 寸,手五金后 1.5 寸处,手掌外翻,筋下骨前取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0.8 寸。

手千金穴新用途: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小腿胀痛酸麻,手千金穴单独治手臂疮疡初起特效。

27、骨关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手掌腕横纹中点往远心端上五分偏桡侧五分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0.3-0.5 寸。

主治:坐骨神经痛(特效)、半身不遂(特效)、骨刺、十二指肠炎、解尿酸痛、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28、木关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手掌腕横纹中点往远心端上五分偏尺侧五分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0.3-0.5 寸。

主治:腰痛(特效)、心闷、两胁痛、黄胆病、坐骨神经痛、全身关节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29、复原穴(共三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手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二分直线之中央点一穴,其上三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0.5 寸。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骨头胀大、指关节胀大。

30、三其穴(其门、其角、其正)

其门:在桡侧之外侧,手横纹后二寸处。臂侧放,自其角向其门斜刺,约与下平行,针斜刺入 0.5-1 寸。

其角:在桡侧之外侧,手横纹后四寸处。臂侧放,自其角向其门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斜刺入 0.5-1 寸。

其中:在桡侧之外侧,手横纹后六寸处。臂侧放,自其角向其门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斜刺入 0.5-1 寸。

三其穴(其门、其角、其正)新用途:顽固性便秘、小腹胀气。

图片

下肢特级奇穴

31、火硬穴

定位与取穴:在肝经行间穴后五分,在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和趾骨关节后五分。

图片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 寸。

火硬穴新用途:膝痛、经痛、前阴痛、眼痛、青光眼、失眠、癔病、尿潴留、尿道炎、膀胱炎、面肌痉挛、鼻出血、带状疱疹、跙嚼肌痉挛、小腹胀痛、肋间神经痛、各种妇科病。

32、(新)火主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肝经太冲穴后之骨陷中。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1.5 寸。

新火主穴新用途:新火主穴,治症较多,疗效极佳。

1. 治膝痛极有效。

2. 治头痛(前头痛、偏头痛、头顶痛、颅
内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及巅顶痛),高血压、

头晕甚效。

3. 治五官病(咽痛、鼻炎、面瘫、张口不灵、眼病)效果甚佳。

4.治疗阴部疼痛、疝气、小便淋痛(尿道炎、膀胱炎)、妇女月经病、崩漏。

5. 能治肝病、胃病。

6. 具有镇静、镇痉、镇痛功效。

7. 袪风,能治中风,能排石,治抑郁。

8. 对昏厥、冠心病(含心绞痛、心肌梗死)皆有甚效。

9. 治呕吐、腹胀、泄泻。

33、新门金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胃经之陷谷后之骨陷中,本穴与陷谷相符。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1.5 寸。

新门金穴新用途:新门金穴,治症甚多,疗效极佳。
1. 不管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
2. 腹胀、胃痛特效、腹痛配灵骨特效。
3. 乳痛特效、痛经特效。
4. 偏头痛特效。
5. 治鼻塞、鼻痛、鼻炎。
6. 治上眼皮下垂无力、眼无力睁开。
7. 治疗肌无力颇佳。
8. 治嚼骨痉挛、张口难开、弹响甚效。
9. 治耳聋、耳鸣、齿痛、目赤痛。
10. 治三叉神经痛。
11. 治高热无汗,热不下降。
12. 治癫疾发狂、妄言狂走,治癔病、狂疾,
疗效甚佳。

13. 可治脱肛(与内庭倒马)。

34、木斗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足部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木留穴与门金穴平行,木斗穴在木留穴前一寸。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木斗穴新用途: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35、木留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足部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木留穴与门金穴平行,木斗穴在木留穴前一寸。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木留穴新用途:治疗全身麻木甚效,治疗中指、无名指及伸屈不灵,还可治疗落枕及肩背痛,木留穴配三重可治三叉神经痛、又治耳痛、舌强言语困难等症。

36、火菊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第一跖骨内侧,火连穴后一寸处,沿跖骨底缘直刺,贴骨进针效果佳。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0.8 寸。

火菊穴新用途:治前头痛、眉棱骨痛、眼皮下垂尤为常用。消炎减肥。

37、正筋穴

定位与取穴: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 3.5 寸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0.8 寸。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坐着扎,体弱者应趴卧扎。

正筋穴新用途:骨痉挛痛、脚抽筋、月经痛。

正筋穴位图如下:

