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管子·治国·凡农者

 一中大语文 2023-06-15 发布于福建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生B粟C之D国E亡F粟G生H而I死J者K霸L栗M生N而O不P死Q者R王S粟T也U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5.文章是如何论证“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FLS    2.D    3.C    

4.(1)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2)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5.①对比论证。将不生产粮食、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与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将务粟与不利农对比,论证人君务粟的重要性。②举例论证。列举舜与先代圣王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论证了务粟对于赢得百姓归附、支持的重要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都是主谓结构,内容相对,各自单独成句;

“粟也者”与后面“民之所归也”是判断句,应在“粟”前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歉。

B.正确。

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

(2)“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运用对比论证,将不生产粮食、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与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运用对比论证,将务粟与不利农对比,论证人君务粟的重要性。

“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这是举例论证,列举舜与先代圣王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论证了务粟对于赢得百姓归附、支持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凡是从事农业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税却急迫,又不根据时节,农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满足国家税收。耕田锄草都有季节性,而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秋天(从农民手中)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给农民)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加倍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负担的劳役,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加倍的高利贷了。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粮食生长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奸巧之事不发生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舜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随他。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且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坚决执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稳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