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窑村的古窑

 日月存心 2023-06-15 发布于山东

范窑村的古窑

范宝珠 著 郭景华 校点

一、范窑村的来历

据范窑村范氏族谱记载:吾族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城南里许大槐树老鸹窝,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山东省兖郡滋邑范家窑村,传世二十代六百余载,积德克昌,厥后族胤,繁炙阑桂,胜芳家号,素封青箱世胄,现在世者上下七代两千余人,可谓滋邑望族也。
明洪武二十七年(即 1394 年),范氏始祖范玘,字元璜,室赵氏偕一子范子玉,字美斯;二女,不知嫁于何门,一家五口人,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至兖州城西北四十五里,新嘉驿西五里,兖梁古道北,选择风水宝地安家定居。此处紧靠兖梁大道,交通方便,地处高坡,土质肥沃,排水方便,宜种庄稼。勤劳善良的先祖利用原始落后的劳动工具,搭起窝棚,盖起茅草坯舍,利用大镢、铁锨,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蔬菜,植树造林,饲养家禽,发展生产,建起家园,安居乐业。
明永乐四年(即 1406 年),始祖范玘经济好转,生活基本自给。二代祖子玉,娶亲孔氏,成家立业,十几年连生六子,人烟兴旺。但好景不长,永乐末年,战火四起,自然灾害不断,瘟疫横行,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处怨声载道,叫苦不迭,民不聊生。明宣德九年(1434 年),三代祖兄弟六人都过而立之年没有成家,再加上祖父、母年迈多病,无钱医治,相继去世。二代祖范子玉年近花甲,眼看六个儿子六条光棍,无法延续香火,生活举步维艰,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心如刀绞,万般无奈。兄弟六人见此情景,恨家不起,化悲痛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都先后到外地给大户人家打工扛活糊口,挣点小钱维持家庭生活。到了风调雨顺年月,他们攒点积蓄,建设家园,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时下,长子:文道,次子:文进,三子:得湖,四子:得清,都已年过四十,无力成家。五子:得江,六子:得河相继娶妻,各生三子,从此家庭兴旺起来。
明成化元年(1465 年),四代祖得江三子:君宏、君清、君礼;得河三子:思旺、君治、君保兄弟六人在生活好转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利用本地优质土壤是造瓷器、陶器、砖瓦的最佳土壤,再加上各类庄稼秸秆、杂草等自然资源可代替煤炭,降低成本的有利条件,就打算建窑,发展副业是一个致富门路。于是,他们去泰安、定陶学习烧窑技术,还购买了珍贵的先祖范蠡所著的《生意经》,认真学习烧窑技术,刻苦钻研经商之道,在范蠡制陶技术的启示下建立一座土窑,烧制缸、盆、甏、罐、碗、蒜臼等陶器,还专门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由于土质好,秸秆柴草烧制的结实耐用,物美价廉,招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户前来购买、订货,以质量求得了信誉。在那封建贫穷落后的社会里,家家户户都用芦苇编制的篓筐盛粮食,当时粮食收成很低,加上鼠吃虫咬,各家都需要陶制盛粮容器,所以窑业兴旺,生意兴隆。货一卖出,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都前来购买、订货。马车、土车、人力车堵满大街小巷,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村若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所制陶器供不应求。当时正值太平之年,没有灾荒战乱,风调雨顺,统收之年,丰衣足食。当时居民都是从山西迁居而来的定居新户,各家都是新盖的土坯草舍,露天厨房,篱笆家园。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人们需要改善生活环境,改建砖瓦结构的房屋,提高生活水平。明弘治三年(1490年),他们根据农村需求,又扩建了两座砖瓦窑,制造青砖、八砖、板瓦、脊瓦、筒瓦、猫头、滴水、沟沿等建筑材料,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前来购买、订货,货已出窑,抢之一空。真是财源茂盛,生意兴隆。到了第五、六代,范氏家族增加到二十几户人家,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尝到了烧窑的甜头,大力发展窑业,又增建了两座砖瓦窑。
明弘治——隆庆年间(1488——1572 年),范氏第七代传人已到二百多人,真是家兴财源旺。他们先后已建窑八座,遍及村周围,到了第八代,几乎家家都有窑,村里村外小窑星罗棋布,村庄上空烟雾缭绕,笼罩庄户,每天客户不断,如过春节,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真可谓:东来紫气西来福,南进祥光北进财。先祖们常说:“我们的先辈,真是选中了风水宝地,好日月才开头,幸福生活万年长啊!”
那时窑业兴旺,顾客像穿梭一样来往不断,凡是拉货回去的客户,每过村庄,遇到人问,货从何处拉来?就告诉人家:“从范家窑拉来的!”凡是新来的客户,边走边打听:“哪里是范家窑?”这样一来,十里八乡越传越远,滋阳、汶上、宁阳、曲阜一带都知道盖房子去范窑买砖瓦,盛粮食去范家窑拉缸、甏。众口一词,久而久之,就把这个无名小庄传为“范家窑”。虽然当时没请有功名、有权威的人士给村命名,但是范家窑村窑业兴旺,生意红火,越做越大,越办越好,“范家窑”村名也就对着窗口吹喇叭——名声在外了。从明成化年间建窑,历史五百五十余年,《范家窑》村名沿用至今。村名由来,如此而已。