图片

38、正宗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足后跟筋中央上,正筋
穴上二寸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0.8 寸。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坐着扎,体弱者应趴卧扎。

39、侧三里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四花上向外横开1.5寸,足三里外开七分。与足三里平行。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侧三里新用途: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手腕扭伤疼痛、腕管综合症、足跟痛不能着地。

40、侧下三里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侧三里直下 2 寸,故名侧下三里。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侧下三里新用途: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手腕扭伤疼痛、腕管综合症、足跟痛不能着地。

41、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

人士:去腕横纹四寸,在肺经上。直刺,针深 0.5-1 寸,针深 5 分治气喘,针深 1 寸治心脏病。

地士:在肺经上,距腕横纹七寸,距人士穴三寸处。直刺,针深 0.5-1 寸,针深 5 分治气喘,针深 1 寸治心脏病。

天士:在肺经上,距腕横纹十寸,距地士穴三寸处。直刺,针深 0.5-1 寸,针深 5分治气喘,针深 1 寸治心脏病。

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配灵骨穴,双手同时下针,为治疗哮喘之特效针。
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穴位图如下:

图片

42、上三黄(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

图片

明黄穴:在大腿内侧正之中央。
天黄穴:在大腿内侧正中央(明黄穴)上三寸。
其黄穴:在大腿内侧正中央(明黄穴)下三寸。

上三黄新用途:颈椎骨刺、腰椎骨刺,重症头晕,帕金森病,舞蹈病,治血液病效果极佳,如白细胞过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3、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图片

天皇: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半,应在阴陵泉下五分处,但余略向上移贴骨进针,实亦为阴陵泉穴。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 寸。

地皇:在胫骨内侧,在内踝上缘上七寸,但在董公针刺时,常以人皇穴上三寸(即内踝上缘上六寸外)取穴针之。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 寸。人皇:在胫骨内侧,在内踝上缘上三寸,三阴交上一寸。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

寸。

44、足驷马(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

图片


驷马中: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用 2.5 寸针,直刺,针深 1-2.5 寸。针刺顺序: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

驷马上:驷马中直上二寸处。用 2.5寸针,直刺,针深 1-2.5 寸。

针刺顺序: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

驷马下:驷马中直下二寸外。用 2.5寸针,直刺,针深 1-2.5 寸。

针刺顺序: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

足驷马(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新用途:乳房痛特效、肌肉萎缩、重听、甲状腺肿、眼球突出、雀斑、青春痘、下肢扭伤。

45、足三重(一重、二重、三重)

图片


一重:在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即悬钟穴向阳明经方向横开一寸处。用2 寸针,直刺,针深 1-2 寸。

二重:在一重穴直上二寸处。用 2 寸针,直刺,针深 1-2 寸。

三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处。用 2 寸针,直刺,针深 1-2 寸。

足三重(一重、二重、三重)新用途:大腿髋骨关节疼痛特效,脾发炎、脾肿大、脾病、脾硬化、乳发炎、乳肿大、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睡中咬牙、肩臂手腕痛、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踝痛或扭伤、脚趾痛。

46、三通穴(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图片

通肾穴:在膝盖内侧上缘,基本在脾经上。用 1 寸针,直刺,针深 0.5-1 寸。
通胃穴:在膝盖内侧上缘,即通肾穴上二寸处,基本在脾经上。用 1 寸针,直刺,针深 0.5-1 寸。

通背穴:在通肾穴上四寸处,即通胃穴上二寸处是穴。用 1 寸针,直刺,针深 0.5-1寸。

三通穴(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新用途:
1、治脸浮肿、全身浮肿、四肢浮肿、脚背红肿,三穴共用澡消肿甚效。
2、三穴治疗肩峰痛甚效。

3、三穴治疗尿蛋白甚好。

47、四花穴(四花上、四花中、四花下)

四花穴(四花上、四花中、四花下)穴位图如下:

图片

四花上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与足三里平行,贴胫骨取穴进针。用 3 寸针,直刺,针深 2 寸治哮喘,针深 3 寸治心脏病。

四花中穴:在四花上穴下四寸五分处。用 3 寸针,直刺,针深 2 寸治哮喘,针深 3寸治心脏病。

四花下穴:在四花中穴下五寸处。用 1.5寸针,直刺,针深 5 分-1 寸。

48、肾关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天皇穴即阴陵泉)下 1.5 寸。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45 度斜刺,针深 1-2 寸。

