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特约作家黄文忠专栏(18)||端午节前话屈原(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3-06-15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端午节前话屈原
文/黄文忠(上海)


汨罗江之所以被华夏民族一如长江黄河般的传颂纪念,并不是因其流量大或流域面积广而闻名。一条江因一个人的自寻了断而闻名于世,且历经2000多年而经久不绝的,纵观世界文化之河,估计也无出汨罗江其右了。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江南一带甚至是全国各地,都有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人们齐心协力,妇孺在家裹粽子,青壮男子则外出划龙船,擂鼓竞渡。据传,是因为当年三闾大夫屈原,“5月5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故竞相拯之。人们用五色丝带系缚粽子,投于江中,只为屈原投汩罗而死,众人哀之,唯恐水族吞噬屈原身躯,故以粽子饲之。”这一自屈原沉江之日始,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风俗,足以证明屈原生前身后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不朽名声。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钓。是我国第一位对华夏至今有影响的诗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的人品人格钦佩之至。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当司马迁自己蒙冤受腐刑时,即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自比,激励自己发奋著书。司马迁一生秉持的饱含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就是深得《离骚》之精髓吗?难怪鲁迅称《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其实屈原是很自律自爱的,这些都体现在了其孤高而凄美的,又是极其引人注目的强烈的孤独感上。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自爱体现在他的诗里,总是佩戴薜荔、菌桂等香草幽花,美人珍禽。屈原的死无疑是一出千古悲剧,这出悲剧因为他终生对自我的高洁自律要求,以及临死之前对楚国执着的忠诚而感动后人。投江赴死是失望,也是最后的死谏,更是无法接受现状、在他认为恶浊的世界里苟活的体现。屈原是因绝望而选择自沉,他那么热爱生命,牵挂楚国安危,可是谁顾念他呢?连忠诚义士如屈原都绝望了,楚国焉有不亡之理?
问题是有太多的既得利益者,如公子子兰、大夫靳尚等,还有不少软骨文人,甚至以他们“精致的聪明”,发出了“惊世的发现”:屈原哪里是“溺死”的?他是“寻死”的。其实他们很想说,屈原是“蠢死”的。但他们或许尚存一点常识:自震古烁今的《离骚》等煌煌巨著问世,在古今中外,屈原都是文坛上光芒耀眼的巨星,怎么可能“蠢死”?其实他们也算是读书人,知道历朝历代再强项的文人也斗不过御用刽子手手中的一柄锋利钢刀。楚怀王只是放逐屈原,而确实不曾想要取屈原性命,屈原之死,实在是屈原自找的,即众所周知的自沉于汨罗江。
而在下以为惟其如此,屈原高洁的人格才不仅远远超过那个时代,而是屈原高标的精神人格,永远凌驾于屈原之后的中国任何一个时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说的“举世”已不单单是当时的楚国,他说的“众人”也已包括后世几乎所有朝代,“举世”即全天下,“众人”皆屈原之后的天下人。
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人品人格简直不值一提,唯有狡诈、陷阱、巧取豪夺,才能横行于世。真正高洁者如屈原,则难免走入极端,以身殉道。所以,屈原完全不合时宜,他不光在政界不合时宜,在知识界也不合时宜,由此可以引申为:任何一个不满于黑暗现实,不愿与强梁之辈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都是不合时宜的,他们若敢于将内心的愤懑呐喊出来、将其化成文字或行为,则尤其不合时宜。古今中外,自屈原始,概莫能外。
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不是被杀,便是自杀。屈原自沉了,他将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清流,是因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上善若水,至高至上的人生境界,便是可以世间清水去漂濯自己的“精神之缨”。屈原绝不是“蠢死”的,他的死,恰恰是人间最高智慧和世间良知的终极体现。
林黛玉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可这些不容屈原的当世和后世的所谓“政治精英”“文化翘楚”的精神骨骼,是连病美人林黛玉也不如的,他们是连遮羞都不知为何物的文化侏儒,他们只有在团团伙伙一起攻讦圣洁者时,才有一种可悲可恶更可笑的自我肯定。他们以为人多必定势众,但他们加在一起的分量也抵不过司马迁、文天祥和鲁迅等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有血性、有担当的真正文人风骨。司马迁虽然献出了两个睾丸,但古今中外的真正文人都知道,司马迁才是活得正直、活得坚强、活得刚毅,最具中华雄性文化的硬汉,即使含其耻,忍大辱,也要在竹简上用自己毕生心血刻下一部煌煌《史记》。他也是怀着对屈原极其尊敬的心情,给后世留下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矣,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由衷赞扬”。又“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达了对屈原作品的赞扬和理解,以及对屈原的人生结局,内心感到无比的悲凉。
文天祥的被杀,实际上也如屈原,纯属自寻死路。他对元朝招降者“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豪叹,那种发自丹田的自信声音,让对手感觉到死的是他自己,让对手感到灵魂出窍,自己反而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衬托出文天祥身上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精神上极端孤傲、圣洁的品格。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鲁迅,最后放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这是不容辩驳的鲜明态度,对那些缺乏人格、认贼作父、视仇为亲、有奶就是娘、出卖灵魂的龌龊卑鄙之徒,口诛笔伐,绝不容情。
屈原的精神总是随着端午的临近而再一次为我们所纪念。岁月远去了,屈原成了一种范式,而我心有不甘。端午节前我愿以此文警醒有良知的文人,让我们身上多一点、再多一点屈原精神!


          2023年6月10日
        黄文忠于沪上慎独斋


作者书法展示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