二、范窑村的古窑

范窑村现存古窑一座,位于村南二百米处,在范窑村南河的南岸,俗名“南窑”。
原古窑直径约 15 米左右,周围是筑起的高台,占地面积约半亩。说起这座古窑的历史以及如何保留到现在的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据史料记载,这座古窑是范窑建窑史上最早的一座烧制缸、甏、盆、罐的土窑。
四代先祖在明朝成化二年(1466 年)选择风水宝地建造的第一座窑,离现在五百五十余年,它是范窑历史的佐证。勤劳智慧的范氏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因窑业生意兴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族随之兴旺起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先后连年水灾、旱灾、风灾、虫灾,人们生活难以维持,窑业冷落,特别是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略,国内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人民生活疾苦,没人建房,窑业生意更加冷落,人们流离失所,逃荒要饭,无家可归。
范氏七、八代先祖开动脑筋,想到当务之急是放弃窑业,发展农业,粮食是宝中之宝,先祖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下定了决心,拆除窑皮,削高填洼,整平土地,合理种植,窑坑洼地种植高粱、玉米、谷子、蔴苘等高杆作物,高地种棉花、豆类、地瓜、土豆、瓜菜,充分利用古道两旁路壕、河岸荒草,饲养牛、羊、猪,利用南河发展鸭、鹅、禽类。不少人外出做生意,维持生活,艰难度日。最后只留下这座原始古窑作为纪念,并在古窑周围筑起一片高地,栽植松柏、家槐、榆树、楸树,方出一片园林,用来缅怀先祖,继承遗志,弘扬祖德,承传家风。人们夏天在南河洗澡后到此处休息、乘凉、聊天、打牌、下棋、老人们在这里消夏,给孩子们讲故事,儿童们爬树捕蝉、捉雏鸟、摸鸟蛋、戳鸟巢,玩耍、读书等,几百年来,古窑成了人们游玩、观光的一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风景小区。
清朝同治元年(1862 年),范窑村大户人家的学子,有为青年范尚玑,去府学科举赶考,在表演比赛骑马射箭时,赛马过一小沟,沟底流水潺潺,赛马腾空而起,飞驰而过。范尚玑在马背上只顾对靶瞄准射箭,稍一不慎,从马背上翻身而下,他灵机一动,脊背刚一着地,他用手勒紧缰绳用力一拉,闪电似地翻身上马,故作镇定。
大主考不但没有发现失手破绽,反而认为他高人一筹,技艺超群,是考场上的创举,创造了历史记录,结果金榜题名,考中武秀才。他的父亲范曰泰对儿子的金榜题名感到如此幸运,欣喜异常,夜不能寐,便请来风水先生一看,说是家南对门有一土丘高地(指古窑)助了一臂之力,是块风水宝地。后来他家把古窑所占的这块土地买了下来,围古窑周围方出半亩,拉土垫高,加高窑顶,栽植花草树木,形成园林区。说来也奇怪,从此以后,范尚玑青云直上,升官发财,家庭十几年光景发展到 240 余亩土地,遍及村周围,一直延伸到三里五乡,骡马成群,猪羊满圈,瓜果满园,蔬菜连片,原土坯草舍改建高墙大院,威武的大宅门被人们称为“西车门”。真是地覆天翻,换了人间。
其实,我认为家庭巨变是用勤劳才能致富,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国富民强,并非风水宝地所致。可是这一迷信说法,却对保护古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国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古窑所占地块划分归成范窑大队第六生产队。一九六〇、六一、六二年,国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暂时困难,小学生放学后,都带着挖土工具到古窑周围、土坡、窑顶扒豆虫、挖蛹、挖刺猬、挖天牛,不知怎么回事,那年豆虫特别多。这些昆虫、小兽烧着吃,很香。
孩子们不几天就把古窑挖得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后来有一个神话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早晨,有一老太太领着孙子去挖豆虫,走到窑前往窑顶一看,有一神女身穿白色长裙,杏面桃色,杨柳细腰,奇怪的是长裙上有三只长袖,面朝北方,正对南河及范窑村,站在窑顶威然挺立。老太太做了一揖,抬头便问:“请问仙女,您的上衣为什么三只袖?”神女答道:“我的上衣三只袖,专保曲兖这一溜!”说完,一阵烟雾笼罩古窑,螺旋式徐徐上升,烟雾离开窑顶,仙女不见了。说是腾云驾雾升天了,陆续来的人在此看了很久很久,没人说话。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窑上动土挖虫,损坏古窑了。