肾关穴新用途:
1. 治疗失眠、蛋白尿、肾脏炎、糖尿病、
肾功能衰竭。
2. 治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尤为特效。

3. 配光明穴治眼球外斜及心蚊症极效。治尿频、多尿、夜尿极有效。

49、光明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内踝尖直后一寸,当是内踝骨骨缘,又直上二寸处是穴。即十四经之复溜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光明穴新用途:双手或双脚趾端麻木、小便不利、有汗及无汗、闪腰岔气、肾亏腰痛。

50、中九里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大腿内侧中央线之中点是穴,一般以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直刺,针深1-2 寸。

中九里穴新用途:对人体侧面之耳神经痛、口歪眼斜、太阳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皆有效,对于身体侧面(尤其是胆经)各种病变尤为特效。尚能治耳鸣、风疹瘙痒、失眠特效。

51、七里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中九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直刺,针深1-2 寸。

七里新用途:常与中九里倒马使用治疗各种侧面之疼痛。

52、足解穴

定位与取穴: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即梁丘下一寸,向前横开三分。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 寸。下针后缓缓转动,疼痛解除即取针。足解穴新用途:治疗各种新发初发患之各种疼痛,疗效极佳,尤其是各种新得之扭伤尤具卓效。
足解穴位图如下:

图片

53、足五金

图片

定位与取穴:基本在胆经上,外踝尖上八寸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直刺,针深1-2 寸。

新用途:梅核气、治疗肩臂不能左右转动尤其特效。配合足千金和肾关治疗五十肩尤其特效。

54、足千金

图片

定位与取穴:基本在胆经上,外踝尖上八寸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针,直刺,针深1-2 寸。

足千金新用途:梅核气、治疗肩臂不能左右转动尤其特效。配合足五金和肾关治疗五十肩尤其特效。

55、六完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后五分,即在胆经之侠溪穴后五分。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 寸。

56、水曲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距六完穴后一寸,与胆经之临泣穴相符。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直刺,针深0.5-1 寸。

头面部特级奇穴

57、水通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临床在嘴角直下五分处取穴,采用皮下针治皮向上横刺。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斜刺,由内向外针深 0.5 寸。

水通穴新用途:咳嗽、气喘、打嗝、腹部发胀、呕吐、干霍乱、老人口水多、糖尿病消渴。

58、水金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从水通穴治嘴唇向下巴中央平开五分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针,斜刺,由内向外针深 0.5 寸。
水金穴新用途:咳嗽、气喘、打嗝、腹部发胀、呕吐、干霍乱、老人口水多、糖尿病消渴。

水金穴位图如下:

59、镇静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两眉头之间正中央(即印堂穴)上三分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斜刺,由上向下皮下针,针深 0.3 寸。

镇静穴新用途:治胸满烦惊、睡卧不安。

60、马金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外眼角直下至颧骨下缘凹陷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0.3 寸。

注意:下针后疼痛立即解除者表示取穴正确,起针后出血,表示取穴不准。

61、木枝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马金水穴向外上方(45度角)斜开一寸处。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 0.3 寸。

木枝穴新用途:治老人双脚无力、易摔跌。

62、总枢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后发际上八分处,即风府穴与哑门穴中间。
针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针,直刺,针深不能超过 0.3 寸。点刺放血时应用手将本穴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总枢穴新用途:治疗梅尼埃病、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后腿脚无力皆效,以点刺放血为准。

63、分枝上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肩峰突起后侧直下之腋缝中,当肩胛关节之下一寸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1.5 寸。也可点刺放血。

分枝上穴新用途:小儿异位性皮炎、食物中毒、药物性皮炎、放疗后遗症。

64、分枝下穴

图片

定位与取穴:在分枝上穴直下 1.5 寸,再向内模开 5 分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针,直刺,针深 1-1.5 寸。也可点刺放血。

分枝下穴新用途:小儿异位性皮炎、食物中毒、药物性皮炎、放疗后遗症。

65、耳背穴

图片
定位:耳尖下的耳背处。
取穴:耳背穴附近常有青筋浮现,用针见青筋刺血,点刺后即自动放血,示见青筋则用耳尖代替。
耳背穴新用途:治皮肤病、青春痘、面部黄褐斑、偏头痛、张口不灵、扁桃体炎、结膜炎极有效。

图片

成长医路·与您同行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