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期,我国科技接二连三取得重大突破,离再获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铁血老枪 2023-06-15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近段时间,我国科学家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突破,让人振奋。一个是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发现了人们常说的“生物钟”在大脑中的位置及其调节机制。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找到了精准调控节律的开关。此次纤毛调控节律的重要发现,为节律调控新药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使机体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快速应对、快速适应成为可能。

二是我国的神舟15号返回时,首次实现了在黑障区飞船返回舱内与地面通讯。

三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静华教授团队与朱平教授团队、上海大学陈亮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Cysteine carboxyethylation generates neoantigens to induce HLA-restricted autoimmunity”的长篇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泛蛋白修饰组学技术并发现了新型蛋白修饰和诱导限制性自身免疫。

文章图片2

四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王雅梅教授课题组在防腐剂响应释放及纳米抗菌剂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团队首次合成了智能响应型防腐剂以及具有优异抑制木材腐朽菌生长效果的中草药荧光纳米颗粒,在降低防腐剂流失率的同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耐腐性。

这些科研突破,让人想起科学院某院长的一句名言:我国已经到了加速获得诺贝尔奖的时期,到时候拿诺奖拿得手腕疼。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数量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在投入方面,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一位。在产出方面,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次数已经超越英国和德国,提升到世界第二位;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按理说,我国应该在21世纪前20年获得诺贝尔奖不只有屠呦呦一人,因为一些诺贝尔奖级的发现被杨振宁院士都力推。比如物理学方面就有三项原创成果,一是薛其坤院士在2013年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二是王怡芳院士在2012年率领团队在深圳大鹏的核电实验室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确认为中微子第三震荡模式;三是2017年,95后天才物理学家曹原通过实验发现石墨烯的排列结构中具有非规超导电性的因子,确立了石墨烯传导的全方位理论。曹原的这一发现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新领域”,这一成果堪称'第五大发明’。在医学领域,我国著名科学家施一公院士和他的学生颜宁都有诺奖级的发现。

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至今与诺奖无缘。主要原因是诺奖的评选机制更偏重英美欧等西方科学家,对我国科学家获得的科研成果多持怀疑态度,我国在推荐方面话语权也欠缺。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产生了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无比渴求,另一方面也颇有微词,不少人说诺贝尔奖根本不值得一提,掺杂了太多西方对我们的偏见。

文章图片4

尽管我国科学家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但是距离再次获得诺奖恐怕还得一段时期。如今诺贝尔奖奖励的对象,都是以前的科研成果,是经历检验过,验证过的。标准就是“已经被实验证明了的重大基础理论突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科学类诺奖偏重于理论方面而非技术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牛结晶胰岛素人工合成没有获得诺奖也是合理合情的。分析近期媒体报道出来的重大突破,飞船黑障区舱内通信和王雅梅教授的智能防腐都属于应用技术,是不可能获得诺奖的。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生物钟机制虽然是原创理论,但是需要时间检验,别人能够重复验证,兰大的免疫学发现,更需要验证。

因此,我们应放平心态,放眼未来,蹋蹋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拿诺奖自然会有拿到手腕疼的时候。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