一九七一年冬,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新驿公社党委派遣武装部长任继先同志带领工作队来我大队开展轰轰烈烈地农业学大寨运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搞深翻整平土地,搭起宣传棚,书写醒目的大字标语口号:“立下愚公移山志,填平千里扫帚市!“(扫帚市是原苗堂古会卖扫帚、农具的地方,是一个大坑。)“大干一冬春,整平范窑村!”当时搞大地园林化的规划是:“沟通路直树成行,机井成排地成方,村村喇叭响,家家电灯亮,户户有余粮!”激战一个月,社员们用地排车、胶轮车拉土,搬运了两万六千余方土,填平了扫帚市大坑及其他小坑、水沟,这次大会战给我大队增加了四十余亩耕地。在那种形势下,理智、冷静、文明的范窑村干部、群众,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搬掉古窑。当时如果把古窑填进南河,用不了一天的时间。
写到这里,还真得谢谢当年尊敬的“愚公”们没有下决心搬掉古窑这座“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先祖文化遗产——古窑。
一九八二年,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土地由集体所有转化为按人口分给农户承包,古窑也自然随土地分到个体户。为了多收粮食,发展经济,承包户就把古窑周围破土整平,窑顶树木采伐,唯恐树大遮阴,影响粮食产量。这样古窑就被一天天蚕食,规模一天天缩小,眼看惨遭灭顶之灾。一九八三年秋,有一天,一个农民老伯在玉米地里打药,忽听到古窑周围哗啦哗啦作响,玉米杆被撞得东倒西歪,便跑到近前一看:是一条足有三米长的青黄条花的、粗如胳膊的大蟒蛇,正在围窑旋转,捕捉食物。蟒蛇围窑转了数圈,听到动静,立即钻入古窑蛇洞。农民老伯吓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他回家后,奔走相告,将新闻传播。村里的人一听,胆小的都不敢下地干活,胆大的到古窑近处就东煞西望,瞪大圆眼,看有没有蛇出来,有的静坐地头,倾听有没有蛇的动静,平安无事,然后再下地劳动。是否真事,我也没见,只是听说。故事不管真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古窑动土了。
二〇〇二年春,我村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在古窑西边小路上散步,看到四个青壮年男子,围着古窑转悠。东瞧西望,贼头贼脑,心神不定,好像在寻觅什么。老大爷感到可疑,走到近前便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三个青年支支吾吾,一个壮年男子答曰:“找狼狗!逮野兔的狼狗跑丢了。”说完就问:“老大爷,您老人家听说这座古窑是什么朝代什么人的坟墓?”一句话,老大爷便知他们原来是盗墓贼。便实话实说:“这不是古墓,是俺村的古窑。”小伙子们将信将疑,便从身上取下微型挖土工具,在古窑周围分别凿了几下,发现里面是烧过窑的红土,这才相信,便不辞而别。幸亏这位老人多管闲事,使古窑免遭一劫!没有再受创伤。范窑村的古窑,您是范窑村历史的佐证,您是范窑先祖智慧的结晶,您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您是神圣的窑,伟大的窑,幸运的窑!
五百余年来,时空变幻,朝代更替,您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伤痕累累,斑迹重重。您像一位高寿的老人,经历多少峥嵘岁月,走过多少坎坷道路,绕过多少激流险滩,战胜多少惊涛骇浪!您顽强拼搏,奋力向前,幸运地健在于今日!您是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您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智慧,卓越的才能,百折不挠的毅力,创造了无数财富,创建了范窑村。五百个春秋,您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乳汁,哺育着一代代子孙后人健康成长,使范窑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村富民强。
范窑村的古窑,伟大的母亲窑!全村人民共同祝福您:愿您健康长寿!愿您青春常在!愿您永驻人间!

编后多余的话: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老牛力尽丹心在,志士年衰赤胆悬。”
老朽年过花甲,退居草舍,屈指七载。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烧茶后又井水浇菜;观花赏月,闲庭信步,胜是神仙。每日举首望天空,云卷云舒;低头看庭院,花开花落。
静坐伏案,读书看报;抚今思昔,偶有灵感,拿起拙笔,才知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史料甚少,心力不足。为纪念先祖,缅怀祖德,弘扬家风,承传文明,故选古窑文物一景,咏赞家乡,讴歌先祖,激励后人,其意在兹。寥寥数语,不成篇章,纸短心长,文不尽意,幼稚之举,止增笑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