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023-06-14 | 阅:  转:  |  分享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早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元”宇
宙观和“有中心多支一体”的格局。“元”是根本源头之意,距今8000多年中国大部地区有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一元”宇宙观,这
是文化上的中国能够融为“一体”、政治上的中国“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根源所在……是将具有共同基础的多个支系的区域文明社
会统一起来形成的特殊文明,可称为“天下文明”模式。“天下文明”模式,以及敬天法祖、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
而仍能连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大
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如果仅立足断代史,秦汉文明的特色似不鲜明;如果立足整个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秦汉文明的特征则极为显著。秦汉
一统天下,终结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纷扰动荡之局,中国古代文明获得巨大飞跃,在政权体制、社会面貌、文化思想等方面奠定了其后2000
余年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认真总结秦汉王朝的作始之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 —
—《历史评论》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素养达成目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
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内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全面理解
百家争鸣的出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东周的建立与东周的历史分期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西周首都(前1046—前771年
)东周首都(前771—前256年)前770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后,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诸侯
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
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
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guó)国墓出土
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是当时的格斗兵器。(1)东周的建立周平王迁都(2)东周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关于“
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一说:齐、晋、楚、吴、越;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规范作答原因:周平王迁都洛邑
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
权地位影响:①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加强了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华夏族进一步发
展壮大。齐晋楚吴越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列国纷争(1)春秋称霸【探究分析】分析说明春秋称霸的原
因、目的和影响战国七雄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鲁、卫、郑、宋)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田
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
认同2.列国纷争(1)战国争雄【拓展提升】从三个角度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霸的区别1.所处时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2.战争性质
:奴隶主争霸、新兴地主兼并3.战争结果:冲击奴隶制、推动封建社会确立,奠定统一基础3.列国纷争的影响(1)周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统
一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2)民族融合加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并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
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 甚,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tāo)无耻,竞进 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
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
与华夏认同4.华夏认同战国时期混乱局面春秋战国民族融合【史料实证】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原因中原各国发展先进相邻的蛮夷戎狄与中原
交流频繁(2)表现春秋时,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战国后,内迁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
成为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有利于对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认同感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
广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商贾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公田不治私田开拓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铁农具
出现牛耕推广水利工程修建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农业手工业冶铁技术分工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商业都市兴盛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引起经济基础变化(1)背景(2)概况(3)代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知识点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政治需求: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推动变法改革商鞅变法(前356年)
,使秦国富兵强,奠定统一基础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什伍连坐;行县制,
长官由君主任免习俗:强行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4)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对封建制度的建立起决定性作用。(2)建立
二十级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沉重打击了旧贵族。(3)建立县制,对中国地方行政影响深远。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2 诸侯纷争
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思考提升】(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战国变法的必然性结合所学阐释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必然性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引起经济基础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需求: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推动变法改革社会
意识作用于社会存在统治阶级的需求和意志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概念解读】重农
抑商政策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2)合乎秦国的国情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
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考提升】(1)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
法古”是什么意思?(2)概括出现第二段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规范表述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3.官员选拔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贵族官位世袭制度。(2)举荐和军功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举荐有才
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______授予官职。军功大小【拓展提升】先秦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及现实意义提示:(1)演变:先秦时期的选
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到世袭,再到举荐和军功爵制的过程。(2)意义:①原始社会后期的“选贤与能”标准,注重德才兼备,禅让制注重考绩,“
扶上马,送一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②战国时期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不拘一格,用人不求全责备,对国家兴盛起了重要作用。③虽然世袭制的借鉴
意义不大,但商汤选用伊尹、武丁选用傅说、文王选用姜尚的做法发人深省。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__________家庭出身。儒家没
落贵族仁为政以德周礼有教无类私学论语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孔子与老子1.孔子(1)地位(2)成就仁(思想核心,即关爱
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德(“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礼(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思考: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进步:孔子“仁”、“仁政”、“德治”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处理
社会关系;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等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消极:主张“礼”,即主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这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孔子与老子1.孔子【史料实证】孔子思想的内容史料 孔子博物馆馆藏的《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居主体位置,左侧一名弟子毕恭毕敬,拱手聆听孔子教诲。右边三名弟子侍立,山下绘十六弟子,或手捧竹简,或抚琴瑟,或
相互交谈,三五成群,正沿山路向孔子施教处行进。图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衣纹简练,用色主宾有别,主体人物设色厚重,将观者的视线牢牢引向
孔子。——摘编自彭伟民《〈孔子讲学图〉:名通古今 万事师表》注:引文中的“万事师表”应为“万世师表”,为尊重原文,故不作改动。你从
史料中能看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提示:(1)信息:《孔子讲学图》中,孔子居主体位置,弟子毕恭毕敬,拱手聆听孔子
教诲;山下绘十六弟子,或手捧竹简,或抚琴瑟,或相互交谈,三五成群。(2)思想:孔子重视“礼”,注重尊卑等级;体现了学思结合的教育思
想。①哲学:“____”是世界本原;天人合一;朴素_______。②政治:_________,小国寡民。道辩证法无为而治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孔子与老子2.老子(1)地位(2)主张_____学派创始人道家1.“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2.“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
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朴素的唯物主义: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他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无为而治:老子在政治上也对
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1)经济:(2)阶级:(3)文化:知识点2 诸侯纷
争与变法运动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士人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
.学派(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2)为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
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思想解放新兴地主阶级知识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四、百家争鸣3.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史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
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①,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
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种重大变革②。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上史料二 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③。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
废也④。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结合史料一,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原因。 (2)史料二是如何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 前770年 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221年 平王东迁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建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确立社会大转型铁犁牛耕私有制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儒、墨、道、法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 大变革思想大解放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由分裂走向统一前476年 前475年 两个阶段三种趋势四大特征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