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李景章 摄 平台保障 健全荒漠化防治研究网络体系 为支撑荒漠化发生机制的定位观测研究与防沙治沙技术的试验示范,我国在北方沙区建立了一系列生态定位站。国家林草局的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已经建成了26个生态定位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高度重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条件平台建设在防沙治沙研究中的支撑保障作用,为建立健全中国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目前,该网络已经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站,基本涵盖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兼顾中南、西南地区一些非典型性沙地、岩溶石漠化、干热干旱河谷等特殊环境区域。 经过“九五”以来2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建设,中国林科院组织有关院校与科研单位在乔灌木防护林与固沙林营造、飞播治沙、沙化草地治理与修复、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与扩繁、沙产业开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与试验示范,建立了一批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在三北地区的8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了十大荒漠化防治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69个示范小区,累计治理和示范面积超过8万公顷。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前身是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是高尚武于1978年着手筹建的内蒙古磴口荒漠化土地实验基地。沙林中心的建立,让我国林业拥有了永久性的沙漠实验基地和科技实验平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沙林中心在沙漠腹地先后建设了4个实验场,建成了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树种丰富、结构多样、功能较为完备的人工绿洲科学试验基地1万公顷,其中灌溉绿洲1333公顷。这不仅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场所,同时也为荒漠化防治树立了示范样板。如今,沙林中心是国家林草局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生态站、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西北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 ![]() 科研人员在49摄氏度极端高温下植物胁迫实验。王锋供图 智力服务 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履约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美丽中国蓝图,中国林科院立足科技创新,面向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承担中国工程院、国家林草局和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项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北方防沙带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养防治用”等战略研究;承担地方合作战略研究项目,重点开展贺兰山矿区生态修复战略研究、甘南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科尔沁沙地全域治理战略研究等工作。先后提交全国两会提案、省部级以上政策咨询报告32份,其中,两份咨询建议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并多次荣获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成果奖励。 另外,正在牵头开展的《中国沙漠志》编撰工作,将系统总结中国沙漠科学研究60多年来的海量沙漠研究成果,建立科学完整、社会共享的国家级数据平台,为科学防沙治沙、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受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委托,承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公约》)履约科技支撑工作。自2010年以来,5次完成履约国家报告,履约专家团队先后6次参加《公约》缔约方大会。特别是为2017年首次在我国举办的《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科技保障。此外,还受国家林草局委托,完成起草《“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一带一路”荒漠生态系统自然遗产保护专项研究和《公约》履约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履约专项任务,展示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助力中国在国际舞台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目前,中国荒漠化防治和履约成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明确指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白登忠 宋平 却晓娥 赵纳祺 李思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